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收姜维
一般说来,所谓“侧笔写人”,大约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虽然主要人物也粉墨登场,但作者却着力写人物的某个性格侧面或某些不显眼的事情,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烘托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刮骨疗毒”,便是“侧笔写人”的极好例子;其二是作者虽然也写人物的主要事件和主要性格特征,但却并不正面表现人物做什么或怎么做,而主要通过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有关的某些人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来帮助读者认识他笔下的人物。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往往能收到以少胜多。“一指拨千斤”的艺术效果。在这方面,诸葛亮计收姜维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姜维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蜀军门上请诸葛亮收下他的。“太守(马遵)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说姜维主动去投奔诸葛亮,这当然无法表现出姜维这个在蜀国后期举足轻重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与此同时,假如作者仍然按照《三国志·姜维传》的正面写法去写姜维的性格,那即便比现在的 “计收姜维”再多写一些文字,也未必就能把姜维的性格写好。因此,作者不仅充分地运用和改造了这个史料,而且着意把姜维的出现和诸葛亮北伐时所遇到的困难联系起来。这样,作者便为在诸葛亮眼中写姜维这个人物打好了基础,也为姜维这个文武兼备的后起之秀提供了一个可供他做充分表演的 “用武之地”。
在 “计收姜维”中,姜维是这样出现的: 曹军都督夏侯楙被诸葛亮困在南安城中,为了迅速地攻破天水郡,诸葛亮让裴绪往天水送信,诈称夏侯楙求“安定、天水两郡之兵”,以便把天水太守马遵赚出城来,一举歼灭。马遵正欲起兵,“忽一人自外而入曰: ‘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 ”接着,作者不仅非常详细地让姜维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而且还让他识透了诸葛亮的计策,反手杀诸葛亮了一个“回马枪”! 大家知道,诸葛亮是“智”的化身,他历来是给别人用计的,可是走到天水这个地方,竟然出了一个不仅能识破他的计,而且还能“将计就计”,把蜀军杀得大败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对比和烘托之中,作者一开始就用廖廖数语把姜维的出现写得有声有色,突兀不凡,使姜维的形象充分地引起了读者注意。——当然,这主要还是运用的“正笔”写人之法; 而这“正笔”之法,既交待了形势,又粗粗地交待了人物,为下文的“侧笔写人”做了充分的准备。
姜维正面“亮相”之后,作者笔锋忽地一转,姜维便在老将军赵云眼中出现了。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赵云“引一军埋伏于山僻之中”,只待天水人马离城,便乘虚袭之。可是,当他得知马遵起兵出城,“只留文官守城”,便径投天水城下,大叫敌军中计、早献城池时,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一位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来! 当然,这一番“侧笔”的效果,主要还是突出姜维的“智”,即在天水郡一战中,甚至姜维智高诸葛一筹。接下来,作者又极力在赵云眼中写姜维之勇: “云挺枪直取姜维, 战不数合, 维精神倍长。 云大惊,暗忖曰: ‘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 ’”——赵云何许人也?长坂坡救阿斗,只身杀透曹军的重重包围;在与夏侯楙作战时,虽年事已高,却“力斩五将”; 且不论曹兵提到他的名字个个胆寒,即在蜀国,也为“五虎上将”,有“常胜将军”之美称。让赵云这样一个勇武过人的将军从心眼里佩服姜维,败在姜维手下,那姜维的武艺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后来,赵云败归,作者不仅通过“南安人”之口再一次称赞姜维“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同时也让赵云再一次“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这样,作者虽然并没有使用更多的笔墨去描写姜维智勇过人,但姜维的枪法和计谋无疑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作者又在诸葛亮眼中再写姜维的用兵之术。在攻天水的战斗中,蜀军初到,利在急战,故诸葛亮传令曰: “凡攻城池,以初到之日,激励三军,鼓噪直上,若迟延日久,锐气尽隳,急难破矣!”而姜维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早做准备,使诸葛亮“见”城上旗帜整齐,未敢轻攻。当然,这次“见”,主要是在诸葛亮眼中写姜维善于布阵。至于姜维的用兵之道,作者是这样写的——
“侯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冲天,喊声震地,正不知何处兵来。只见城上亦鼓噪呐喊相应,蜀兵乱窜。孔明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杀出重围。回头看时,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孔明令关兴探视,回报曰: ‘此姜维兵也。’孔明叹曰: ‘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
作者要写姜维善于用兵,可是在这一段文字里,他却极力描写姜维打仗“火光冲天,喊声震地”的声势,写蜀兵首尾不顾、到处乱窜的狼狈情景,写诸葛亮“回头看时”的感觉,写诸葛亮知道是姜维兵以后的感叹,写诸葛亮收兵归寨后“思之良久”,决心要收伏姜维的情状,最后,作者甚至拿姜维与曹军都督夏侯楙相比: “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鸭耳。今得伯约,得一凤也!”——写姜维而姜维却不露面,要说明姜维的价值却拿姜维与夏侯楙相比,作者真可谓深得“侧笔写人”的为文之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