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诊宗三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诊宗三昧

又名 《石顽老人诊宗三昧》。诊法著作。明末清初张璐 (1617—1700)撰。一卷十二篇。璐字路玉,自号石顽老人,长洲 (江苏吴县)人。通晓儒学,精于医药,明末隐居洞庭山中十余年。后业医六十年左右,撰有《张氏医通》、《本草逢原》等。张氏认为人有疾病见之于脉,但对当时某些脉学著作,持有非议。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撰成此书。全书共三万七千字。一、二篇阐明医学宗旨,批判当时医界偏执、固守家传等弊病; 三至六篇论脉位、脉象、经络的常与变; 七篇列师传三十二则,详细讨论浮、沉、迟、数、虚、实等三十二种脉; 八篇为口问十二则,论述古今辨证论脉异同及脉证不合有关问题; 九至十二篇讨论脉顺逆与妇婴之脉。语言简练,说理透彻。为较有影响的诊法著作,可供临床及诊法研究参考。有康熙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诊宗三昧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卷,共十二篇。清·张璐著,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1~2篇阐明宗旨,并批判前人的某些脉学著作,提出“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并谓“吾当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故撰此书。3~6篇,叙述脉位、脉象、经络; 7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种脉象;8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9~12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书中也有部分芜杂的内容,如论述清脉、浊脉时,未完全脱出太素脉之臆说。建国后有排印本。

诊宗三昧

书名。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昧》,清·张璐撰,由其子张登记述、编纂,成书于1689年,1卷,为脉学专著。此书对脉象的分析比较全面。今有排印本问世。

诊宗三昧zhěnzōngsānmèi

脉学书。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 卷。清·张璐撰,由其子张登记述、编纂, 书成于1689 年。该书分述脉学宗旨、脉位、脉象、经络及浮、沉、迟、数等32 脉, 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 分析逆顺、异脉, 妇女及婴儿诸脉等。作者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系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卷,共12篇。清·张璐(石顽)著,由其子张登整理编纂而成。成书于1689年(康熙28年)。张璐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此书以论述脉理为主,首先阐明脉学宗旨,以下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络、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共十二篇。其中“医学篇”,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璐认为习医和学习脉诊,如“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意即编写此书,应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宗三昧》为书名。本书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滑、濇、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书中论述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亦颇精要。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每多贬词,给读者以自诩而不够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作者在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那一套欺人之谈。此书有多种刊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诊家正眼   四诊抉微 ☛
000135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