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论持久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讲演稿约5万字。讲演用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驳斥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党内右倾投降主义所鼓吹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矛盾的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中国必胜,又决定了中国不能速胜,而必须进行持久战,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缺乏根据的,从而揭示了中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毛泽东还预测了持久战发展将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指出:“战争的长期性和随之而来的残酷性是很明显的”。毛泽东还指出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是持久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四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具体进行持久战的方针,第一和第二阶段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相持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是战略反攻。这就回答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夺取最后胜利的问题,强调了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毛泽东在讲演的最后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最后胜利。“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论持久战

087 论持久战

阐明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正确主张的专著。为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主张,动员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为争取最后胜利而奋斗,毛泽东根据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撰写了此书。全文共120段,21个问题。并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讲演。文章深刻地阐明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特点,分析了敌我双方相互矛盾的基本因素及其在战争中的演变趋势,揭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客观规律。又科学地预测到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述了如何坚持持久战和夺取最后胜利的问题。具体地规定了抗战中的政治工作和战略战术原则并论述了战争指挥艺术,强调了在客观条件许可限度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阐发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要求普遍深入宣传、动员、组织人民群众,造成抗日热潮,赢得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最后胜利,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论断和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 国防新论   刘伯承军事文选 ☛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Luncijiuzhan

是毛泽东论述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基本问题的光辉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大片国土沦陷, 使一部分群众产生了对抗战的悲观情绪。国民党政府中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宣扬 “再战必亡”论。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则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或日本国内的变化, 迅速结束战争。速胜论也使一些共产党人产生轻敌思想。肩负着领导抗战责任的共产党必须给全国人民指明胜利的前途, 必须彻底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为此, 1938年5月, 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 《论持久战》 的讲演。
毛泽东指出: 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战争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 敌退步我进步, 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持久战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战略进攻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对全国军民进行广大的政治动员,发动其全部积极性,这样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1938年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撰写《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发表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给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战胜利的前途,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也是重要的哲学著作。
☚ 平型关战斗   太原会战 ☛

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军事哲学著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和力量对比,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了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等中日双方矛盾的特点,得出敌必败,我必胜,不能速胜,必须进行持久战的科学结论。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具体规定了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工作和战略战术等原则,战争中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等作战方针和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论述了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人和武器等辩证关系,指出“武器是战争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阐发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

论持久战

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的讲演稿。1952年4月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全文共120段,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阐明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客观规律。文章深刻地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特点,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基本因素及其在战争中的演变趋势,揭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客观规律;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3个阶段,而犬牙交错将成为这场战争的特殊形态;指出了争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与争取世界和平的关系。后12个问题,主要阐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取得最后胜利的问题,提出了抗日战争正确的指导方针。文中还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断,如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的团结,军队和人民的进步,是战胜敌人的最根本的条件等。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战争问题的一个典范,是一部光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著作。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最后胜利,证实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科学论断和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军事著作。毛泽东著。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为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演讲稿,发表于延安《解放》周刊,有中、英文单行本在国内外广泛发行。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抗日战争爆发后,对中国抗战的前途认识上,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这些观点对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极为有害。毛泽东在演讲中,用抗战十个月来的经验,驳斥了 “亡国论” 和 “速胜论”。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即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问题。由于中日双方存在着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少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等矛盾特点,决定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又决定了中国不能速胜,必须进行持久战。第二,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要经过3个阶段,即: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篇演讲,还着重阐述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问题,提出了抗日战争正确的指导方针,具体地规定了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工作和战略战术原则,进一步提出了抗日游击战的具体作战方针。强调要在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以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出了 “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的团结、军队和人民的进步,是战胜敌人的最根本的条件,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战争,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等人民战争思想。《论持久战》,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

☚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战争和战略问题 ☛
000050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