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翻译Jisuanji fanyi
通过电子计算机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被翻译的语言称为 “源语” (Source Language), 翻译后的语言称为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计算机翻译也称机器翻译,就是把两种语言信息通过特殊的处理和转换: 即把原来的语言信息输入计算机, 通过程序控制系统的一系列加工处理,转换成需要的另一种语言信息。计算机翻译的出现是本世纪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 是语言信息现代化的一项新内容。按计算机的自动化程度,可分为两类:
❶半自动翻译,又称机助翻译。要求人和机器合作完成翻译工作。机器向人提供词语、帮助查阅语法和检索有关资料,由人来完成组合加工工作,机器起助手作用。
❷全自动翻译,要求机器代替人的全部工作,即把原来的语言信息通过自动文字处理或光盘转换, 在计算机的终端得到打印或屏幕显示的需要的另一种语言。计算机翻译是数学、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要使计算机能模拟人的智能,完成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首先要使计算机“懂得”人类社会使用的自然语言,例如汉语、英语或日语,以便人和计算机能用不同的语言 “对话”。设想:如果计算机能理解汉语和英语,我们用汉语交谈,不懂汉语的英国人也能借助计算机听懂,那多么方便。利用计算机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的设想是美国工程师布斯 (A· D · Booth)和韦弗(W · Weaver) 1946年提出来的。从这以后, 人们就开始对自动翻译的尝试,到目前为止,大致经过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约50到60年代, 这时的计算机翻译主要是词对词的翻译,强调词的形态特征和对应规律。如中文的“学生”对应的英语就是 “student”或 “students”。至于按照语法规则翻译比较长的句子还不可能。这时的计算机只起一部双语词典和语法手册的作用, 翻译的前后都离不开人的编辑组织,并且关键的工作是人来完成的,这时的计算机翻译只能作人译的助手。第二阶段,约60到70年代,这时的计算机翻译主要进行的是句对句的翻译。比较典型的是以乔姆斯基(N·chomsky)的转换一生成语法模式设计的翻译系统。这种系统可以高度概括许多语言现象。如“你们下午来”与“你们下午来吗?”“下午来”, “下午你们来吗?”等表面不同的语言结构抽象出来概括成同一结构:“你们下午来”(在这个结构的基础上添一个“吗”,删一个“你们”,或把“下午”变换一下位置就可以变成上面的结构)。计算机的翻译分三个步骤:
❶根据形式结构标记,识别原来(被翻译的语言)语言的形式结构;
❷把识别的被翻译的语言结构转换成翻译的语言结构形式;
❸产生的翻译的语言通过计算机的终端输出。实事上,这种翻译也要人进行译前译后的加工处理工作, 只比第一阶段的机器翻译投入的人工少一些。第三阶段,从70年代到现在,这时的翻译是从句群到句群的翻译, 比较有代表的是70年代中威克斯(Y·wilko)以优选语义学为基础设计的翻译系统。它的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把被翻译的语言句子按词序切分成词, 采用义素分析方法对所有的词作出规定。如“男孩”按义素理解为〔+人〕〔-成年人〕〔+男性〕,这是一种元语言,可以采用任何符号表示, 通过这种处理可以对被翻译的语言的词语的同义、反义、多义、歧义等语义关系作程序化的描写,转换。第二,对无法用义素分析描写出现在语言中的词进行处理,标明它与什么成分相关联(这主要是虚词)。第三,把上述的经过理解和处理的被翻译的语言转换成翻译的语言。由于采用义素分析的方法逐词加以处理转换,这样翻译的语言能表达准确的语义。第四, 按翻译语的语言要求和语法规则把前一阶段得出的结果转换成通顺的符合语言习惯的需要的翻译语言。实现计算机的全自动翻译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声、光、电技术的配合。目前尽管对全自动翻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使用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到目前为止,全自动翻译还处在试验阶段。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袖珍电子翻译机, 有代表性的是纽约裴斯麦公司推出的袖珍电子翻译机,机内储存有724句常用口语短语,并能译成英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这些短语分别编成十个栏目, 每个栏目又分为47个具体的范围,当找到需要的短语时,按一下翻译键,译文就显示在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