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议政大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议政大臣 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时,按照女真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习惯,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满语王或诸侯的意思,早期满族社会中,贝勒为“天生”贵族),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后又设八大臣辅佐八大贝勒,与贝勒一起议政,称议政大臣。皇太极统治时期,为了扩大皇权而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的地位,设八个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议政”,最后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清入关之初,继续保留由满州贵族诸王及总理旗务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政”,遇有重大的机密军政要务,要由这些人处理。由于议政大臣拥有很大权力,因此,其人选“皆以满臣充之”。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维护满洲贵族特权地位的机构,自然要与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发生矛盾。顺治时,摄政王多尔衮就曾采取措施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把权力集中于摄政王之手。康熙中叶以后,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任用亲信撰拟谕旨,进一步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帝设军机处取代南书房,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使“国政”完全成为空名。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皇帝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规定诸皇子不准参预机密。 议政大臣清代参与决策国家军政要务之重臣。努尔哈赤兴起之初,设“理国政听讼大臣五员”,为“议政大臣”制度之始。至清崇德二年 (1637) 四月,以贝子尼堪、罗托、博洛等与议国政,每旗复设议政大臣3员。此制正式确立。以一旗3员计之,八旗即有议政大臣24员。此后,人数陆续增加,到顺治十六年,已达60余人。议政大臣大都由满洲宗室、元勋、功臣及八旗将官担任,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个别人也有授此职的。其职能是断讼,决策国政,举贤荐能。雍正中设军机处,其议政之权削弱,至乾隆五十七年 (1792) 遂取消议政大臣。 议政大臣 议政大臣官名。清代置。议政处执政官。(见:议政处) ☚ 议郎 议事平章 ☛ 议政大臣官名。清廷任命以满洲为主的大臣参与议政。天命纪元前一年(1615),诸王臣会议中不乏※五大臣之人。天命八年(1623),努尔哈赤于八固山议政王之下复设※八大臣以辅之。十一年(1626)九月,太宗皇太极仍设八旗八总管大臣(即八大臣、八固山额真),与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崇德二年(1637),八旗中每旗复设议政大臣3员,以应咨商之需。此后,时添时裁。顺治间(1644—1661),陆续增添40余员,如汉军人大学士范文程、蒙古固山额真明安达礼、洛什哈等。雍正间(1723—1735),世宗胤裨以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半是贵胄世爵,不谙世务,遂特设军机处以综理军国重务,然议政大臣之名仍旧保留,以备兼衔。乾隆五十七年(1792),裁此衔名。 议政大臣官名。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设议事五大臣,与八旗主(固山额真)一同议政,参决机务, “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金梁:《满洲密档》, 《太祖行军琐记》)。清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逐渐削弱。军机处设立后,议政大臣变成满大臣兼衔,乾隆五十六年(1791)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