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识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识篆 识篆Shizhuan识别各种篆体文字称为“识篆”。我国自殷商、秦汉以至魏晋以来,篆书体几经演变,时代特征鲜明,表现在历代玺印上的篆体文字即是丰富的缩影。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春秋、战国时代流传至今的是铸、凿于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亦称“金文”、“籀文”,金文始于商代,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周秦时代有“石鼓文”,以上均属“大篆”系统。秦代统一文字,改繁杂难识的古文为规范的“秦篆”,即“小篆”,其中“秦山刻石”、“权量”、“诏版”文字,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文字特点;汉代仍用小篆,但变秦篆形态而为平正方直,印章中的文字反映了这个特点,被称为“摹印”篆体,又有一种在“摹印”篆的基础上,加之盘曲、缠绕的篆字,呈“绸缪”之状,称为“缪篆”。装饰在兵器乐器上的文字有“殳篆”和形似虫鸟、鱼鹤的文字,称为“虫鸟篆”。至隋唐时代,官印中出现“九叠文”篆书,又称“上方大篆”,沿至明、清两代。识篆还应习篆,了解篆字结构、风格,体会笔意,为篆刻创作做准备。 ☚ 铁笔 边款 ☛ 识篆 识篆辨识篆刻文字称为 “识篆”。篆体文字亦称篆书,是我国古代的 一种书体。自商、周、秦、汉,及至魏、晋,篆书几经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战国古鉨印,秦、汉及魏、晋印章上的文字就是以上各时代通行书体的缩影。篆书分大篆与小篆。商代甲骨文,商、周时代的金文、籀文以及和春秋战国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均属大篆系统。“甲骨文”是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是今天可识的汉字中最古的文字。“金文”是铸、凿于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钟鼎文”。“籀文”也称“籀书”、“大篆”,春秋战国年间通行于秦国,现存“石鼓文”是这种文字的代表。小篆为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统 一文字政策而推行的文字,故也称 “秦篆”。其形体匀圆齐整,现存 《泰山刻石》、“诏版”、“权”、“量”上的文字,反映了小篆的风格。汉代沿用小篆,但 一改小篆圆转形态为平正方直,汉代印章中的文字体现了这一特点。此外,还有“缪篆”,为王莽时官定的 一种篆体,为摹刻印章用,因笔画屈曲缠绕,故名。刻于兵器、乐器上的“殳篆”,形似鸟虫的“鸟虫书”,也是篆书的一种变体。隋、唐官印有“九叠文”篆书,又称“上方大篆”,沿用至明、清。识篆有助于识别篆书的结构特点,体会笔意,为篆刻创作必不可少的准备。 ☚ 边款 篆刻流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