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平衡理论见“平衡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equilibrium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三种变式之一,态度改变理论之一,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首次提出。主张个体具有力求保持自己的认知体系处于平衡的心理倾向,如果认知不平衡,便包含着趋向平衡的因子,或改变现存的一种认识,或添加一种新的认识,以达到平衡或校正不平衡。依此理论建立的是著名的“P-O-X”模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交往情境,其中P是认知主体,O是作为认知对象的另一个人,X则是与P和O有某种关系的某种情境、事件、观念或第三个人。P、O、X这三者具有情感或态度上的某种联系,态度可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反映在P的认知结构中的这一三角关系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当三方关系均为肯定,或两方为否定,一方为肯定时,便存在着平衡状态,否则便处于不平衡状态。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会产生心理紧张,造成恢复平衡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改变态度,求得平衡。该理论突破了传统格式塔学派只从主客体关系上考察个人认知的局限,把人际关系引入认知研究领域,以极其简便的模式从主客体及主体与他人的多重关系上来研究认知,从而在50~6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界独树一帜。但这一前导性的社会认知理论也受到诸多批评:首先,它虽然说明了社会知觉与人际关系,但却未对人际关系本身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其次,“P-O-X”模型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来确定三因素之间的全部关系,未能涉及正或负的关系的程度,而这种关系程度通常是各种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