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试帖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试帖诗

试帖诗

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其试题有用经史语者,有用时事者,有咏物者,有赋得诗文句者,故又名“赋得体”。或五言,或七言,或八韵,或六韵,或限韵,或不限韵。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唐人试帖,六韵为率,皆竞竞守定绳尺,绝少排奡生动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亦云:“试帖一体,特便于场屋,大手笔多不屑为,昌黎所谓类于俳优者之词也。即唐贤佳制,与诸体诗并列,几于无可位置。兹选概不之及。惟存钱起《湘灵鼓瑟》一篇,亦以其结句入神而存之,非以其为试帖也。”

☚ 应酬诗   省题诗 ☛

试帖诗

 是应科举考试的诗体名。唐初科举重策问,高宗时加试诗赋。诗的题目,或古诗句,或成语,或考官自拟。诗可五言,可七言,可四、六、八韵。诗前要冠以“赋得”二字,所以亦称“赋得体”。元明二代不试诗赋,至清乾隆年间,复加试诗赋。乡试、会试用五言八韵,童试用五言六韵,岁考、科考、复试、朝考用五言八韵。所限之韵,题旁有注明。如清朝有一次的科考诗的题目是“赋得万户𢭏衣声”题旁则注有:“五言八韵,得声字”。试帖诗的格式和八股文大致相同,首联名破题,要求用上题目的全部文字,至少五言要用上四个字,七言用上六个字。如清人路慎庄以上引科考题目做的试帖诗的首联是:“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共𢭏三更月,谁知万户情”。这首联中就有诗题中的声、𢭏、万、户四个字,且符合限的声字韵。次联名承题,三联如起股、四五段如后股、结联如束股。试帖诗清比唐代不但形式更为古板,且内容都必须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试帖诗和八股文一样,也是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文字游戏。

试帖诗

旧时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诗体。起于唐代,由“试帖”演化而来。一般以古人经典成句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形式通常为五、七言的六韵或八韵的排律。

试帖诗

唐代以后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也叫“赋得体”。应试的诗叫做试帖诗,以古人的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它的形式比较灵活,既非律,又非绝,或五言,或七言,或六韵,或八韵,开头两句见题,中间八句或十二句各相对,最后两句作结。清代科举考试仍有“试帖诗”,不过排律格式限制较严。后也称作“试帖”。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科舉部 > 其他 > 試帖詩
試帖詩  shìtiěshī

用於科舉考試的試律之通稱。唐代進士考試有帖經,帖經被落,許以詩贖,謂之贖帖,試帖詩之得名本此。唐試律多用五言六韻,用四韻八韻者甚少,所限官韻不可失押,單句不用韻,雙句必用韻。起聯結聯可不對仗,中間數聯皆須對仗工穩。自宋神宗熙寧後以至於明,科舉不試詩賦,清初尚然。至乾隆二十二年於鄉、會試增五言八韻詩一首,自後童試用五言六韻,生員歲考、科考及考試貢生與覆試朝考等,均用五言八韻,官韻只限一字,爲得某字,取用平聲,詩内不許重字,遂爲定制。出題必有出處,或用經、史、子、集語,或用前人詩句,冠以“賦得”二字。格律更有一定之法,限於應試與應制,故言必莊雅,體兼賦頌而少比興。内容須切題,多直接或間接爲皇帝歌功頌德。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上》。

试帖诗

试帖诗

旧时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诗体。起于唐代,由“试帖”演化而来。一般以古人经典成句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为本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通常为五、七言的六韵或八韵的排律。

☚ 应制诗   骚体 ☛

试帖诗

科举考试文体之一。亦称“赋得体”。始于唐。因诗须紧扣题意,类似帖经,故称。其诗大都为五言、七言、六韵、八韵。限韵脚,并冠以“赋得”二字。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人。初用韵、平仄,无定格。开元二年(714),王丘知贡举,始限韵。太和时,以八韵为常。天宝十三载(754)后,制举亦试诗赋。试题由礼部侍郎拟定,或奏请皇上御拟。题目空泛冷僻,诗文多歌功颂德之词,佳作不多。五代、北宋初沿之。熙宁四年(1071)罢诗赋,直至清初。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于乡、会试中复增五言八韵诗一首。自后,童生试用五言六韵,生员岁考、科考及考试贡生与复试、朝考等均用五言八韵,官韵只限一字,为得某字,取用平声,诗内不许重字,遂为定制。出题必有出处,或用经、史、子、集,或用前人诗句。

试帖诗

试帖诗

科举考试文体之一。亦称“赋得体”。始于唐。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诗,题目多为古人诗句或成语,前冠“赋得”二字,韵脚有限制。清代的试帖诗,在格式方面的限制更加严格。

☚ 截搭题   杂文 ☛

试帖诗

又称“赋得体”。科举考试中常用诗体一种。源于唐代,受试帖、帖经等影响而产生。一般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或五言、七言,或八韵、六韵,冠以“赋得”两字。内容大多为帝王歌功颂德。


试帖诗

诗体。又称“应试诗”,为唐以后科举考试所采用。多为五言排律,限六韵或八韵。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故又称“赋得体”。参见“教育”中的“试帖诗”。

试帖诗

诗体名。又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大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并限韵脚。清代试帖诗,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在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一首,自后童试用五言六韵,生员岁科考及考试贡生与复试朝考等,均用五言八韵。其形式古板,要严格切题,不许任意发挥,内容多是为皇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