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许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许行1923—辽宁义县人 许行战国中期思想家,农家代表人物。楚人。约与孟子同时。有门徒数十人,皆穿麻衣,以织履编席为生。曾率弟子至滕(今山东滕县西南)游说,宣传神农学说,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yongsun,即自理炊事)而治”,提倡人人平等劳动。还主张进行实物交换,凡同类物品在长度、数量、重量上相等者,则价格相同。其观点反映了农民阶级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的愤懑。但他想用平均主义和否定社会分工来解决当时的阶级矛盾,则是一种幻想,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许行战国时的思想家、农家的代表人物。楚国人。大概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公元前3世纪前期。他曾至滕国(今山东滕县西南)游说,鼓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他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主张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虽国君也不能例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门徒数十人,皆穿粗衣,靠打草鞋、织草席为生。一说许行即许犯,系墨门后学,宣扬的是兼爱之道。 许行 许行战国时期托“神农之言”的农家学派代表人物。楚国人,生卒年不详,与儒家的孟轲同时。曾一边教学,一边同自己的学生共同耕地,共同捆麻鞋、织席,过着和农民一样的清贫生活。无著作传世。《孟子·滕文公上》 中载有他的学生陈相同孟柯的一场辩论,可以看出许行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中,有君民并耕与“市不二价”两个观点。许行认为:“贤君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指责当时的统治者“有仓廪府库”,“是病民以自养”。这种君与民共耕的主张否定了不劳而获,否定了剥削,否定了统治者脱离生产劳动,同时在实际上也否定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的意义。许行并不否定农业与手工业分工的必要,说:“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自己所需之冠、釜、甑和耕种用的铁器都需要“以粟易之”,否则便“害于耕”。在价格问题上,许行的观点是:“市价不二,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价相若,五谷多寡同,则价相若,屦大小同,则价相若”。意思是讲,同样长短的布帛,同样重量的麻缕丝絮,同等数量的五谷,同样大小的鞋子,应当价格相同,不允许作伪和欺诈。这是违背商品生产经济规律的价格主张,反映了农民阶级防止和抵制商人贱买贵卖、作伪欺诈的要求。“市价不二”与君民“并耕”一样,都是反映古代小农愿望的理论,是小农阶级善良但却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思想。(参见“并耕论”) ☚ 孟子 老子 ☛ 许行战国时思想家。名行。楚国人。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孟轲同时,主要活动时间在楚威王、怀王之时。有门徒数十人,皆穿粗衣,以打草鞋、编席子为生。据《孟子·滕文公上》载,许行托始于神农氏教民农耕的远古传说,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反对君主“有仓廪府库”,“厉民而以自养”。他还反对“往来贩贱卖贵”的商人剥削,主张商品交换“市价不二,国中无伪”,以根绝欺诈。其中心思想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以实现其神农之教的理想。楚怀王七年(前322),许行率徒众由楚至滕,欲在以“行仁政”著称的滕文公的帮助下,以滕地作其“君民并耕”的试验场所。楚儒者陈良的门徒陈相、陈辛等“负耒耜自宋之滕”,皆弃儒学而从许行。时孟轲在滕,对许行的观点不以为然,颇多非议。 许行战国时农家。楚国人。自楚至滕,其徒数十人, 皆衣褐,以打草鞋、织席维持生活。其徒陈相见孟子,言许行之主张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受到孟子的批驳。事见《孟子·滕文公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