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证类本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证类本草》 医书名。宋唐慎微撰。三十卷。本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旧经只有三卷,收药仅365种,历代皆有增益。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陈承将《嘉祐本草》与《图经本草》合为一书,并加注释,此即《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释》。唐慎微在《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释》基础上,又添加药物628种,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书中共收草约1746种,它是我国医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集据金泰和本影印。 证类本草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 《证类本草》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书名。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见该条。 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中医药物学名著。又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卷。宋唐慎微撰。唐慎微(1056—1093,一说1040—1120),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宋元祐年间(1086—1093),被蜀帅李端伯请至成都,行医多年,故而又称为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市)人。唐慎微出身世医,学习刻苦,精通医术,对经方尤其专长,治病百无一失,知名一时。他对病人不论贵贱,皆悉心治疗。为士人疗病不取一钱,但喜人以名方秘录为酬。士人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之以告。 ☚ 四部医典 洗冤集录 ☛ 证类本草三十卷。宋唐慎微 (约1056—1093)撰。唐慎微,字审元,蜀州晋原 (今四川崇庆县)人,后迁居成都。唐慎微出身世医之家,勤奋好学,精研本草,不愿为官,酷爱经方,为人治病,有求必应,不取酬金,唯重名方秘录,经年积累,得民间医方并本草文献资料甚丰,在此基础上,将《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合为一体,于元丰五年 (1082)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此书收载药物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其中有作者新增列四百七十六种;载方及方论共四千余条。有些药物如灵砂、桑牛等为此书首载。书中对药物主治、归经等理论详加阐述,并区分药物产地、品类,说明药性及采收、炮制方法等,更附以图示,便于识别、应用。该书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和大量的古代典籍资料,反映了宋代本草学的最高成就,是我国药物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著作。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此书宋时已有三十卷、三十二卷两种版本。宋大观二年(1108)经仁和县尉艾晟修订并序,题为 《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称《大观本草》,共三十二卷,颁行全国,而为官修本草。宋政和六年(1116)又经提举医学曹孝忠等奉旨校正润色并序,改题 《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即 《政和本草》。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经王继先等修订,题为 《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金大定己酉(1189)张存惠又将寇宗奭 《本草衍义》随文散入,增订改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此本流行最广,《四库全书》即据此著录。有平阳张存惠刻本(金本)善本残卷,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明刊善本多种,分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清光绪三十年(1904)武昌柯逢时影宋并重校刊本 (《大观本草》); 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证类本草》中药学著作。又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代唐慎微著。唐氏在广泛收集民间和历代本草文献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 《嘉祐本草》与 《本草图经》合而为一,约于宋熙宁五年(1082年)编著成此书。全书32卷,载药1746种,其中新增药物600余种,每药均有附图。此书收罗广泛,体例谨严,记载药物的别名、性能、主治、产地、采取、炮制,辨析较为详细,附图也较为精致。所以刊行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宋徽宗命医官艾晟修记,加其年号,更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 《大观本草》 。作为国家药典颁行全国,后又数次修订,流行500余年,一直是本草学的范本,直到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仍以此书为蓝本。 证类本草zhènglèiběncǎo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详该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