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范雎谮穰侯战国时代,七雄并峙,各国招贤,秦国尤甚,这为游士提供了走游列国、纵横骋说、发表政见、施展才能的良好时机。秦国日益强大以至并吞六国,固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种种良好条件,而与善于招贤、任用客卿不无关系。它招用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而大有关于国家兴盛,都是明显的史实。李斯《谏逐客书》,对此论述详实允当。 司马光论范雎谮穰侯,“直欲得穰侯之处”,即欲取而代之,这是切实之论。但对于穰侯居功专权,有碍秦国发展;秦昭王用范雎,“废穰侯,逐华阴,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谏逐客书》 中语),不予重视和估计,未免失之偏颇。 穰侯魏冉对秦国是有过功劳的,秦昭王对穰侯也似乎少恩了点。但有功之臣,是否就可以居功自傲,放肆专权?对于功臣,是否捧之纵之,抑或卸磨杀驴?这是历来功臣处世与对待功臣的棘手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对此种问题,庸君愚臣自然处理不当,即使明君贤臣也往往失误,处理稳妥而有益国家与个人者实在不多。司马光此论,显然是维护功臣的。他虽然也指出了穰侯“专恣骄贪是以贾祸”,但总觉得对待功臣不能过责而缺乏恩义。从他写过《范雎、评》、《应侯罢武安君兵》(均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十三),论范雎之“佞”、“邪”,写过《优老札子》(见《文集》卷二十一),强调优待有功老臣来看,他的言论有其一贯性。 对于老臣耆宿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不能一概而论。笼统言之,应当尊老敬贤,这是符合我国敬老的优良传统的;就对某个具体情况而言,还当作具体分析,如果倚老卖老,倨傲混帐,以至危国害民,还应适当地处置,而不可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