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议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议论 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如后人以文体行之,则非也。戎昱“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过因谗后重,恩合死前酬”,此亦议论之佳者矣。 诗人议论,不宜太露。使意在词中,讽咏有余味,方是能作。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义山剌杨妃事之“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是也。稍着意见者,子美《玄元庙》之“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是也。稍着声色者,子美之“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是也。稍用故事者,子美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是也,着议论而不大露圭角者,罗昭谏之“静怜贵族谋身易,危觉文皇创业难”是也。露圭角者,杜牧之《题乌江亭》诗之“胜负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也,然已开宋人门径矣。宋人更有不伦处。(宋杨诚斋《题武惠妃传》之“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词虽工,意未婉。惟义山之“薛王沉醉寿王醒”,其词微而意显,得风人之体。)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 中何处无议论? 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 《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戎昱《和蕃》 云:“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亦议论之佳者。 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东坡则云:“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言外有余味耶? 诗有议论者,有含意者,只在其诗之当与否。以谓诗必不可着议论,则便有坏堑造作之伪。 文章名理,世鲜兼长。诗非不要理,只是人不能于诗中见理耳。理无不包,语无不韵者,《三百篇》之《雅》,《颂》是也。不必以理为名,诗妙而理无不通者,《离骚》以讫汉魏是也。但求同佳不堕理窠者,两晋、六朝以讫三唐是也。只求理胜不暇修词者,程、朱、邵子辈是也。风气日下,得一层必失一层,若天限之,生古人以后者,何处下手? 诗中谈理,肇自三《颂》。宋人则直泄道秘,近于钞疏,将古法婉妙处,尽变平浅, 反觉腐而可厌。 自宋人好以议论为诗,发泄无余,神味索然,遂招后人史论之讥,谓其以文为诗,乃有韵之文,非诗体也。此论诚然。然竟以议议为戒,欲尽捐之,则因噎废食,胶固不通矣。大篇长章,必不可少叙事议论,即短篇小诗,亦有不可无议论者。但长篇须尽而不尽,短章须不尽而尽耳。叙事即伏议论之根,论议必顾叙事之母。或叙事而含议论,议论而兼叙事。或以议论为叙事,叙事为议论。错综变幻,使奇正相生,疏密相间,开阖抑扬,各极其妙,斯能事矣。人但知叙事中之叙事,议论中之议论,与夹叙夹议之妙,而抑知叙事外之叙事,议论外之议论,与夫不叙之叙,不议之议,其笔外有笔,味外有味,尤为玄之又玄,更臻微妙乎!夫不尽而尽者,情深于中,韵溢于外,言简意赅,词近旨远。如画家缩本,咫尺具万里之势,则不尽而已深尽之。尽而不尽者,包罗万有,众妙毕臻。如岱宗之长五岳,以大山宫小山,中包无数峰峦溪涧。如武侯之列八阵,以大阵藏小阵,中变无数门户方圆。任登峰造极,钩深致远,终不能穷其曲折义蕴,则无所不尽,而实多有余不尽也。学者知此诣,则得大家秘传矣。 议论yìlùn❶对人或事的好坏、是非发表意见,交换看法 议论yìlùn❶ 〈动〉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换看法:议论纷纷︱私下议论。 议论yìlùn对人或事加以品评、讨论。 议论篇章的表达方式之一。对某一问题或事件所作的直接或间接的分析和论证。特点是:强烈的主观性、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有三个要素:(a)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是议论的中心和目的所在,论据和论证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b)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c)论证。组织和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其目的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保证论点和论据的辩证统一。论证的方法分为两种:第一,立论。又称“证明”。以正面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作为论点,然后运用理论事实和逻辑推理来证明其正确性。一般有因果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几种。第二,驳论。又称“反驳”。通过驳斥对方的观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 议论yilun❶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他从来不在背后~别人|小何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街头巷尾到处都在~|今天下午开会~一下这个问题。 议论(同)谈论 讨论 辩论 议论yì lùn对人对事物表示意见:这些人家的女儿,也不知道造了什么罪,白叫人家好端端~。(七九·1972)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三人正~些家务。(五六·1307) 议论 议论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明辨是非、阐发道理、表明自己见解、主张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又称“说理”、“评断”。在论说性文章中,它是构成文章总体表达的主要成分。一个完整的议论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组成。议论要有自己的见解。刘熙载《艺概·文概》:“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 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议论最讲究的是能把道理说透。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须摆事实,讲道理。洪迈《容斋随笔》:“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不使差忒,乃可传。”在文学作品中,议论对人物形象的刻划、作品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化、故事情节的发展均有重要作用。常可分为具象型议论,哲理型议论、性格分析型议论、主题表现型议论、性格表现型议论,情节进展型议论等。以上类型的议论在实际运用中均须与整个作品的形象体系协调一致,既说理,又含情,使之符合文学艺术的审美规律。 ☚ 强烈呼告 说理 ☛ 议论yì lùn〖名词〗 议论yì lùn〖动词〗 议论2 议论2论议 另见:议论1 谈论 意见 看法 言论 ☚ 议论2 好的议论 ☛ 议论1 议论1论(论酬;指论;稽论;咨论) 口语 辩义 讲究 谈说 说议 言议 另见:谈论 好坏 是非 表示 意见 ☚ 议论1 议论的方面 ☛ 议论yì lùn评议,评论。《红楼梦》回四:“且不要~~他人。” 议论 议论yilun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来明辨是非、阐发道理、表明自己见解、主张的一种文字表述。是文章写作的基础表达方式之一。亦称说理、评断。 ☚ 间接抒情 立论 ☛ 议论 议论yilun是讲道理,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表明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是议论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也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形式较多,有借人物之口的议论;有融于叙述人之口的议论;也有由作家直接出面的议论。它跟一般的议论有着不同的特点: ☚ 描写 对话 ☛ 议论 议论Yilun写作表现方法之一,即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议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议论文中的议论,一种是记叙文中的议论,在议论文中,议论是作者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形式。由于议论文总要论证或反驳某种观点,因而议论是议论文的骨干表现方法,它的议论,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都不可缺少,而且要严谨、周密,在记叙文中,议论是作者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对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所以使用议论可使文章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主题更加深刻、鲜明。这种议论,常常是三言两语,在叙述的基础上直接提出论点即可,并不需有周密的证明过程,却因直接了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而带有一定程度的抒情色彩。它的使用也较灵活,有时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有时则夹叙夹议。 ☚ 比拟说明 证明 ☛ 议论 议论通常是指论说文的叙述方法,这里是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以富于形象性与感情色彩的语言,具体而生动地描写、叙述过程中,恰如其分地、适时地发表自己对所表现的人物或事件的认识与评价,并传达出作家鲜明的观点与立场,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 一。在文学作品中,议论往往与叙述、描写、抒情等艺术手法结合起来,交替并用,夹叙夹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常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多方面叙述与描写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揭示某一事理,或直接参与典型形象的塑造,加入适当的议论,可使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把作家的思想感情更直接地传达给读者,从而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与社会效应。但在文学作品中,议论不宜多用,文学作品应以艺术形象说话,而议论在作品中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会损坏艺术形象,而使作品流于公式化、概念化。 ☚ 抒情 伏应 ☛ 议论论说文的一种基本手法。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家通过判断和分析表明对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议论 议论是作者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评议论证,直接提出看法和主张的一种表达方式。议论,在许多文体中都可以运用,只是具体运用的方式不同。在记叙文或说明文中的议论,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感想、认识,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某些事物的评价,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记叙文中的议论,还常常有抒情的色彩。而且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比较简短,不必充分展开,是一种辅助性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议论则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它不仅要提出论点,而且要提出论据,展开论证,使人信服。因此,议论文中的议论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进行的,包含着论点、论据和论证诸要素。议论要求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实可靠,论证合乎逻辑。 ☚ 描写抒情 论点 ☛ 议论議論yì lùn❶评论。《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 议论discussion;deliberate;commen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