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公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公刘

 
 笃公刘!① 老实忠厚的公刘!
 匪居匪康。② 他不只是住下、他不只是安康。
 迺埸迺疆,③ 于是整理田界、于是划定土疆,
 迺积𫘳仓。④ 于是积好谷物、 于是备好粮仓。
 迺裹餱粮,⑤ 于是包扎好干粮,
 于橐于囊。⑥ 放在小袋的橐、放在大袋的囊。
 思辑用光。⑦ 人民这样团结、因而国家有光。
 弓矢斯张,⑧ 弓箭准备这样的紧张,
 干戈戚扬,⑨ 干戈斧钺的准备同样,
 爰方启行!⑩ 于是并起开路就向前行!
 
 笃公刘! 老实忠厚的公刘!
 于胥斯原。(11) 于是去睃一睃这里的平原地方。
 既庶既繁,(12) 人口已经很多、事务非常繁忙,
 既顺迺宣,(13) 民心已经归顺、民情于是舒畅,
 而无永叹。(14) 而且没有什么人长叹怨望。
 陟则在𪩩,(15) 他上去了就在小山之巅,
 復降在原。 又下来了就在平地之上。
 何以舟之?(16) 他拿什么佩带的?
 维玉及瑶,(17) 是美玉和宝石的瑶,
 鞞琫容刀!(18) 呵、装饰了刀鞘的玉具佩刀!
 
 笃公刘! 老实忠厚的公刘!
 逝彼百泉,(19) 往看那里的百泉,
 瞻彼溥原。(20) 瞻望那里的溥原。
 迺陟南冈, 于是爬上南冈,
 乃觏于京。(21) 就见到叫京的一个地方。
 京师之野:(22) 在这个叫京师的山地:
 于时处处,(23) 于是安居的就安居起来,
 于时庐旅,(24) 于是作客的就作客起来,
 于时言言,(25) 于是发言的就发言起来,
 于时语语。(26) 于是讨论的就讨论起来。
 
 笃公刘! 老实忠厚的公刘!
 于京斯依。(27) 就在这叫京的地方相依住起。
 跄跄济济,(28) 随从的人都有威仪跄跄济济,
 俾筵俾几,(29) 使他们有席、使他们有几,
 既登乃依。(30) 已经登上席子、于是依几如礼。
 乃造其曹,(31) 于是告祭那豕先之神,
 执豕于牢;(32) 捉猪于养猪的牢;
 酌之用匏。(33) 酌酒用葫芦瓜儿做的瓢。
 食之饮之,(34) 给他们来食、给他们来饮,
 君之宗之。(35) 对异姓的做大君、对同姓的还做大宗。
 
 笃公刘! 老实忠厚的公刘!
 既溥既长,(36) 他的土地已广已长,
 既景迺冈。(37) 他察看平原又察看山冈。
 相其阴阳,(38) 勘察那里的日照南北阴阳,
 观其流泉,(39) 观看那里流泉灌溉的方向,
 其军三单。(40) 他的营地设在三块台地上。
 度其隰原,(41) 测量了那些低低高高的地方,
 徹田为粮;(42) 划出一些公田是为了收粮;
 度其夕阳,(43) 测量了山西面所谓夕阳的地方,
 豳居允荒!(44) 这个豳邑的所在真是广大可居之邦!
 
 笃公刘! 老实忠厚的公刘!
 于豳斯馆。(45) 在豳地要建造他的宫室。
 涉渭为乱,(46) 渡过渭水是横渡过去的,
 取厉取锻。(47) 采取砺石、采取锻石。
 止基迺理,(48) 这宫室的基础就埋好了,
 爰众爰有,(49) 于是啥也多了、于是啥也有了,
 夹其皇涧,(50) 夹着那条皇涧,
 遡其过涧。(51) 朝向那条过涧。
 止旅乃密,(52) 这些人众于是心安,
 芮鞫之即!(53) 逐渐发展到芮水边!

 

(据陈子展译诗改译)


 
 【注】 ①笃: 厚,忠厚诚实、厚于国人。一说,发语词。公刘: 后稷的后代,周族首领; “公”是称号,“刘”是名。②匪: 非,不。③迺: 同 “乃”。埸 (yi): 小田界。疆: 大田界; 一说,疆为疆界。在此均作动词。④积: 又称“庾”,露天粮囤。仓: 仓库。均作动词。 ⑤餱(hou) 粮: 干粮。 ⑥橐 (tuo) 、 囊: 两种口袋,其区别或为有底无底,或为一大一小,各说不一。无底口袋盛物后以绳捆扎两头。⑦: 思: 发语词。辑: 和睦。用: 因而,从而。光: 光荣,光大。此言“思以辑和其民人而光显其国家。”(朱熹《诗集传》) ⑧斯: 是、于是。张: 设,备好。⑨干:盾。戈: 平头的戟。戚: 斧。扬: 钺,大斧; 一说,高举,扬起。⑩爰: 于是。方: 始。启行: 动身。(11)胥: 相,察看;一说,为地名。斯: 这。(12)庶: 众多。(13)顺: 民心归顺。宣: 通畅,舒畅。(14)永叹: 长叹。(15)陟 (zhi): 登。 𪩩(yan): 小山。此连下句言公刘爬上小山又下到平原,实地考察。(16)舟: 带,佩带。(17)维: 发语词,有“是”的意味。瑶: 美石。(18)鞞(bi或bing):刀鞘; 一说,刀鞘下端之饰。琫(beng) : 刀鞘上口的玉饰。容刀: 即佩刀,在佩之旁,有刀形而无刀刃,“备仪容而已”。(19)逝:往。百泉: 众泉。“此章的百泉、溥原,与下文五章流泉三地,俱在旧西安府邠州三水县界,盖后人因《诗》语以各地。” (陈子展《诗经直解》)(20)溥(pu) 原:广大的原野。(21)觏 (gou):看见。京: 幽的地名; 一说高丘。(22)京师: 京邑,邑为都邑的通称。“京师”连称始见于本诗,后世专以称帝都。(23)于时:于是。处处 (chu chu): 居住,安居。(24)庐: 寄居。旅: 古与 “廬”通用同义。“庐旅”犹言庐庐或旅旅。一说,旅字象聚众人于旗下之形,意为聚在旗下的众人。这种旗下之众亦兵亦农,按族出征,应是一种带有氏族部落制度遗迹的组织。(25)言: 直言为言,即发言。(26)语: 论难为语,即讨论。(27)依: 定居。此言周人在京地立住脚跟。以下写公刘因决定居留于此而大宴群臣部下,宴会很可能同时又是某种宗教仪式。(28) 跄(qiang)跄济(ji)济: 走路有节奏、态度从容有威仪的样子。(29)俾: 使。筵: 竹席。几 (ji):古时席地而坐所依之器具,也可以搁物。筵:几均作动词。 (30)登:登筵。依:依几。此言就坐完毕。(31)造: 三家诗为告,告祭。曹:“䄚”之假借,祭猪神。一说,曹: 群辈; 此言告知手下人们 (到猪圈去捉猪)。(32)执: 捉。牢: 猪圈。(33)酌之: 给群臣斟酒。匏(pao): 用葫芦一剖两半做成的酒器,即匏樽、匏爵。(34)食(si)之饮 (yin) 之: 公刘请群臣吃 (肉) 喝 (酒) 。(35)君之宗之:(公刘) 作君主、作族长即大宗。(36)溥: 广,指东西方向上的宽。长: 指南北的长。(37)景: 古与 “竟” 同音通用,今作“境”。此言公刘查看了平原又登上山冈。(38)相: 观察。阴: 山之北,背阴而冷。阳: 山之南,向阳而暖。此言公刘对山的阴面阳面进行考察勘测。(39)流泉:水泉自流灌溉。(40)军: 营盘、营地 (王筠《说文释例》) 。单: 古与 “台” 同为双声,通用,台即台地。此言公刘的营地设在三块台地上。一说,此句应为 “军其三单”方与上下文句法一致; 军,借为均、 畇,即除田; 单: 通, 即野土。 全句言公刘开垦了京野住地 (当为丘阜或台地) 的正前方、左方、右方三面的土地。(刘毓文《古朴的文学》) (41)度 (duo) : 测量。隰: 低而湿的地方。(42) 徹:徹取。从公社中徹取一部分田作为公田,这是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开头时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43)夕阳: 山的西面。(44)允: 实在、确实。荒: 大。(45)馆:房舍,作动词。(46)乱: 横流而渡。(47)厉: 同砺,质地粗糙、用来磨物的石头。锻:又作碫,用来捶物的石头。(48)止: 之,兹,这。基: 基础。止基指“斯馆”的基础。(49)爰: 助词。众: 众多。有:富有。(50)夹: 沿着两岸。皇涧: 澗名。(51)遡: 面临。过涧: 涧名。(52)密: 通宓,安居。芮: 水名,出吴山西北,东入泾水;一说,芮通汭,水边向内凹之处。(53)鞫 (ju): 水边向外凸之处。即: 往就。
 
 当这首描绘周族开国业迹的史诗,经长期口头流传到写完成文、再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风烟,摆到我们面前时,诗中的史实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岁月之中了。很难从诗中呼唤出一位毫发毕现的“公刘”,但是作为带有传说性质的周族第二号开国英雄,他及他体现的周人的那种开创纪元的坦荡气势,奋进与开拓的精神和高度智慧,却又异常生动地活现在本诗的字里行间。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前相传先后经过五个 (一说六个) 都城,即邰—豳—歧—丰—镐。 夏末商初时周人居邰受夏桀侵迫,举族迁到豳地。 自此以后,周族日盛,以致日后终于灭了殷商。自邰迁豳,对于周族来说真是一件盛大与隆重的事件,值得大书一笔。这首“当日豳民咏公刘之旧诗”(姚际恒语) 以沉雄庄重的笔触,有条不紊的记叙,清晰传神地再现了这次成功的大迁徙,同时,随着宏阔的历史画卷的展开,也凸现了一位有远见、有魄力、敢开拓、善谋略的开国领袖——公刘。
 全诗六章,二百三十四字,以“笃公刘! 匪居匪康。”开其端。字面上是讲于邰并非不可芶安、维持,但是这忠诚厚道的公刘,却不肯怀安偷乐,于是开始了迁移之前的一系列准备。其实,这股不满现状、奋力开拓的精神,这种向往新目标、创造新家园的乐观向上劲头,乃全诗主线,贯彻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全诗次第展开,各章所记重点为: 一章——治田备粮,扬戈启行; 二章——初到豳原,陟降奔忙;三章——寄舍京师,亦言亦语; 四章——宴劳臣下,为君为宗;五章——相土宅民,度原彻田;六章——取石作馆,安居涧边。
 周是一个农业发达很早的民族,描写周始祖后稷的史诗《生民》对此已有详尽介绍,更不用说后稷的第三世 (一说十余世) 孙的公刘时代了。公刘率族人从治理田土、收获贮藏、加工包扎干粮,直到装满大袋小筐,为主动迁徙作准备。如果篇首的“匪居匪康”只是作为一种精神,还不够形象的话,那么周人居邰劳作的紧张有序、齐心合力,是给我们的第一个具体印象。同时,据《毛诗》说周人出发时“诸矦之从者十有(又)八国”,它告诉我们,跟从公刘的社会集团是很多的。大家拉开决战的架势: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未尝不是一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景象。前方等待他们的是森林榛莽、沼泽沙漠、还是血战的劲敌?面临不可知的未来,一个农业民族,扶老携幼、赶着家禽家畜,举族离开故居热土,这需要她的领袖和全体人民多大的勇气啊。
 邰豳相去百余里,初来乍到的公刘“于胥斯原”,便一眼看中,可知条件一定不错。跟随公刘迁豳的周人十分众多,宏规琐务极为繁忙,但民心归顺、大家心情舒畅,所以无人长吁短叹,作为首领的公刘自然也会露出欣喜的笑容。 “陟陟则在𪩩,复降在原”, 我们似乎看到了公刘指挥、巡视的身影。这位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的领袖,身佩美玉琼瑶、腰挎宝石佩刀。拥有这些贵重显赫的装饰品,正是他地位、权威的象征,而玉石宝刀又使品质笃厚忠诚的公刘显得高大英武,带上了传说中创世伟人的奕奕风采。
 公刘于是率部暂居。他“逝彼百泉”,为尚未安顿的周族老老少少、随迁的犬豕牛羊察看水源,以解燃眉之急。他瞻原陟冈,发现了可以安居的一片山地——京。于是,周人有的想久住,有的愿暂居,纷纷站下落脚,并且立即就定居大计发表已见,相互讨论,欢声笑语热闹非常,一派生机。第三章后四句以相同的句式、完全相同的前二字(“于时”)和两两近义的后半句 (“处处”与“庐旅”,“言言”与“语语”)及其中的一连串迭字,从视觉(文字形式)、听觉(音韵节奏)上,都造成了蓬蓬勃勃的气氛,传达了创业者们的热切与难以抑制的激动。
 定居之计甫定,公刘宴劳臣下“乃初至时于庐旅饮犒耳,说者以为(宫室)落成,非也。”吴闿生《诗义会通》的意见很有道理,因为下面两章才进入具体测量、设计、施工,所以实在不是竣工的庆祝宴会。其实,这宴会是犒劳慰问长途跋涉而来此的部下,也是庄严的兴国兴家的誓师,同时可能又是热烈隆重的宗教仪式。“跄跄济济”,行走有节奏、举止从容而有威仪的不只是众群臣,首先就是公刘自己。至于跄跄济济是不是宗教礼仪中歌、乐、舞三者浑然未分时的一种形式,则不可知;但与会者认真浑朴的神情、神圣庄重的举止步态,却如在目前。大家依次就坐已毕,乃告祭猪神,然后“食之饮之”。看来,中国人大事小事离不了吃果然所来甚远,这一食一饮对公刘地位的巩固、权威的实施一定有作用,所以下文马上说“君之宗之”,史诗尚且特地书上一笔,其意可知。
 兴家建国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均已具备,可以大干一场了! 为了定居之处的确定勘测,农田水利的规划开发,公刘的足迹踏遍山脊高冈,荒野隰原,公刘的身影在人群中时隐时现。这位相土宅民、率军治田的首领气度轩昂,智慧高超。公刘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周族的形象。那些既有血缘关系、又是生产与作战单位的人群,被安排在光照好、水源足、高敞干燥的台地“单”上,扎下营盘。他又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公田,收粮备用。他率众向住地西边日头落山的地方测量,当时公刘的土地“广轮迨及五六百里之远,兼有今甘陕泾渭漆沮之间,庆阳至武功邠州一带之地” (陈子展《诗经直解》)。所以,当我们读到五章末句“豳居允荒!”时,周人对新国新家的欣赏,对迁居的喜悦,对公刘所兴大业出自内心的赞扬,仿佛都看得见、摸得着,这句诗是和着笑声、欢呼声流传下来的。
 经过周密的勘察布局,农田被辛勤地垦发出来。当迁豳后的第一次收获丰收在望时,人们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去修筑馆舍房屋了。周人居岐时的房屋基址现在已经考古工作者发现,三十多个夯土房基彼此相接,形成一个“V”形,向南开口,院落对面有一个大厅,西厢房还有带地窖、贮存有种籽的仓库,等等(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虽然这是公刘之后周代的房屋格局,但颇能使我们从中得到许多感性认识,启发我们去想象公刘如何“于豳斯馆”。至于建房之时横渡渭河,采来厉石锻石;舟车往来,打制器具, 夯土伐木,垒墙盖顶;斧斤叮𪡀, 人声沸扬, 那些热气腾腾、挑灯夜作的场面,透过末章整整齐齐的四字句、两句一换的铿锵韵脚,倒是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地分明展现在我们眼前。沿着南北走向的皇涧两岸、面对东西走向的过涧,房舍林立、六畜兴旺,寄居的庐旅之人身心俱安。
 这不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也不是海上渔民随风漂流,这是远古一个农业民族的胜利大进军,是在新的农垦基地定居扎根。虽说迁徙后仍是要定居扎根,一样符合“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训。从居邰“迺埸迺疆,迺积迺仓”,到豳地的徹田、筑馆,整个民族不是简单地挪了个窝,而是进入一个新天地、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周道大兴的关键一步。
 全诗在“芮鞫之即! ”一句嘎然而终,而让周族对“匪居匪康”精神的继续光大发扬、今后的繁荣昌盛成为言外之意。确实,我们除看到皇、过二涧住满周人、新添的人户延伸到汭水的大拐弯之外,也感受到一种跃动的、进击的气氛。
 本诗虽然也体现着作为原始文学的某些特点,但不象《生民》写后稷的孕育诞生那么神秘费解,而是有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早熟个性与理性精神,极为朴素、实在,就象当年公刘率周人播在西北大地的种籽,象豳地建起的朴拙而结实的馆舍。

《诗经》·《公刘》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公刘》

笃公刘,忠厚我祖好公刘,

匪居匪康。不图安康和享受。

迺埸迺疆,划分疆界治田畴,

迺积迺仓,仓里粮食堆得厚,

迺裹粮。包起干粮备远游。

于橐于囊,大袋小袋都装满,

思辑用光。大家团结光荣久。

弓矢斯张,佩起弓箭执戈矛,

干戈戚扬,盾牌刀斧都拿好,

爰方启行。向着前方开步走。

笃公刘,忠厚我祖好公刘,

于胥斯原。察看豳地谋虑周。

既庶既繁,百姓众多紧跟随,

既顺迺宣,民心归顺舒畅透,

而无永叹。没有叹息不烦忧。

陟则在,忽登山顶远远望,

复降在原。忽下平原细细瞅。

何以舟之?身上佩带什么宝?

维玉及瑶,美玉琼瑶般般有,

鞞琫容刀。鞘口玉饰光彩柔。

笃公刘,忠厚我祖好公刘,

逝彼百泉,沿着溪泉岸边走,

瞻彼溥原。广阔原野漫凝眸。

迺陟南冈,登上高冈放眼量,

乃觏于京。京师美景一望收。

京师之野,京师四野多肥沃,

于时处处,在此建都美无俦,

于时庐旅。快快去把宫室修。

于时言言,又说又笑喜洋洋,

于时语语。又笑又说乐悠悠。

笃公刘,忠厚我祖好公刘,

于京斯依。定都京师立鸿猷。

跄跄济济,群臣侍从威仪盛,

俾筵俾几。赴宴入席错觥筹。

既登乃依,宾主依次安排定,

乃造其曹。先祭猪神求保佑。

执豕于牢,圈里抓猪做佳肴,

酌之用匏。且用瓢儿酌美酒。

食之饮之,酒醉饭饱情绪好,

君之宗之。推选公刘为领袖。

笃公刘,忠厚我祖好公刘,

既溥既长,又宽又长辟地头,

既景迺冈。丈量平原和山丘。

相其阴阳,山南山北测一周,

观其流泉。勘明水源与水流。

其军三单,组织军队分三班,

度其隰原,勘察低地开深沟,

彻田为粮。开荒种粮治田畴。

度其夕阳,再到西山仔细看,

豳居允荒。豳地广大真非旧。

笃公刘,忠厚我祖好公刘,

于豳斯馆。豳地筑宫环境幽。

涉渭为乱,横渡渭水驾木舟,

取厉取锻。砺石锻石任取求。

止基迺理,块块基地治理好,

爰众爰有。民康物阜笑语稠。

夹其皇涧,皇涧两岸人住下,

溯其过涧。面向过涧豁远眸。

止旅迺密,移民定居人稠密,

芮鞫之即。河之两岸再往就。

此篇上承《生民》,下接《緜》,构成了周人史诗的一个系列。《生民》写周人始祖在邰(故址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从事农业生产,此篇写公刘由邰迁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开疆创业,而《緜》诗则写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以及文王继承遗烈,使周之基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刘,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尚书大传》云:“公,爵;刘,名也。”后世多合而称之曰公刘。大约在夏桀之时,后稷的儿子不窋(zhuò)失其职守,自窜于戎狄。不窋生了鞠陶,鞠陶生了公刘。公刘回邰,恢复了后稷所从事的农业,人民逐渐富裕。“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见《豳风》朱熹《集传》)。这首诗就着重记载了公刘迁豳以后开创基业的史实。

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均以“笃公刘”发端,从这赞叹的语气来看,必是周之后人所作。《诗集传》谓:“旧说召康公以成王将莅政,当戒以民事,故咏公刘之事以告之曰:‘厚者,公刘之于民也!’”若是成王时召康公所作,则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可见公刘的故事在周人中已流传好几代,至此时方整理成文。

诗之首章写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豳地进发。以下各章写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他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有时走在平原,有时察看泉水,有时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哪里种植,哪里建房,哪里养殖,哪里采石……一切安顿好了,便设宴庆贺,推举首领。首领既定,又组织军队,进行防卫。诗篇将公刘开拓疆土、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仿佛将读者带进远古时代,观看了一幅先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图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深谋远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作为部落之长,他很有组织才能,精通领导艺术。出发之前,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必待兵精粮足而后启行。既到之后,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诗云:“陟则在,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吕祖谦评此节曰:“以如是之佩服,而亲如是之劳苦,斯其所以为厚于民也欤!”(《诗集传》引)他身上佩带着美玉宝石和闪闪发光的刀鞘,登山涉水,亲临第一线,这样具有光辉形象的领导者,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也自然会得到后世学者的赞扬。

诗中不仅写了作为部落之长的公刘,而且也写了民众,写了公刘与民众之间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关系。诗云:“思辑用光。”又云:“既庶既繁,既顺迺宣,而无永叹。”是说他们思想上团结一致,行动上紧紧相随,人人心情舒畅,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人用了一组排比句,讴歌了人们在定居以后七嘴八舌、谈笑风生的生动场面。

看来在公刘的时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诗云:“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在欢庆的宴会上,人们依次入座,共享丰盛的酒肴。在酒足饭饱之际,人们共同推举首领,这中间似可窥见先民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吕祖谦评此章云:“既飨燕(宴)而定经制,以整属其民,上则皆统于君,下则各统于宗。盖古者建国立宗,其事相须。”(《诗集传》引)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他不免从封建宗法制度出发去看待那时的社会,忽视了诗中所固有的活泼畅舒的自由气氛。

此诗的特点是在行动中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行进行列,无论是“既溥既长,既景迺冈,相其阴阳”的勘察情景,都将人与景结合起来描写,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写勘察的地方较多,二、三、五、六四节虽各有侧重,然重复之处亦在所难免。这大概是由于当时部落的生活还比较单纯,其他无甚可写所致吧?然而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史诗,确也难能可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