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 诗月刊。1922年1月1日创刊于上海。中国新诗社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由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发起。叶圣陶、刘延陵主编。自第1卷第4号起改为文学研究会的刊物之一。该刊是我国新文坛第一个诗刊,是与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产物。主要创作倾向与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观点一致。作品题材广泛,在形式上均为自由体诗,其中特别注重小诗。除发表创作外,还刊登一些研究新诗的论文和评介外国诗歌的文章。主要撰稿人有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刘延陵、徐玉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周作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徐雉、顾颉刚、何植三等。1923年5月停刊,共出7期。 ☚ 星期 创造季刊 ☛ 诗 诗刘荣恩著。1944年出版。收《埋我的心灵》、《生命便宜》、《上海濛濛细雨》等诗46首。 ☚ 十年诗选 河 ☛ 诗 诗钱公侠、施瑛编。1936年4月上海启明书局初版。中国新文学丛刊之一。收胡适《一念》、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李金发《里昂车中》等诗166首。 ☚ 汉园集 现代女作家诗歌选 ☛ 诗 诗月刊。1922年2月15日创刊于上海,次年5月15日出至第2卷第2号终刊,共出7期。署中国新诗社编辑,实际由刘延陵、叶绍钧编辑,中华书局出版,中国新诗社发行。16开本。该刊由文学研究会成员刘延陵、俞平伯、朱自清、叶绍钧创办,第1卷第4号《读者赐览》声明该刊是文学研究会刊物之一。这是我国第一个新诗专刊,创办的“主要目的在于替时下较好的新诗作发表的场所,而不在讨论诗的问题与介绍外国的诗人与诗篇”(《编辑余谈》)。它以发表新诗创作为主,兼登译诗与诗论。共发表了近400首新诗,100余首译诗,20余篇诗评,扶掖了一批新诗人。它所发表的新诗,和“五四”前后新诗倡导时期的新诗相比,诗体形式与艺术表现方法都有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对新诗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 文学期刊 歌谣 ☛ 诗 诗月刊。1939年6月创刊于广西桂平,初为32开油印本,出刊两期后停刊。迁至桂林后于1940年2月出版铅印本新1卷第1期,出至新2卷后再度停刊。后又在桂林复刊,自3卷3期起扩大篇幅,改为16开本。1943年1月第3卷6期起,增出4开单张的《诗副刊》随刊附送。现见最后一期为1943年7月出版的第4卷第1期。署诗社编辑发行,编辑者先后有婴子、周为、胡明树等,桂林上海杂志公司总经售。刊物创办目的之一是推动抗战诗歌运动的发展,阐述对当前诗歌发展方向和动态的意见,对诸如诗歌民族形式等问题展开讨论。该刊以发表诗歌作品为主,同时注重诗歌翻译和评论。辟有“短论”、“诗人短简”、“诗讯”、“日记”、以及“诗人研究参考史料”等专栏。主要撰稿人有艾青、吴奔星、阳太阳,SM(阿垅)、吕亮耕、胡明树、陈迩冬、孟超、周为、婴子、鲁藜、洪遒、韩北屏、方敬、苏夫等。这是抗战时期桂林地区较有影响的诗刊。 ☚ 我歌唱 行列 ☛ 诗 诗马来亚槟城《南洋时报》副刊。周刊。1927年10月5日创刊,1928年2月19日停刊,共出14期。编者未详。该刊专发新诗,仅偶尔出现几首旧诗词,可说是一个真正的新诗刊。作品内容,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如《车夫的哀歌》(残痕)、《痛悼为民众利益而牺牲的大弟》(陈延高)等;也有男女情爱的抒写,如《失恋的呼声》(泉)、《情祸》(杨宝)等;或对生活情景的描绘,如《春色》(词庸)、《航途中》(珊珊)等。主要撰稿人还有饶百迎、槐才、幻愁生、朱冷夫、何克柔等。 ☚ 诗镌 时代前 ☛ 诗 诗在中国诗学的传统与典籍里,诗这个名词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作为一个专名,它指的是中国古代“六经”之一的《诗经》。诗在中国起源很早,最早的诗是与乐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唱,以及传播于先民口中有韵的谣谚。文字产生以后,许多歌谣得到记录,商代的卜辞中就有不少歌谣;从周代开始,国家设立乐官,负责搜采民间谣谚,借以观察民风国情。当时的上层知识者也开始创作诗歌。春秋时代,国事活动和诸侯交往中,往往借诗陈言,诗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相当重要。到孔子时,流传着的各类诗歌超过三千首。据传孔子曾有“删诗”之举,《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首。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被孔子删存的三百零五篇诗,简称《诗三百》,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简称《诗》,如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以《诗》为五经之首,称为《诗经》。但在后世,《诗三百》和《诗经》仍可简称为《诗》,如朱熹《诗集传》、魏源《诗古微》,书名中的“诗”均指《诗经》。 ☚ 诗学概念 诗学 ☛ 诗 诗文学体裁之一种,又专指《诗经》。孔子授徒,教之以诗,称为诗教。《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汉扬雄《法言》:“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意谓诗人之作有思想内容,不徒求文采。 (芳) ☚ 戏 天葩 ☛ 诗沙滩才能呈献光耀的排贝 诗如果可以在生活的土壤里伸根 它应该出现在生活的胜利里 果实是为了花的落去 闪烁的白日之后才能有夜晚的含蓄 如果人能生活在日夜的边际 薄光里将有一个新的和凝 看一天晴和,平野垂地而尽 灰色的鸽笛渐近、渐近 呵,苦难里我祈求一片雷火 烧焦这一个我,又烧焦那一个我 圆周重合,三角楔入 在自己之外又欢迎另一个自己 这是一首以诗论诗的诗歌。在这里,诗人说出了他对诗歌的理解。但他的“观点”,又深藏在一个个朦胧的意象中。对这些意象的“破译”,既是我们理解诗人诗观的过程,同时也是愉快的审美过程。这种以诗论诗的方式,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甚至有的还成为经典性的东西,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布瓦洛的《诗艺》等。 “当汹涌的潮水退去/沙滩才能呈献光耀的排贝” 鲁迅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以为感情太烈时不宜作诗,否则,易将诗美杀掉。这道出了诗歌的真谛。诗歌不应是宣泄感情的工具,它是自足的有独立品格的生命形式,它需要孕育、琢磨、结晶。它不是感情的衣裳,而是感情的艺术“客观化”, 充满再生力和陌生感。(这种认识,是十九世纪末意象派初期就已经明确了的,它对现代诗的影响直到今天。)“果实是为了花的落去/闪烁的白日之后才能有夜晚的含蓄/如果人能生活在日夜的边际/薄光里将有一个新的和凝”。这是讲诗歌明朗与含蓄的辩证关系。优秀的诗总是将意旨埋得很深,让你一次次开掘,一次次发现,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出现狂喜。但这种“埋得深”,并非故弄玄虚,也非无迹可求,是那些“闪烁的白日”部分一步步引你通向“夜晚的含蓄”的。诗人说出了他的诗歌理想是“日夜的边际”中那片薄光里的“新的和凝”,这就告诉我们, “含蓄”不是不表现什么,而是为了更有力更广阔地表现之;明朗也不是为了告诉读者什么,它只有暗示着含蓄的内涵时才有意义。“看一天晴和,平野垂地而尽/灰色的鸽笛渐近、渐近/呵,苦难里我祈求一片雷火/烧焦这一个我,又烧焦那一个我”,这是说“诗出无端,无中生有”的现象诗歌是诗人生命过程的瞬间展开,它与其他类型的艺术比较,更显得天性活跃无常。所谓“诗写诗人”,就是对诗歌神秘性质的形象说法。晴和的天宇,蓬勃的沃野,轻盈欢乐的鸽哨……这些组成了多么美丽、多么舒放的画面!但诗人却对此缺少共鸣,这是那种内倾型的诗人特有的“麻木不仁”状态。当他的心境沉湎在某种特定的情绪中,他不会为外界的现象所改变的。只有那些廉价的伪诗人才会见花唱花,见草颂草,见秋叶洒泪,见夕阳伤怀,这是典型的匠人。在晴和的美丽的风光中,“我”的内心却挣扎在苦难里,“我”祈求生命的风暴,生命的雷火,将“我”烧焦,重新诞生、不断诞生新的生命形态!这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写照。他们普遍鄙薄肤浅的和谐,而追求内心的冲突和力量感。这一节,既道出了诗的性质,又道出了“我”对诗歌格调的某种偏爱。要注意的是,诗人不是否定和谐,而只是说“我”此时的心态不宜于“和谐”罢了,强调的是内倾。最后两行是总括前面的内容,“圆周重合,三角楔入/在自己之外又欢迎另一个自己”。诗歌应是独立自足的生命实体,它有自己的存在形式,当它一旦在白纸上显形,就脱离了诗人而独自生长,独自与广大读者发生感应关系。那实在是诗人将自我对象化、准客体化的形式,是“在自己之外又欢迎另一个自己”啊! 此诗篇幅短小,但内涵颇丰,几乎触及到了现代诗大部分核心性问题。说理精确而不枯燥,设象平凡而不浅陋,可视为格高意深的“诗话”。 诗 古代的 “正统文学”。诗最初与音乐、舞蹈是一体的,是一种乐歌,可以载歌载舞,诗即歌词,故 《尚书·尧典》 说: “诗言志,歌永言。” 班固 《汉书·艺文志》解释: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一种有节奏韵律的文体,节奏韵律并非一成不变,于是就有各种诗体。齐梁以前,决定节奏韵律的基本因素是诗句的字数,即句式。现存节奏韵律最简单的诗体是 《吴越春秋》 上所引的一首古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首被后人称为 《弹歌》 的二言诗,其时代不可考,过去有人认为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周秦以来,诗歌的节奏韵律逐渐由简入繁,从句式上说,就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各种句式混合的 “杂言”。在秦汉以前,虽然以四言为主,但各种体式都已具备。三言如汉武帝所作 《天马歌》: “天马来,从西极,陟流沙,九夷服……” 四言是当时最流行的句式,《诗经》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四言,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五言如汉成帝后妃班婕妤的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冰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六言如楚霸王项羽的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其中 “兮” 为语气词)。七言如汉武帝时被远嫁西域乌孙国的公主刘细君的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句式长短不一、节奏富于变化的 “杂言”,如西汉祭日神的乐章 《日出入》:“日出入安穷? 时世不与人同。固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乐府民歌 《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魏晋以后,五言和七言成为最流行的体式。南朝时期,随着四声 (平、上、去、入) 的发现,讲究声律成为时尚,即按照一定的音调规则来遣词造句,目的是让诗吟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齐梁之间的诗人沈约说: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易。” “音韵尽殊” 是说同一诗中不用同韵字 (除了句末押韵的字),“轻重悉易” 是说两句之间平仄要参差相配,如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应当是“平平仄仄平”。这就是所谓 “格律”。发展至唐代,格律愈来愈严密,包括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诗遂有近体与古体之分,传统的诗体基本定形。古人所谓 “诗”,与今人所谓 “诗歌” 不完全相同,特指古体诗和近体诗,唐宋以后新兴的词曲不在诗国。儒教经典中有一部《诗经》,故“诗” 在后代被视为 “源远流长” 的正统文学。 诗 诗shī诗歌,韵文。《小雅·巷伯》七章:“寺人孟子,作为此诗。”毛《传》:“寺人而曰孟子者,罪已定矣,而将践刑,作此诗也。”《大雅·卷阿》十章:“矢诗不多,维以遂歌。”郑《笺》:“我陈作此诗,不复多也,欲今遂为乐歌。”《大雅·崧高》八章:“其诗孔硕,其风肆好。”郑《笺》:“言其诗之意甚美大风切,申伯又使之长行善道。” ☚ 试 诚 ☛ 诗读音sh·i(-),为i韵目,属i—er韵部。书之切,平,之韵。 上一条: 鳲 下一条: 詩 ![]() ![]() 诗〈隐〉旧时四川重庆江湖诸行指数目四。参“祥、皮、冒、诗、对、劳、造、刀、云、喜”。 诗詩shī❶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语言精炼,节奏鲜明,大多带有韵律 诗shī诗❶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很多,多押韵,可以歌咏、朗诵:~歌︱~章︱~篇︱~选︱~抄︱~集︱~余︱~韵︱~律︱~兴(xing)︱~意︱~话︱~风︱~坛︱~人︱~史︱~经︱做~︱吟~︱赋~︱和(he)~︱题~︱古~︱旧~︱律~︱唐~︱组~︱史~︱艳~︱~情画意。 诗shī❶ 一种文学体裁,用精炼而有节奏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诗人│写诗│诗言志。 诗shi诗抄 诗词 诗歌 诗话 诗魂 诗集 诗经 诗句 诗剧 诗律 诗魔 诗篇 诗品 诗谱 诗趣 诗人 诗社 诗圣 诗史 诗书诗思 诗坛 诗体 诗仙 诗兴 诗序 诗选 诗意 诗余 诗韵 诗章 诗作 唱诗 古诗 和(he)诗 旧诗 律诗 情诗 史诗 颂诗唐诗 新诗 艳诗 遗诗 吟诗 做诗 白话诗 打油诗 定场诗 古体诗 回文诗 交响诗 近体诗 朦胧诗 七言诗 墙头诗 散文诗田园诗 五言诗 叙事诗 游仙诗 乐(yue)府诗 赞美诗 自由诗诗情画意 诗坛盛会 诗兴大发 诗以言志 工诗善画 十四行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shi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这首~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的语言应当高度凝练。 诗shī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具有节奏韵律,形式很多:怪道古人~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十五·307) 诗shī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詩 詩 shī 亦稱“詩經”。中國最早之詩歌總集。儒家必修教材,其性質猶今之德育、美育與社交教育。約爲周初至春秋中葉所作,經孔子删定,分“風”、“雅”、“頌”三類。《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小雅》、《大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詩篇形式以四言爲主,運用賦、比、興之手法,描寫生動,語言朴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前三者爲今文詩學,後者爲古文詩學。《齊詩》、《魯詩》已亡於魏與西晉間,《韓詩》僅存外傳。《毛詩》晚出,盛行於東漢,獨傳至今,今存《詩經》實指《毛詩》。 诗shī旧时北京古书店通学斋货价暗码,谓数目二。参“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条。 诗 诗一种通过抒发作者感受表现社会生活、内容高度集中、概括,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一般分行排列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将其不合乐者称之为“诗”,合乐者称之为“歌”,今一般统称“诗歌”。是人类社会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均由诗中派生而来。按内容性质与表达方式的不同,有抒情诗与叙事诗之分;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有格律诗与自由诗之别; 就是否押韵而言,可分为有韵诗与无韵诗; 中国的诗歌按历史发展还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 杂与不杂 旧体诗 ☛ 诗shī〖名词〗 诗shī❶ 诗歌,文体的一种。《尚书·舜典》:“~言志,歌永言。”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 诗*詩shiCAAB 诗/各种诗/各种用途的诗/好诗/歌谣 ☚ 戏剧 诗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诗 诗诗(诗商;唐~;组~) 骚(~章;诗~;国~) 有声画 另见:创作 写诗 用辞 诗句 诗作 诗人 ☚ 诗 各种诗 ☛ 诗詩shī书之切,平之。 诗❶书名。即《诗经》,五经之一。历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诗即“诗经”。 诗shī一种文体名,是可以歌咏和朗诵的韵文。 诗(詩)shī ❶ (文学体裁的一种) poetry; verse; poem: 讽刺 ~ satiric poem [poetry]; 交响 ~ symphonic [tone] poem; 散文 ~ prose poem [poetry]; 田园 ~ idyll; pastoral poem [poetry]; 歪 ~ rubbish poems; inelegant verses; doggerel; 无韵 [自由] ~ blank [free] verse; 写 ~ write a poem; 欣赏 ~ appreciate a poem; 叙事 ~ narrative poem [poetry]; 你喜欢读 ~ 吗? Do you like to read poems ? 她的画中有 ~。 There is poetry in her paintings. 他善于作 ~。 He is good at verse. 诗poetry;verse 诗(1)《诗经》的简称。《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2)春秋末孔子编订《诗经》以前的各种诗歌的汇编。春秋中期楚申叔时所说的《诗》,即属此类。申叔时极为重视“诗言志”的特殊作用,认为诵习诗篇可以“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国语·楚语上》),即通过发扬先王昭显之德来光照人们的高尚之志。 诗即 《诗经》。见“诗经”条。 诗shī❶ 诗詩shī(8画) *诗(詩)shī8画 言部 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形式很多,一般要押韵: ~歌|~人|律~|~情画意。 诗詩shī《说文》所载战国文字从讠(言),从㞢(之)声。小篆隶楷从讠(言),寺(寺即从㞢)声。声母舌尖前音变翘舌音,如寺时(時)侍恃例。本义是说出自己的心思。古书说“诗言志”。《说文》也说是表达意志。是一种文体。形式很多。多用韵。可以歌咏朗诵。 诗詩★繁◎常★常shī詩,形声,从言,寺声,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表情达意。《简化字表》类推简作“诗”。 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