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言Y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及昌乐、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姓氏考略》据《博古图》注云:“周有言肇之鼎”,言肇,为言氏最早被记载者。
❷郑樵注云:“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望出汝南。”“今江苏常熟、山东之邹平多此姓。”言偃,春秋末人,或与言肇不同源。
❸王符《潜夫论》曰:“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
明代有言芳;清代有言友恂;今有言菊朋、言慧珠,京剧表演艺术家。

言yán

❶語言,言語。李尤《函谷關賦》:“察言服以有譏,捐繻傳而勿論。”張衡《思玄賦》:“集群神之執玉兮,疾防風之食言。”
❷一個字或一句話爲一言。劉歆《遂初賦》:“賴祁子之一言兮,幾不免乎徂落。”揚雄《解嘲》:“顧而作《太玄》五千文,支葉扶疏,獨説十馀萬言。”
❸著作,學説。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我之言矣,哲已能選。”張衡《應間》:“立事有三,言爲下列。”
❹説。賈誼《鵩鳥賦》:“吉虖告我,凶言其災。”董仲舒《士不遇賦》:“目信嫮而視眇兮,口信辯而言訥。”
❺語助詞。蔡邕《述行賦》:“言旋言復,我心胥兮。”

言yán

料、知,不是通常的“言说”义,常与疑问词连用,表示事出意外,与作“料想”义解的“谓”用法略同。“言”字此义六朝已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徐幹《室思》诗:“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何~一不见,复会无因缘。”《乐府诗集》卷一七梁简文帝《有所思》:“何~人事异,夙昔故恩疏。”《玉台新咏》卷九费昶《行路难》诗:“君不见长安客舍门,倡家少女名桃根,贫穷夜纺无灯烛,何~一朝奉至尊。”郭元振《宝剑篇》诗:“何~中路遭弃捐,沦落飘零古狱边。”“何言”犹云岂料。司空曙《哭麹山人》诗:“忆昔秋风起,君曾叹逐臣。何~芳草日,自作九泉人。”此一作耿诗。“言”义同上。戴叔伦《李大夫见赠因之有呈》诗:“何~访衰疾,旌旆重淹留,谢礼诚难答,裁诗岂易酬。”又《敬报孙常州》诗:“衰病苦奔走,未尝追旧游,何~问憔悴,此日驻方舟。”李益《杂曲》诗:“谁~配君子,以奉百年身;有义即夫婿,无义还他人。”刘商《行营病中》诗:“心许征南破虏归,可~羸病卧戎衣。”卢纶《送黎兵曹往陕府结亲》诗:“步帐歌声转,妆台烛影重。何~在阴者,得是戴侯宗。”诗题下自注:“所昏即君从母女弟。”“言”字义并同。

料,知。郭元振《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沦落飘零古狱边。”何言犹云岂料。

☚ 犹   应 ☛

言yán

❶话,言论。《郑风·扬之水》一章:“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毛《传》:“迋,诳也。”《说文》:“诳,欺也。”《小雅·节南山》二章:“民言无嘉,憯莫惩嗟。”毛《传》: “憯,曾也。”郑《笺》:“惩,止也。天下之民皆以灾害相吊唁,无一嘉庆之言,曾无以恩德止之者,嗟呼奈何。”《大雅·板》三章:“我言维服,勿以为笑。”服,事。郑《笺》:“我所言乃今之急事,女无笑之。”
❷说,交谈。《郑风·狡童》一章: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郑《笺》:“不与我言者,贤者欲与忽图国之政事,而忽不能受之,故云然。”《小雅·杕杜》四章:“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毛《传》:“卜之筮之,会人占之。迩,近也。”郑《笺》:“偕,俱;会,合也。或卜之,或筮之,俱占之,合言于繇(zhòu,卜词)为近,征夫如今近耳。”《小雅·宾之初筵》五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勿“言”之言,为“说”。郑《笺》:“其所陈说,非所当说,无为人说之也,亦无从而行之也,亦无以语人也。”《说文》:“直言曰言。”
❸句首、句中、句尾语助,无实义。《小雅·都人士》四章:“我不见兮,言从之迈。”王引之 《经传释词》:“言,云也,语词也。”郑《笺》:“迈,行也。我今不见士女此饰,心思之,欲从之行。”王安石《新经毛诗义》:“是不可得见也。得见,则我从之迈也。”《大雅·文王》六章:“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疏》:“勤修德教,福自归之。”朱熹《集传》:“欲念尔祖,在于自修其德,而又常自省察,使其所行无不合于天理,则盛大之福,自我致之,有不外求而得矣。”《周颂·有客》一章:“言授之絷,以絷其马。”絷,绊马索。朱熹《集传》:“爱之不欲去也。”
❹地名。参见《史地篇》[干、言]条。《邶风·泉水》三章:“出宿于干,饮饯于言。”毛《传》: “干、言,所适国郊也。”

☚ 迎   言言 ☛

读音·ian(ˊ),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语轩切,平,元韵。
❶说。
❷言语;言论。
❸一个字为一言。如:五言诗。
❹姓。

上一条: 下一条:

言然rán

诉讼;争辩。例:把主要问题说不清,硬胡~,你真是个~讼(倯)!
❍ 两人你争我夺,互相争辩地~吵起来。
《集韵》:“言,讼也。”《说文》:“讼,争也。”

〔yan〕 1.dut: 有~在先。mex dut pud nib goud neul.2.pud:~之有理。pudnangdmexlis.
言和〔yanhe〕pudrut.
言语〔yanyu〕dut.

ㄧㄢˊyán2828与否定词连用,表示不答话。北京官话。北京〖ian35〗。你跟他说话,他~都不~你。冷。闽语。广东揭阳〖〗。遭夜~死,有人家寒死去昨晚冷得很,有人被冻死。

言yan

❶说。《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所以距子:用来抗拒你的办法。以,用。距,拒。)《后汉书·灵帝纪》:“河南~凤皇见新城,群鸟随之。”(河:黄河。河南,这里指河南的官员。凤皇:凤凰。见:现。)
❷言论。《商君书·君臣》:“~不中法者,不听也。”(中:符合。)《后汉书·南匈奴传》:“单(chan)于信其~。”(单于:匈奴的首领。)
❸一个字为一言。萧统《文选序》:“少则三字,多则九~。”(“字”与“言”为同义对文。)《后汉书·王充传》:“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

❶〈隐〉清末以来刺绣业指数目四。参“偏、时、习、言、百、俄、之、水、越、旦”。
❷〈隐〉旧时江苏蔬菜行指数目三。参“流、段、言、晃、摸、捞、条、敲、休、支花”。

言yán

❶说
 △ ~之有理。
❷所说的话
 △ 留~|花~巧语。
❸汉语的一句话或一个字
 △ 一~难尽∣洋洋万~|七~诗。
❹姓。
【注意】“言”作左偏旁时,简化为“讠”,如“语、说、话”。

言yán


❶所说的话:~语︱~谈︱~词︱~辞︱~路︱~次︱~重︱~教(jiao)︱~行(xing)︱语~︱方~︱序~︱引~︱例~︱导~︱叙~︱弁(bian)~︱宣~︱申~︱扬~︱声~︱畅~︱发~︱进~︱赠~︱预~︱立~︱断~︱留~︱遗~︱誓~︱诺~︱婉~︱约~︱恒~︱异~︱赘~︱讳~︱践~︱失~︱食~︱常~︱格~︱名~︱美~︱佳~︱金~︱直~︱忠~︱鲠(geng)~︱诤(zheng)~︱谠(dang)~︱箴(zhen)~︱谎~︱谣~︱胡~︱狂~︱妄~︱佯(yang)~︱戏~︱流~︱谗(chan)~︱谰(lan)~︱谮(zen)~︱妖~︱~外之意︱~听计从︱~为心声︱~犹在耳︱~必有据︱~行一致︱~必有中(zhong)︱~人人殊︱~之有物︱~不及义︱~不由衷︱~传(chuan)身教(jiao) ︱~归正传(zhuan)︱~过其实︱~之无物︱~而无信︱~近旨远︱~之凿(zao)凿(zao)︱~出法随︱~简意赅(gai)︱甜~蜜语︱察~观色︱出~不逊︱有~在先︱微~大义︱危~耸听︱要~不烦︱只~片语︱直~不讳︱正~厉色︱忠~逆耳︱大~不惭︱冷~冷语︱流~飞语︱风~风语︱豪~壮语︱花~巧语︱闲~碎语︱疾~厉色︱无~以对︱嘉~懿(yi)行︱陈~务去︱谈~微中(zhong) ︱食~而肥︱妖~惑众︱意在~外︱广开~路︱名正~顺︱人微~轻︱畅所欲~︱哑口无~︱一家之~︱媒妁(shuo)之~︱药石之~︱以人废~︱由衷之~︱至理名~︱金石良~︱默默无~︱无可讳~︱一派胡~︱无耻谰(lan)~︱不恤(xu)人~︱徒托空~︱毋(wu)庸讳~︱啧(ze)有烦~︱勿谓~之不预︱~必信,行必果︱只可意会,不可~传(chuan)。
❷说:~和︱~之有理︱不~而喻︱自~自语︱难~之隐︱胡~乱语︱握手~欢︱不苟(gou)~笑︱姑妄~之︱妙不可~︱知无不~,~无不尽。
❸汉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五~︱七~︱一~一行(xing)︱三~两语︱一~半语︱千~万语︱一~难尽︱倚马千~︱一~以蔽之︱下笔千~,离题万里︱君子一~,驷马难追。
❹古文中作语助,用于句首,无义:~归于好。

言yán

❶ 说:言之有理︱不苟言笑。
❷ 所说的话:言语︱名言。
❸ 汉语中的一句话和一个字:万言书︱一言难尽。
❹ 姓。

(16次) 言说;话语。思公子兮未敢~《歌·人》入不~兮出不辞《歌·少》 何兽能~我又何~《天》 所非忠而~之兮 ~与行其可迹兮 固烦~不可结而诒兮《章·诵》 与余~而不信兮 斯~谁告兮《章·抽》 ~不可结而诒《章·思》证此~之不可聊《章·悲》 遂去不复与~《漁》 谶~其度 凶~其灾 口不能~ 胡可胜~《服》
另见[成言][導言][過言][寄言][结言][樂不可言][無言][正言][直言]

言yán

❶动词,说话、言说、诉说。《大招》:“乐不可言只。”《天问》:“何兽能言?”
❷名词,言语、话语。《惜诵》:“言与行其可迹兮。”王逸注:“出口为言。”《抽思》:“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❸句首助词。《九思·疾世》:“言旋迈兮北徂。”王泗原校释:“言,句首助词。”

又称此言、 某言某某也。 训诂术语。 用于申明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含义或串讲句义或阐发文意。如《诗·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祋。”毛传:“言贤者之官, 不过候人。” 《诗·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 毛传: “如云, 言美长也。”

言yan

言词 言辞 言和 言欢1 言教 言路 言论 言情 言说言谈 言笑 言行 言语 言重(zhong) 弁(bian)言2 谗言 常言出言 传言 导言 断言 发言 方言 格言 胡言 谎言 讳言 进言 狂言 谰言3 立言 留言 流言 美言 诺言 片言 前言 声言 失言 食言 誓言 婉言 妄言 文言 戏言 序言 宣言 扬言谣言 遗言 引言 语言 预言 寓言 怨言 赠言 箴(zhen)言4直言 忠言 赘言 言必有据 言必有中(zhong) 言不及义 言不尽意 言不由衷 言出如山 言传身教 言多必失 言而有信 言归于好言归正传 言过其实 言和意顺 言简意赅 言近旨远 言听计从 言外之意 言为心声 言无不尽 言行一致 微言大义 有言在先 忠言逆耳 广开言路 意在言外 畅所欲言 仗义执言 至理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言yan

❶说(用于书面语,下同)欲~又止|姑妄~之|他平时不多~不多语,今天却大发议论。
❷指字,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七~诗|万~书|全文一万余~。[言不由衷]言:话;衷:内心。指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他~,只不过敷衍几句。[言简意赅(gai)]赅:完备。言语简练而意思概括完备。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他的话不长,但~。

言yán

❶说:其淘气憨顽,自是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的毛病儿。(十九·422)
❷话:平儿依~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四四·1016)满纸荒唐~,一把辛酸泪。(一·9)
❸据说: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二七·608)(老王道士)亦长在宁荣两宅走动熟惯,都与他起了个诨号,唤他作王一贴。~他的膏药最灵验,只一贴百病皆除之意。(八十·1998)

❶我也。《詩經·召南·采蘩》: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鄭玄箋: “言,我也。”《詩經·召南·草蟲》: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鄭玄箋: “言,我也。” 《詩經·邶風·柏舟》: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鄭玄箋: “言,我也。” 《詩經·衛風·氓》: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鄭玄箋: “言,我也。”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鄭玄箋:“言,我也。” 《詩經·秦風·小戎》: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鄭玄箋: “言,我也。”《詩經·小雅·黄鳥》: “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鄭玄箋: “言,我。” 《詩經·小雅·大東》: “睠言顧之,潸焉出涕。”鄭玄箋: “言,我也。” 《詩經·小雅·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鄭玄箋:“言,我也。” 《詩經·小雅·采菽》: “觱沸檻泉,言采其芹。” 鄭玄箋: “言,我也。”《詩經·小雅·都人士》: “我不見兮,言從之邁。” 鄭玄箋: “言,我也。”《詩經·小雅·采綠》: “予髪曲局,薄言歸沐。” 鄭玄箋: “言,我也。”《詩經·大雅·下武》: “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鄭玄箋: “言,我也。” 《詩經·周頌·載見》: “永言保之,思皇多祜。” 鄭玄箋:“言,我。” 《禮記·聘義》: “ 《詩》 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鄭玄注: “言,我也。”
❷謂教令也。《詩經·大雅·抑》: “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 毛傅: “話,善言也。” 鄭玄箋: “言,謂教令也。”
❸猶“語” 也。《周禮·春官·冢人》: “及葬,言鸞車象人。”鄭玄注:“玄謂言猶語也。” 《周禮·春官·大祝》: “言甸人讀禱,付練祥,掌國事。” 鄭玄注: “言,猶語也。” 《禮記·哀公問》: “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筭。” 鄭玄注: “言,語也。”
❹發端曰言。《周禮·春官·大司樂》: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 “發端曰言。”
❺謂會同盟要之辭。《禮記·曲禮上》: “史載筆,士載言。” 鄭玄注: “言,謂會同盟要之辭。”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吹樂器部 > 簫籥 > 言
言  yán

亦作“䇾”,亦稱“大簫”、“䇾簫”。即大排簫之古稱。其管數與管長較筊(小簫)多而畧長。始見於商周之際,盛于先秦,達于明清。甲骨文中已有“言”字,作。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言之,即簫管也。從口以吹也。”秦漢以前多稱“言”,魏晉以後此稱漸廢。《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郭璞注:“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邢昺疏:“此别簫大小之名也……《博雅》曰:‘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其大者名言。’李巡曰:‘大簫聲大者言言也。’”陸德明釋文:“言,本或作䇾。”《三才圖會·器用·竹之屬》:“䇾簫:《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參差似鳳翼,長二尺。”一說,“言”二十四管,見于他本《博雅》(即《廣雅》)。參見本類“排簫”、“簫”。

言yán

❶清代四川成都小菜青果小生意行谓数目三。参“流、断、言、溪、墓、闹、条、花、梢”条。
❷旧时顾绣业谓数目四。参“偏、时、习、言、百、俄、之、水、越、旦”条。

我国古代指没有文采的、除《诗经》之外的其它经书一类的文章体裁。在文章分类中属一种“三分法”。这种“三分法”分各种文章为“文”、“笔”、“言”。“文”指韵文,“笔”指无韵之文,“言”是没有文采的除诗经之外的其它经书。刘勰不同意这种看法,指出《易》 中有“文言”,证明经书有文采,不是“言”,又认为经书已经脱离了口头语而成为书面语,即或无文采也应为“笔”。这种“三分法”只是为了区分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界限,对认识写作规律并无重要意义。

☚ 实用写作   笔 ☛

言←→行yán ← → xíng

言:说。
行:做。
【例】 共产党员在和友党友军发生关系的时候,应该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统一战线的纲领,成为实行抗战任务的模范;应该言必信,行必果,不傲慢,诚心诚意地和友党友军商量问题,协同工作,成为统一战线中各党相互关系的模范。(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训诂术语。用这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放在它的前面,解释的内容放在后面,与“谓”的格式相同。如《诗·豳风·东山》:“慆慆不归。”《毛传》:“慆慆,言久也。”
“言”一般用来说明该词在上下文中的特定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如《诗·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毛传》:“如云,言美长也。”《诗·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毛传》:“如云,言众多也。”两处“如云”,在不同的诗中意义各不相同。
“言”也用来串讲文意,有说明、阐述的作用。如《诗·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注:“言山鬼仿佛若人,见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

☚ 谓   犹 ☛

言yán

〖名词〗
一、言语,言论,话,词句(131)。《介之推不言禄》:言,身之文也。——言语,是自身的文饰。《进学解》: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言论虽然多,却不能把握要点。《辨奸论》:口诵孔、老之言。——嘴里诵读着孔子、老子的词句。
二、著作,文章(3)。《贾谊过秦论上》:燔百家之言。——烧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赠黎安二生序》: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现在请您写这样的文章,是打算给同乡的人看,解除他们的迷惑。《赠黎安二生序》;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回去,将会更加重你的过错。
三、字(3)。《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若您一天要我写一万字的文章,也能在短时间完成。《赠黎安二生序》: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过了不久,黎生带着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带着他的几千字的文章,来看望我。
四、一句话称一言(4)。《潮州韩文公庙碑》:一言而为天下法。——一句话就可以成为天下人学习的准则。《上枢密韩太尉书》:闻一言以自壮。——听您一句话来充实自己。《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这不过两句话就可以决定的,怎么既怕它还又挑动它的怒火呢?


言yán

〖动词〗
说,讲,谈论(163)。《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太叔段不守悌道,所以不说弟。《介之推不言禄》:介之推不言禄。——介之推没有谈俸禄的事。《青霞先生文集序》:言之者无罪。——讲话的人是没有罪的。

言yán

❶ 说,说话。《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齐桓晋文之事》:“王笑而不~。”
❷ 谈论,议论。《韩非子·五蠹》:“今境内之民皆~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商管:指商鞅、管仲。)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兵。”
❸ 表达,陈述。《尚书·舜典》:“诗~志。”苏轼《石钟山记》:“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❹ 话,言论,言词。《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而观其行。”《吕氏春秋·察传》:“凡闻~必熟论。”《后汉书·张衡传》:“著《灵宪》《算罔论》,~甚详明。”
❺ 指一句话或一个字。《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白居易《琵琶行》序:“凡六百一十六~,命曰《琵琶行》。”
❻ 学说,著作。《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者许行,自楚之滕。”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以愚黔首。”
❼ 助词,凑足音节。《诗经·卫风·氓》:“静~思之,躬自悼兮。”又《周南·葛覃》:“~告师氏,~告~归。”《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归于好。”

训诂术语。多用于阐发文意。例如《楚辞·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注: “言山鬼仿佛若人,见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

D385
汉字部件,“讠”的繁体。


*yan

D1D4
❶说的话,言论:~语/~谈/~辞/常~/格~/诺~/怨~/谣~/序~/~为心声/~外之意/~行一致/~听计从/~简意赅/出~不逊/大~不惭/花~巧语/只~片语/甜~蜜语/察~观色/人微~轻/名正~顺/意在~外/仗义执~/至理名~/自食其~/默默无~/哑口无~。
❷说:~之有理/~归正传/~过其实/不~而喻/自~自语/直~不讳/难~之隐/不苟~笑/握手~欢/畅所欲~/无庸讳~/沉默寡~/知无不~,~无不尽。
❸一句话:三~两语/一~以蔽之/君子一~,驷马难追。
❹一个字:五~诗/万~书。
❺姓。

主张

主张

论 张(张主) 言 主见
主张和措施:设张举措
主张,主意:定夺
立论,提出主张:持论
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人涉卬否
无主张:方寸乱
内心哀痛而失去主张:悼心失图
有相同的主张或志趣:同调
一人同时有两种主张,不知如何是好:一身两头
改变政治主张:转向
极力主张:力主(~议和)
(对于如何行动持有某种见解:主张)

另见:主意 见解 看法 意见

☚ 主张   各种主张 ☛

提起

提起

提(提及;提到;提念;提说) 齿(齿及) 题(题说) 挂齿 说起谈到 
计算在内,提及:齿数
稍微提及:略及
附带提到:附及
 附带再提一下:又及
带头说起:提头
因惦记而提及:念诵
因惦记而不断说起:叼念
由于记挂而一再说起:念叨 念到 念道作诵
 嘟囔,念叨:嘟念
时常提起:挂在口上 挂在嘴边
重新提起旧事旧话:兜翻

另见:提出 提倡

☚ 说的情况   提出 ☛

言辞

言辞

言(言词;言语;言论;言说) 辞(辞言;辞语;辞气;辞说;谈辞;说辞)词(词说;语词;谈词;说词)
言辞、议论:唇舌
言辞和心志:词志
言辞和神色:辞色
言辞气度:辞气
敬称别人的言辞:玉音
美称别人的言辞:琼音
谦称自己的言辞:鄙言
对帝王言辞的敬称:玉言
言辞刚劲有力:铮铮
言辞敏捷:辩速 辞给
 言词流利便捷:滑串流口
 能言善辩,言辞敏捷:捷给辩口
言辞合适:言调
言辞恭顺:逊词
言辞谨厚:言愿
言辞谦逊:辞逊
言辞直率:调直
 言辞激烈直率:激切
言辞严厉:词严(义正~)
言辞虚浮不实:游词浮说
言辞虚浮而又片面失当:巧言偏辞
言辞浮华而不能阐明道理:辞巧理拙
言辞和情理都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辞穷情竭
(说话所用的词句:言辞)

☚ 言辞   言辞尖锐 ☛

问 言 慰
问人要干什么:贵干(有何~)
问意见:咨询 谕咨
问事物:问事
心有委曲而诉问于天:问天
自己问自己:自问(扪心~) 顾己
改问他人:移问
试探着问:探问 讨探 请问 体问 觑问 询诱
 探问疾病:问疾
 侦察探问:诇问
 秘密探问:间问
客气地问:请问 借问 启问 动问(不敢~)
恳切地问:谆问
故意地问:故问(明知~)
随便问问:闲问
仔细地问:审问 审质 细问 详问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问)

另见:请求 解答 道理 问题 问答用语

☚ 问   问姓名年龄 ☛

字(单~;白~;错~) 语
毛笔字的美称:锥花
字的读音:字(字音;~调;~正腔圆)
字音的高低升降:声调 字调
古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四声
字音相同或相近:谐音
字的念法:读(破~;重~)
字体结构:体裁
字的结构和笔势:体势
汉字书写的笔画结构:间架
一个字:言(一~) 一字(~之差) 只字(片言~) 片字
单个的字:单字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只字单词
佛教咒语用字:唵 嘛 呢 叭
文字潦草,不工整:草(草率)
错字很多:亥豕相望

另见:文字1 写字 词语 书法

☚ 字   各种字 ☛

言论

言论

谈 议(言议) 论 说 言词 言辞 言说 口语
言论和谋略:言策
敬称别人的言论:高论
谦称自己的言论:愚论 
 谦称自己浅陋的言论:刍言
言论实在:论笃
言论精确妥当:精当
言论典雅隽妙,有如明丽的春花:粲花
言论切要简明:要言不烦 要言不繁
言论正直:党正
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言必有物
言论和思想高深:海岳高深
言论奇特透辟:险诣
言论击中要害或恰到好处:中肯
言论激烈:尖锐
言论恣肆:横议
言论等雄健奔放,气势宏大:河倾海注
言论陈旧过时:老掉牙
言论空泛,不着边际:天马行空 云骥行空 龙马行天
言论高超,投合者少:论高寡合
言论相同:齐口(雷同~)
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并非如此:言是人非
言论夸诞迂阔、不切实际:河汉
(关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务的议论:言论)

另见:议论 谈论 政治 政务

☚ 言论   各种言论 ☛

记载2

记载2

言 录(著录;叙录) 注(注记)注 识 铭 志(日~;杂~) 登
有关考证的记载:识考
出于怨恨的记载:怼笔
明白清楚的文字记载:露书
不可更改、永不磨灭的文字记载:不刊之辞
文字记载清清楚楚,可以查考:班班可考班班可稽 班班可征 灼然可征 历历可征 历历可考 历历可稽 历历可按 了然可考 昭昭可考 昭然可考 彰彰可考
记载私家的事的文字:家乘
明确的文字记载:明文(~规定)
(记载事情的文字:记载)

☚ 记录2   传记 ☛

坏话

坏话

歹话 莠言 破话
坏话,怀有恶意的话:痞话
暗中诽谤别人的坏话:浸润之谮
谗邪奸佞的话:谗佞 
丑恶的话:莠言
肮脏的话:秽言
下流的话:脏话 污言(污言秽语;秽语污言) 骚话 下流话 泼言语
 轻浮下流的话:皮言烂语
 粗俗不堪入耳的话:秽言污语 脏言秽语
 不堪入耳的下流话:荤话
 淫秽的话:秽言 秽语
 淫秽下流的话:淫词秽语 淫言亵语 淫言狎语 淫言媟语 淫词亵语 淫词媟语 淫词艳语 淫辞媟语 秽语淫词
淫荡的话:浪语 浪言
卑鄙猥琐的言词:猥词
淫荡放纵的话:荡词浪语
污秽的语言:亵语
混账话:混话

☚ 伤人的话   骂人的话 ☛

话语

话语

话(话头;闲~) 言 语(语言;语词;语话言语) 谈 谭
敬称他人的话语:金口
成句的话:语句
一句话:一言 一句 只句 只语
话语气势豪迈,坚定有力:掷地有声 掷地赋声 掷地金声 金声掷地
开头的几句话:开门炮
 某一活动正式开始前说的一段话:开场白
民间没有知识的人说的话:里巷之谈
零星、不完整的话:片语单词 只字单词零言碎语 单词片语
口头转告的话:口信
柔和而委婉的话语:软语
许许多多要说的话:千说万说 千言万语千语万言 千章万句 万语千言
话如泉水涌出一般:言泉
生气发怒时说的话:变色之言
(说的话:话语)

☚ 话语   言语 ☛

学说

学说

学(~术;~理;国~;家~) 说(说论;著书立~) 论(理~;进化~) 言
各种学说:众学
各种学说或议论:众说
主旨各异之语,各种学说:杂语
各派学说:杂术
各家学说:诸子百家 百家诸子
百家的学说:杂说
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说:哲学
儒家的学说:儒学 贵学 逢掖 阙里 孔孟之道
孔子的学说主张:孔教
解释儒家经书的学说:经学 经术 艺学
佛教的学说:佛学 释学 梵学 方外之学
道教的学说:玄(玄学) 道学
道家的处世哲学:雌节
儒家以外的学说:异端
古代术数家的学说:阳九
称霸的学说:霸论
阴阳五行之学:阴阳学
一家的学说:一家
一个学派或一个人的观点学说:一家之言一家之学 一家之说 一家之论 一家之辞
自成一家之学:颛家
自成一家的偏执学说或言论:家言邪说家言邪学
前人留下的学说:遗学
世代相传的某种学说:心传
著名的学说、学派、学问:显学
雅正的学说:雅说
指导人解除困惑、把握真谛的学说和方法等:金绳宝筏 宝筏金绳
杂乱的学说:杂学
冷僻之学:隐学
不同的学说:异说 异家
不合正道的学说或行径:邪魔怪道
非正统思想和荒谬有害的学说或言论:异端邪说 邪魔外道 邪说异端 野狐外道 邪魔歪道 天魔外道
非正统的异端学说:邪说
学说的精髓:关津
学说的源流:节脉
儒家经学衰败:五经扫地

另见:文人 学问 造诣

☚ 学说   学科 ☛

誓言

誓言

誓(誓词) 言(盟言)
誓言和心愿:誓愿
 誓愿和信念:誓念
光复祖国的誓言:祖逖之誓
古代军旅的誓言:鞫誓
表示诚信的誓言:信誓
表示诚实无欺的誓语:天地良心
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和盟约,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海山盟 山盟海誓 海誓山盟 海盟山誓 海盟山咒 海约山盟 密约山誓 厚约深盟
明白的誓言:明誓
庄重的誓言:重誓
誓言十分恳切真诚:信誓旦旦 旦旦信誓
(宣誓时说的话:誓言)

另见:发誓

☚ 诺言   问候的话 ☛

说话

说话

言(言语;言说;言话;言传;言调;言称;言讲;语言;说言;由言;出言;道言) 唠 嘴 吭 云(人~亦~) 曰(孔子~) 口(出口) 舌 砍 吧(吧嗒) 鸣论 语(语话;语论;说语) 道(说道;言道) 说(说白;说嘴)话(调话;把话;摆话;叙话;讲话) 谈 念叨 念道 念到 鼓颊
说话(含贬意):呱嗒(~不停)
睡梦中说话:呓(梦呓;啽呓;魇呓) 说梦 寐语 病魇 说梦话
 因发烧而说梦话:热呓
 谵言呓语:谵呓
发言,出言:摇舌 动舌
掉舌弄唇,讲话:讲唇
说话的时候:言下
开口说话:声(声响;啃声;吱声;言声;出声;做声;作声;张声) 吭(吭气;吭声) 吱 嗲 哼气启口 启齿 启言 开谈 开科 开言(开言吐语) 开口 开腔 动口 错口 张口 出口 出言(出言吐语;出言吐句;出言吞气) 言喘 吐口 吐辞 吐词(吐词出语) 哼气 张嘴 发口 发言 发话 发语 摇舌 动舌 起齿 起语 啃气 吐语操辞

另见:讲说 谈话

☚ 说话   说的方式 ☛

言yán

语轩切,平元。
❶说,讲。《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非礼勿动。”
❷表达,宣说。《书·舜典》:“诗~志,歌永言。”
❸言语,言论。《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而观其行。”
❹一个字或一句话。萧统《文选序》:“少则三字,多则九~。”
❺助词。词头或词尾,无义。《诗·周南·葛覃》:“~告师氏,~告~归。”

〖言〗 粵 jin4〔延〕普 yán

❶ 說話。許慎《說文解字》:「直〜曰〜。」諸葛亮《出師表》:「臣亮〜: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❷ 吿訴。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於項羽曰。」
❸ 言語,言論。《出師表》:「進盡忠〜,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❹ 意見,建議。劉向《戰國策.齊策一》:「雖欲〜,無可進者。」
❺ 一個字,一句話,有成語「三〜兩語」。《史記.魏公子列傳》:「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半辭送我。」(侯生:侯嬴,戰國時代魏國的隱士。)司馬光《資治通鑑.陳紀.長城公下》:「未窺六甲,先製五〜。」(五〜:五言詩。)

言yán

❶话语。如:言论,发言,格言,名言,诺言,言外之意,有言在先,一言为定,一言以蔽之。
❷说,讲。如: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❸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如: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70万言。

言yán

Ⅰ ❶ (话) speech; word: 发 ~ make a speech; take the floor; 失 ~ a slip of the tongue; 豪 ~ 壮语 brave [proud] words; 无 ~ 以对 have nothing to say in reply; 一 ~ 不发 not utter a word; 有 ~ 在先 let it be clearly understood beforehand
❷ (汉语的一个字) character; word: 五 ~ 诗 a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全书近20万 ~。 It is a book of nearly 200,000 words.
❸ (姓氏) a surname: ~ 友恂 Yan YouxunⅡ (说) say; talk; speak: ~ 明 state explicitly; clearly stipulate; 知无不 ~ ,~ 无不尽 say all you know and say it without reserve; 自 ~ 自语 talk to oneself; 不幸 ~ 中。 The prophecy has unfortunately come true. 妙在不 ~ 中。 The best part lies in what is left unsaid.
◆言必信, 行必果 Promise must be kept and action must be resolute.; always be true in word and resolute in deed; 言必有信 be as good as one's word; 言必有中 speak to the purpose [the point of articulation]; clear up the matter in a single sentence; hit the target with one remark; 言不由衷 talk insincerely; a left-handed compliment; be insincere in one's words [speech]; not to say what one thinks in one's mind; not to speak honestly; One's heart is far from one's lips.; One's words belie one's mind.; say one thing and mean another; 言传 explain in words; 言传身教 teach by precept and example; set up examples for others with both precept and practice; 言辞[词] one's words; what one says; 言多必失 He that talks much errors much.; Least said, soonest mended.; 言而无信 fail to keep faith; eat one's words; fail to live up to one's promise; 言而有信 keep a promise inviolate(d); be faithful in word; be true to one's word; make good one's promises; 言归于好 make it up with sb.; be reconciled (after a quarrel); kiss and be friends; make up a quarrel; 言归正传 hark back to the subject; and now to be serious; come to business; lead the conversation to serious things; 言过其实 exaggerate;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over state; 言简意赅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A few simple remarks succinctly expressed one's ideas.; 言教 teach by word of mouth; teach by precept; give verbal directions; 言近旨远 simple words but deep meaning; Simple in language but profound in meaning.; Some simple words carry a profound meaning.; 言路 channels through which criticisms and suggestions may be communicated to the leadership; 言论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views on politics; expression of one's political views; speech; 言人人殊 Different people give different views.; Each person offers a different version.; 言三语四 make irresponsible remarks; 言谈 the way one speaks or what he says; 言听计从[用] One's words are obeyed, one's plans are followed out [realized].; act at sb.'s beck and call; always follow sb. advice; 言外之意 implication; idea not expressed in words; beyond the actual words; sth. beyond the literal words; subaudition; 言为心声 Words are the voice of the mind.; One's words are reflection of one's thinking.; Speech is the voice of the soul.; 言行 words and deeds; statements and actions; 言行不一 One's words are not matched by deeds.; contradiction between one's words and deeds.; One does not do what one preaches.; One's doings belie one's commitments.; 言行一致 match word to deed; be as good as one's words; live up to one's words; One's deeds square with one's words.; 言有尽而意无穷 There's an end to the words, but not to their message.; 言语 spoken language; speech; verbal; lalia; 言语 [方] speak; talk; answer; 言责 [旧] duty of expressing criticism or opinion during tenure of office; 言者无心, 听者有意 A casual remark sounds significant to a suspicious listener.; A careless word may reveal much to an attentive listener.;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Do not blame the man who speaks but heed what you hear [he says].; Blame not the speaker but be warned by his words.; 言之无物 talk endlessly with no substance at all; be devoid of substance; 言之有据 speak on good grounds; arguments bottomed on facts; 言之有理 It stands to reason.; hold water; said with solid judgment; speak with reason — a logical statement; talk [speak] sense; 言重 speak so seriously and strongly as to embarrass sb.

指言论和书本上的文字。《淮南子·说山训》:“圣人终身言志,所用者非其言也,用所以言也。”意思是,言论或记载在书本上的文字只是现象,治国所用的不是这些现象,而是支配现象的规律本质。

言yán

必有据|不达意|不及义|不尽意|不由衷|传身教|传心授|词闪烁|从计行|从字顺|多必失|而有信|发祸随|高旨远|归和好|归于好|归正传|过其实|简意赅|教身传|近旨远|人人殊|谈举止|谈自如|听计从|外有音|外之意|微旨远|为心声|无不尽|无二价|无粉饰|下之意|笑自如|笑自若|信行果|行不一|行计从|行一致|犹在耳|之无物|之有理|之有物|之凿凿

❷ 鄙累句|不不语|不而喻|不之教|察观色|陈务去|耻人过|出不逊|出吐词|出无忌|传送语|大不惭|谠嘉论|德容功|多多败|多多语|恶恶语|恶厉色|恶詈辞|恶泼语|犯苦谏|蜚蜚语|风风语|甘美语|寡少语|豪壮语|好甘辞|好善语|胡乱语|花巧语|秽污语|疾遽色|疾厉色|嘉懿行|尖冷语|洁污行|谨慎行|酒酒语|空无补|快快语|流飞语|妙要道|难之隐|讷敏行|能会道|能会语|能善辩|你我语|片九鼎|片破的|片折狱|片折之|片只语|七八语|奇怪论|千万语|遣措意|巧令色|巧偏辞|巧如簧|巧如流|轻软语|轻细语|人可畏|三讹虎|三两语|捎杂语|少寡语|食而肥|私切语|甜蜜语|听观行|童无忌|妄惑众|妄妄听|妄妄语|妄则乱|危高论|危耸听|危正色|微大义|未而信|温软语|污秽语|无以对|闲淡语|闲碎语|闲闲语|涎涎语|虚巧语|妖惑众|谣惑众|要不烦|一不发|一九鼎|一难尽|一说破|一为定|一一行|懿嘉行|有在先|欲又止|造惑众|造生事|正直谏|直不讳|直极谏|只片语|忠逆耳|自自语|作造语|坐起行

❸ 币重甘|币厚甘|不苟笑|姑妄之|顾而他|广开路|极而之|交浅深|究而之|举止谈|名正顺|人微轻|身轻微|统而之|握手和|握手欢|意简赅|意见外|溢于表|总而

❹ 背惠食|闭口不|薄唇轻|不可胜|畅所欲|沉默寡|刍荛之|谠论危|笃论高|杜口绝|杜口无|顿口无|飞语流|蜚语恶|蜚语流|肺腑之|夫复何|负薪之|急不择|缄口不|缄默不|金口玉|金石良|金石之|金玉良|酒后失|口不择|口出狂|苦不堪|立马万|乱语胡|满纸空|媒妁之|弭口无|妙不可|逆耳良|千语万|拑口不|钳口不|巧语虚|熟调陈|俗语常|无可讳|无庸讳|毋庸讳|下笔千|相顾无|相视无|哑口无|一家之|一派胡|因人废|鹦鹉能|由衷之|有口难|啧有烦|仗义执|正色直|知而不|知无不|知者不|至理名

言,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甲骨文“舌”作,金文或作,學者認爲,“舌”上增短横作指事符號表示舌之所出者 “言” 也。或以爲短横是區别符號。本義是説話、言語。動詞義引申爲告知、訴説、議論、陳述等義,名詞義引申爲言論、見解、學説、著作等義。提示:“言” “音” 古爲一字,蓋 “言” 出則有 “音”,後世以加短横者區别爲 “音” 字。而金文 “舌” 字所从之 “口” 中或有横點,則“舌” 上加指事符號後亦即爲 “音” 矣。卜辭或讀 “歆”,饗也。銘文或用説話、説出義。
楚簡帛文作,從以上字形可以看出今體“言”字的形成過程。秦簡牘文作,形態和風格的變化清晰可見。參見285.舌字條。

言yán

(甲) (篆)
象形字,像话从口中出。作意符作偏旁生成的字很多,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yàn
唁(唁电)
相关链接
1.“燮”(xiè),会意字。由談、又(“友”省)合成。《尚书·洪范》有“燮友柔克”之语。意思是用对话(不用对抗)的方式,友好的态度,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本义为“和顺”。谐“协”之音。郑板桥名燮,字克柔,缘此而来。出于书法上结构匀称的考虑,“谈”字中的“炎”拆开分置于“言”的两侧,故令人难得要领。以“燮”为声的字有“躞”。
2. “这”,指示代词,繁体为“這”,以“言”为声符。“义战切,音‘彦’。”(见民国初版《辞源》酉·一八五页)“這”个字,4500个甲骨文字中没有它,18000个金文中没有它,《说文解字》中也没有它。古代以“此”、“者”作指示代词,故“這”读若“者”。

言(yán)

,直言曰言,论难曰語。从口,声。凡言之属皆从言。”(語轩切)
徐锴《系传》:“《尔雅·释言》注云:‘直言也。’《诗》曰:‘于时言言。’凡言者谓直言无所指引借譬也。”
甲骨文作,从,从口。对于其构意,说法不一。姚孝遂说:“言之初形从舌,加一于上,示言出于舌,为指事字。”[1]于省吾说:“言与音初本同名,后世以用各有当,遂分化为二。周代古文字言与音之互作常见(详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三·三,罗振玉《增考》中五九,郭沫若《甲研·释龢言》)。先秦典籍亦有言音通用者,例如:《墨子·非乐》上之‘黄言孔章’,即‘簧音孔章’。……甲骨文之‘言其疒’(《掇》三三五),‘疒言’(《后》下一〇·三),二言字应读作音。音其疒与疒音,指喉音之临将嘶哑言之。旧读言如字,失之。”[2]卜辞中言、音形体都作。东周时逐渐分化为言、音二字。“言”包山楚简或作,郭店楚简或作
言部有属字二百四十四个,重文三十三个。“言”部字多与言语有关,其中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动词,表示各种言语行为,如“語、許、諾、誅、諫、謗、議、論”等;一类是形容词,多与人的品德有关,如“謹、誠、諒、詐、謙、訥、謬、誤”等;还有一类是与语言有关的名词,如“詩、諺”等。

言yán

(7画)

*言yán

7画 言部 
(1) 说;谈论: ~之有理|不~不语|不苟~笑。
(2) 话;言论: ~辞|~外之意|听其~观其行。
(3) 一个汉字或一句话为一言: 五~诗|七~诗|万~书|一~难尽。

言()


甲骨文合集440,殷
貞㞢疾言, 隹

父辛爵,殷周金文集成7953,殷
父言。

伯矩鼎,殷周金文集成2456,西周早期
白(伯)(矩)乍(作)寶彝, 用言(歆)王出内(入)事(使)人。

中山王方壺,殷周金文集成9735,戰國晚期
於(嗚)虖(呼), 允𪪋(哉)若言!

古璽彙編4284,戰國
悊言。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384,戰國
言易一釿。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3995,戰國
言易刀。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3994,戰國
言易亲刀。

包山楚簡·文書157,戰國
苛坦言胃(謂)……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40,戰國
匿之爲言也猷(猶)匿匿也,少(小)而訪<診(軫)>者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從政(甲篇)11,戰國
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 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77,戰國至秦
或自殺,其室人弗言吏,即葬貍(薶)之,問死者有妻、子當收,弗言而葬,當貲一甲。

嶧山刻石,秦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 “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

秦印文字彙編
思言敬事。

秦印文字彙編
思言。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悤(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王言(玉音),王言(玉音)則形,形則聖。

居延新簡EPF22.697A,西漢
□黨伏地言。

漢印文字徵
郭巨言事。

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東漢
臣愚以爲,如瑛言,孔子大聖,則象乾坤。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疇咨軌憲,敷納話言。

元景略妻蘭將墓誌,北魏
青松稍長,白楊漸抽; 寄言泉石,播德魂丘。

竇泰墓誌,北齊
言諾之重,黄金自輕; 榮辱之來,白珪可玷。

宋仲墓誌,隋
夫人生從甲帳,長自椒房,性善幽閑,言工婉順。

元鍾墓誌,隋
器宇優贍,言情恢廓。

石臺孝經,唐
朕嘗三復斯言。
《説文》: “言, 直言曰言, 論難曰語。 从口䇂聲。 ”
許慎以“从口䇂聲”來分析“言”的字形, 認爲是一個形聲字, 恐非是。 有學者認爲, 從甲骨文看, “”乃是在“舌()”上部加一横畫而成, 偶或再加一短横成“” (這一短横當爲飾筆, 並最終遞變爲楷書的點畫)。 舌的功能是“所以言、食” (許慎語),則“舌”上一横蓋以示“言”。也有學者認爲,“言”本爲樂器, 字象口吹簫管; 原始人之音樂即原始人之言語。 還有學者認爲, 甲骨文, 下部象倒置之木鐸,上部爲鐸舌。
“言”、“音”初本同字,後世分化爲二。馬王堆漢墓帛書“聞君子道則王言,王言則形”,“王言”讀爲“玉音” 。

☚ 言部   語 ☛

言yán

甲骨文与告(从牛)为一字。下从口,即皿字简写,上从牛等畜生(常省略牛形。最上加盖一横),是用牲祭祀祷告义。一种祭祀名,是祝告义。也用于指一般说话,禀告义。引申为说。如:知无不言。组词如:言语。又指话。如:发言|格言|有言在先|一言为定。组词如:语言。又指汉语的字。如:五言诗|洋洋万言。

言★常◎常


yán表意,甲骨文、金文1象舌自口中伸出之形,由“舌”分化而来;金文2、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言”。本义表示说话,引申为说出来的话、说出或写出的一个字或一句话。《简化字表》据草书楷化,把“讠(言)”作为简化偏旁使用,如:记(記)、语(語)、辩(辯)。
【辨析】
❶以“言”作意符构成的字多与言语有关,大致可分为三类:a.指各种言语行为,如“语、许、诺、诛、诘、谏、谤、谗、诬”;b.与语言有关的名词,如“诗、词、谣、谚”;c.与言语有关的品德等,如“诚、谅、诈、谦、谬、误”。
❷以“言”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yàn:唁。
❸言/语 这两个字都表示语言行为义,但有微别:a.“言”指主动对人说话,“语”指回答别人问话或谈论事情。b.用于告诉义,一般说“语”,不说“言”。

(yán)

从口,䇂聲。案:䇂,過也,似兼惟口啟羞之意。
【按】言,《説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本義是説話。

隶yán

【析形】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从舌,上加一横表示言从舌出。小篆字形添加笔画,初形不显。
【释义】《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本义是说话、言语。分开来说,言指主动对人说话,语指和别人一起谈论,引申指说出来的话,或者写出的一个字(词)一句话。又引申为言论、学说、著作等。[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indicative character.In Oracle,the lower part of the character is 舌(shé,tongue),the line above it meaning words from one's tongue.
【original meaning】Speaking or saying.

言ngjan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从口,䇂聲。 凡言之屬皆从言。(三篇上)

長管樂器形,用以宣告,引申為語言。

☚ 䇂   吅 ☛
000009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