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 词学《太平广记》卷三四二引《北梦琐言》云:“进士杨鼎夫,富于词学,为时所称。”此与洪迈《容斋三笔》卷一○“词学科目”条,及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所载“席间偶叩以今岁词学有几人”,皆指词章之学。明清时期,词学的名称始专注于填词。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谓倚声之道,因“宫调失传,词学亦渐紊矣”。胡凤丹《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序》云:“词学萌芽于唐,根柢于宋。”但把词学作为一个以词为对象的学术领域,则是近代学者的观念。龙沐勋撰《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为词学立下界限:“推求各曲调表情之缓急悲欢,与词体之渊源流变,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谓之词学。”同时认为研究词学并非易事,“归纳众制,以寻求其一定之规律,与其盛衰转变之情,非好学深思,殆不足以举千年之坠绪,如网在纲,有条不紊,以诏示来学”(《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这个词学定义当然还不够完整,但已涉及词学研究的许多主要方面,勾画了词学有别于诗学的特性的独特面貌。 词学作为一种独立的专门之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围,但又与音乐、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研究范围包括词的起源、词的体制、词与音乐,词调、词律,以及词人行实、词籍版本、词学理论、词派、词史等诸多方面,构成一个内容广泛、复杂而又严密的学术体系。 从历史上来说,词学肇始于宋而昌盛于清。宋代词作繁盛,词籍由于印刷业的兴起而得以广为刊布。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词总集、选集、别集等凡一百三十馀种,并加以一一评价。参照《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所载,宋时所刊词籍数量甚多,门类亦广,并出现了有关词乐、词韵、词话的专著。宋代修内司所刊《乐府浑成集》,多达一百馀册,古今歌词之谱,靡不毕备,为唐宋词乐词调作一结集。南宋朱敦儒拟《词韵》十六条,后由张辑作注,冯取洽增补,是最早的一部词韵,二书惜皆失传。北宋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则是一部“最古之词话”。杨湜的《古今词话》亦记本事为主,但已表露出批评之端绪。重要的词论专著,则首推张炎的《词源》,既论词乐,又论词法,其“清空”一说,专尊姜夔。《词源》的问世,标志着词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已有了专门之学。宋人著述,在建立同学方面,诚有草创之功,但尚未形成体系。 元明词学有所拓宽。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词话专著,容量增多,记事与评论兼重,采集颇富。如元陆辅之《词旨》、明杨慎《词品》、陈霆《渚山堂词话》。另一类是在词乐失传、音谱消亡之后出现的词谱,明张綖撰《诗馀图谱》三卷,是现存最早的词调谱。张綖提出词有婉约与豪放两体,虽不足以概括唐宋词派,但促进了词体分派的研究。 清词超轶元明而直逼两宋,词学亦蔚然称盛。经过三百年间学者的努力,词学大昌,著作繁富。以词话为例,见于著录的就不下五六十种。词学已从粗具规模进而自成体系,跻身于清代学术之林。 清代词学理论,主要有两个重要派别:浙派和常州派。清初朱彝尊、汪森汇集唐宋金元明词,编纂《词综》,以姜夔为宗,强调“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词综发凡》),为浙派标举宗旨。嘉庆年间,张惠言编《词选》,以“意内言外”论词,注重比兴寄托,开启了常州词派。后有周济、谭献、陈廷焯等继承发扬,深为后世所重。 晚清词学大昌。从端木埰开端,经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文廷式等词家,承先启后,奠定了近代词学的基础,王鹏运之《四印斋所刻词》、朱祖谋之《疆村丛书》、吴昌绶之《双照楼景刊宋元明本词》,与明末毛晋之《宋六十名家词》,被称为词籍中之四大丛刊。综观清代词学成就,大体有六个方面:一是清初万树编《词律》与王奕清等编《词谱》,集词律之大成,是专治词之字句声调的图谱之学。二是以凌廷堪著《燕乐考原》和方成培著《香研居词麈》为代表,鉴于词乐之亡而别为音律之学。三是承明清诸家《词韵》之后,戈载撰《词林正韵》,从而有词韵之学。四是从张宗橚《词林纪事》开始,专考词人行实,以史证词,以词证史,发展为词史之学。五是由王鹏运、朱祖谋合校《梦窗词》,至朱祖谋刊出《疆村丛书》,搜求善本,校订精审,于是治词者始知校勘之学。六是以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为代表,提出论词的宗旨和批评标准,广泛讨论历代词宗词家,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批评之学。举此荦荦大者,足以显示出近三百年来词学研究的重大成就。民国前后的词学研究,即在此基础上扩大延伸,涌现出一批较有系统的研究论著和专刊,如敦煌曲子词的搜集整理,唐宋名家词集的校注,词人年谱与传记的编撰,《人间词话》的问世以及《词学季刊》的出版等,有功词苑,成绩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词学研究遵循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的原则,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呈现一派生机蓬勃的气象。如《全宋词》的修订再版,《全唐五代词》、《全金元词》、《全清词钞》、《词话丛编》等大型总集的相继问世,《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通论》、《敦煌歌辞总集》以及苏轼、辛弃疾、姜夔等宋词别集笺注本与评传也先后出版。在词史研究方面,继刘毓盘《词史》、王易《词曲史》之后,近年又有《唐宋词史》、《清词史》等陆续出版。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创办《词学》集刊,为词学研究提供专门论坛。在词学研究日益繁荣的同时,研究方法也有所更新。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建成了《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为研究宋词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不过,展望未来,词学研究亟待开发的课题尚多。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的《词学》一章中,对词学研究发展前景提出了八个方面的重大项目设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理论界的推动,更提出了从宏观上开拓和革新词学研究的任务,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正在逐渐引进到词学研究中来,这种动向,在年轻一代的学者中尤其显得活跃。这些都需要为之作出长远规划,分工合作,各方并进,以期建立坚厚不拔的研究基础,使词学在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上继续迈进。 ☚ 词 词论 ☛
词学 词学梁启勋撰。此书于1931年底始属稿,次年5月成书,并由京城印书局印行。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据以影印。是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词的体制,分别讨论词的起源、调名由来、小令与长调之别、断句、平仄、发音、换头煞尾、暗韵、衬音和宫调等。下篇论词的作法。作者的词史观,颇受王国维的影响,重小令而轻长调,崇五代北宋而贬抑南宋。他认为“小令实为词之正格”,五代词皆小令,故“皆清空灵妙,格律称最高”。北宋初期,晏氏父子、欧阳修等“犹有五代遗风。过此以往则渐趋柔靡,品格日下矣”。而南宋词之所以不逮于五代北宋,原因之一就是南宋词人“重长调而薄小令”。然就作家个体而言,他又认为两宋间“能超脱时流、飘然独立者”,唯苏轼、朱敦儒、辛弃疾三人。这种看法实源于南宋汪莘的《方壶诗馀自序》。至于作者论词之作法技巧,则受其兄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启发,将词表现情感的方法归纳为敛抑之蕴藉法、烘托之蕴藉法与曼声之回荡、促节之回荡,并对词的融和情景、描写物态和描写女性之法,结合具体作品,作了令人心会的分析,时有新见。 ☚ 词史 词学通论 ☛
词学 词学词学刊物。施蛰存、马兴荣主编。1981年11月创刊于上海。它的宗旨是为词学研究者提供专业论坛,为词学爱好者提供专业读物,促进国内外词学研究。主要栏目有“著述”、“文献”、“书志”、“词苑”、“图版”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该刊创刊时主编为夏承焘、唐圭璋、施蛰存、马兴荣。编委为张伯驹、夏承焘、俞平伯、任中敏、唐圭璋、潘景郑、黄君坦、钱仲联、宛敏灏、吕贞白、王起、徐震堮、程千帆、万云骏、施蛰存、马兴荣等十六人。现任编委为任中敏、潘景郑、钱仲联、宛敏灏、王起、程千帆、万云骏、缪钺、金启华、严迪昌、陈邦炎、王水照、吴熊和、施蛰存、马兴荣等十五人。执行编委为方智范、邓乔彬、高建中、周圣伟等四人。 ☚ 同声月刊 词乐 ☛ 词学 《词学》词学专著。梁启勋著。京城印书局1932年印行,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3月据此影印。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作词之规矩,较全面地讨论了词的起源、调名、换头煞尾及诸格律问题。颇有创见,如说词有衬音方可成腔等。缺陷是没抓住词的根本特征,仅从形式上认为词特异处在长短错杂成章。故一些解释或沿前人之误,或牵强附会。下编论作词之技巧,归纳为敛抑之蕴藉法、烘托之蕴藉法和曼声之回荡法、促节之回荡法,并就词融和情景描写物态和描写女性等方面,列举很多唐宋名作,略加评点,以为例证。烛微洞隐,颇得词人之用心。 ☚ 中国文学流变史 词史 ☛
词学 《词学》词学刊物。创刊于1981年,它的宗旨主要是促进国内外词学研究,为词学受好者提供专业读物。创刊时编委为张伯驹、夏承焘、俞平伯、任中敏、唐圭璋、潘景郑、黄君坦、钱仲联、宛敏灏、吕贞白、王起、徐震堮、程千帆、万云骏、施蛰存、万兴荣等16人。主编为夏承焘、唐圭璋、施蛰存、马兴荣。至1989年已出7辑。 ☚ 词学季刊 词学研究会 ☛ 00006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