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试梁道士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试梁道士笔》

宋·刘子翚1

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顾所用如何耳2!南渡以来3,毛颖乏绝4,幔亭黄冠以笔遗予5,玉表霜里,视之皆触藩之柔毳也6。束缚精妙,驱使如意,亦管城之匹亚焉7。因念:神州赤县半没埃秽中8,或言南兵剽轻不足仗者9,而春秋吴、楚之霸10,六朝晋、宋之捷11,不闻借锐于他方12,选徒于外境。昔人云13:“京口酒可饮,兵可用14。”岂用之自有道邪?书生过计15,推此理于试笔之间,庶几??之裔16,不得专美于旧谈17;组练之军18,或有为于今日。

1刘子翚(hui)(1101-1147):字彦仲,宋代著名理学家。有《屏山集》。2顾:看。所用:指使用者。3南渡:指金兵攻占汴京,宋皇室南迁。4毛颖:指兔毫毛。南方少兔,故毛颖乏绝。5幔亭:山名。黄冠:道士帽,此指文题中的梁道土。遗(wei):赠送。6触藩:指羊,语出《易经》。毳(cui):细毛。7管城:毛笔,语出韩愈《毛颖传》,此处指名笔。匹亚:不相上下。8“神州”句:意指北部中国沦于金朝。9剽轻:灵活而不沉着。10吴楚之霸:春秋时地处江南的吴国与楚国都曾称霸一时。11六朝:指建都于南京的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晋、宋之捷:指东晋大将桓温、南朝宋刘裕战胜北方军队的事。12锐:指精锐部队。13昔人:从前的人,此指桓温。14“京口”二句:见《晋书·郗超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15书生:作者自称。过计:谬误的见解,此自谦辞。16庶几:或许可以。 ??之裔:指兔毛制成的笔。 17旧谈:前人的文章,如韩愈的《毛颖传》等。18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指军队。

【析点】 作者一生四十七年,亲历了宋朝北方国土的沦丧,他曾亲身参加抗金战事,有着收复失地的爱国思想。这篇短文中,他把强烈的爱国情思通过“试笔”这一小事来抒发,借题而论,即小论大,希图鼓舞起南宋官员抗战的意志和决心。

文题为“试笔”,但从作意说,后半叙用兵,实为主,前半叙用笔,乃为宾。叙用笔却以善将用兵为起始;叙用兵结尾处之推理却又先推及试笔。如此试笔与用兵交融而叙,浑然一体,切合文题又深化了文意。

文中引地处南方的历朝的兴旺为证,又明借前人语言,暗用前人作品,但都围绕奋起抗敌这个目的,笔致开阔,雄浑有力。但文中多用典故及替代词,影响文章的流畅与自然,也造成后人阅读上的障碍。


杂文《试梁道士笔》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试梁道士笔

 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顾所用如何耳!南渡以来,毛颖乏绝,幔亭黄冠以笔遗予,玉表霜里,视之皆触藩之柔毳也。束缚精妙,驱使如意,亦管城之匹亚焉。因念:神州赤县半没埃秽中,或言南兵剽轻不足仗(11)者,而春秋吴、楚之霸(12),六朝晋宋之捷(13),不闻借锐于他方,选徒于外境。昔人(14)云: “京口(15)酒可饮,兵可用。”岂用之自有道邪?书生过计(16),推此理于试笔之间,庶几㕙䨲(17)之裔,不得专美于旧谈(18),组练之军(19),或有为于今日。(《屏山全集》)
 注释 ①顾——看。②南渡——金兵南下攻占了北宋的汴京,宋高宗南逃,定都临安,故曰南渡。③毛颖——指古人用的兔毫笔。兔毫产于北方,故言南渡后毛颖乏绝。④幔亭——山名,在武夷山顶。⑤黄冠——代指道士。⑥触藩之柔毳(cui)——《易·大壮》;“羝羊触藩。”这里用 “触藩”指羊。柔毳: 言羊毛柔细。⑦管城——历史上用兔毫制成的名笔。⑧匹亚——同类。⑨神州赤县——指中国。⑩剽轻——不剽悍沉着。即《左传》所谓“楚师轻窕”的意思。(11)不足仗——不可靠。(12)吴楚之霸——楚庄王、吴王阖闾(he lu)和夫差都曾称霸中原。(13)六朝句——言六朝中桓温,刘裕都曾屡次打败北军。(14)昔人——指桓温。(15)京口——今江苏镇江市。(16)过计——谬见, 乃谦词。(17)㕙䨲(jun nuo)——都是兔子。(18)旧谈——指前人因笔寄意的文章。如韩愈《毛颖传》。(19)组练之军——指南方强劲的军队。
 赏析 这篇杂文不足二百字,却能以小见大,由一枝笔谈开去,论及了用兵打仗,联系到国家兴亡。在平静的文字中抒发出奋起抗敌的坚强意志和关怀祖国命运的满腔热忱。着墨不多,寓意丰厚,言近旨远,衔接处流转自然,天衣无缝,表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文章一开篇,“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顾所用如何耳! ”以十分精警的语言,开门见山,异常醒目地标明了自己对兵法与书法的看法。言二者欲其“善”,关键并不在于“兵”与 “笔”,而在于掌握和运用它们的“将者”和“书者”。突出地强调了一个“用”字的作用。以判断语式将“用兵”与“用笔”相提并论,不仅在双峰对峙突兀而起中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加重了语言的分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而且在一个“用”字上找到了契合点,自然巧妙地设下了以笔比兵的妙喻。
 接下来,文势一转,以平缓的语气,徐徐道来,引出题目中的“梁道士之笔”,论述了“善书不择笔”的观点。它说: 自从南渡以来,北方产的兔毫之笔乏绝,难以见到。幔亭山上的梁道士送给我一支笔,“玉表霜里”,十分美丽; “触藩柔毳”,十分柔细; “束缚精妙”,制作精美; “驱使如意”,非常好使。这笔虽非名笔,却也可与历史上的名笔“管城”相媲美。这里对南笔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对人们囿于成说的偏见——认为北方出名笔,南方无好笔——表现了强烈的不满。由南国好笔不被人们所认识和珍重,作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国家时事。“因念”二字,承上启下,由笔而谈及兵,阐明“善将不择兵”的观点。首先,文章例举了人们对南兵的偏见:“神州赤县半没埃秽中,或言南兵剽轻不足仗。”北中国被金兵占领,疆土沦丧,但有人却借口南兵不够剽悍、骁勇,而屈从外敌,反对抗战。对此,作者引用历史事实进行了反驳。他说,春秋时吴楚之霸,六朝时晋宋之捷,全都是南兵取胜的很好实例,并没听说他们借助他方精锐,也没听说他们到境外去征集兵源啊。这一反驳,是通过尽人皆知的历史事实,因而虽语气平缓,却字字千钧,十分有力。它将“南兵剽轻不足仗”之论驳得体无完肤。接着,作者又用历史上屡次打败北军的着名英雄桓温“京口酒可饮,兵可用”之语,正面立论,进一步驳斥了“南兵不足仗”的论调。历史上的英雄之言与当今的懦夫之语本身又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在反差之中,显示出文章在“无言之处”的嘲讽与批判力量。在回顾了历史之后,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简短的反诘句: “岂用之自有道邪?”很含蓄,也很有力。在这一反问中,不仅肯定了南兵的“足以仗”,更肯定了将兵者的“善用”之道。表明南兵也是好兵,就看当今的当政者肯不肯用和善不善用罢了。表现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恢复的强烈不满。
 文章最后说: “书生过计,推此理于试笔之间,庶几㕙䨲之裔,不得专美于旧谈,组练之军,或有为于今日。”明确地点明,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并非是喜欢舞文弄墨,谈古论今,空发宏论,而是渴望有补于时,有补于世,使当权者认识到南兵可用,鼓励他们善用之而能大有为于天下:收复山河,恢复疆土。表现出作品鲜明强烈的现实意义。这里再次将用兵与用笔联系在一起来谈,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显得更为严谨。
 这篇杂文,用字精,用句精,句与句之间、意与意之间,衔接紧密,转折自然,构思精密,结构严谨,短小精悍,耐人嚼味,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很高水平。
试梁道士笔

《试梁道士笔》

宋刘子翚撰。文章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奋起抗敌的坚强意志和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作者采用即小见大的手法,由一枝笔而联想到国家兴亡,借此抒写其爱国热忱,并希图鼓舞起南方官员抗敌御侮的意志和决心。虽着墨不多,但含蕴相当丰富而深刻。全文将试笔与用兵交融而叙,浑然一体,转接自然。并围绕奋起抗敌这一主旨,引用历史上国家的兴衰为证,又明借前人的语言,暗用前人的作品,句法多姿,文辞洗炼,笔致开阔,雄浑有力。

☚ 具瞻堂记   戊午上高宗封事 ☛
000068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