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触龙说赵太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触龙说赵太后 题解 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 赵太后刚刚摄政不久,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请求齐国出兵救援,齐国答复说:“必须要以长安君作为人质,我们才能派出救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就竭力劝说她。太后明确地对臣下们说:“有再提起长安君去作人质的,我就唾他的脸。” 左师公触龙请求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他。触龙入宫时,做出快走的样子,但却慢慢地往前走动,到了太后面前,就主动地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实在走不快,很久没能见到太后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可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所不适,所以很想来拜见太后。”太后说:“我行动全靠坐车!”触龙说:“太后每天的饮食该没有减少吧?”太后说:“靠喝些稀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胃口特别不好,于是只好勉强支撑着散散步,每天步行上三、四里路,以便稍许增加一点食欲,调和一下身体而已。”太后说:“我连这也做不到。”这时太后满脸的怒气才稍微缓解了一些。 触龙说:“我有个孩子,名叫舒祺,排行最小,不大成材。但老臣已年老了,心里总还是疼爱他的。想求太后准许把他补充到黑衣侍卫的行列里,好让他保卫王宫。我是冒着死罪来禀告这件事的。”太后说:“好哇!这孩子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还小,我却想在自己死前把他拜托给您。”太后说:“男人家也心疼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回答说:“比妇人家还疼爱呢。”太后笑着说:“妇女们疼爱小儿子更厉害。”触龙说:“老臣觉得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我疼爱她可不如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啊。”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总要替他们做长远打算。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的时候,在车下抓着她的脚跟哭个不停,悲伤她嫁得太远了,也真够伤心啊。她走后,您不是不想念她吧,可每逢祭祀之时,您都要为她祝福,祈祷说:‘千万别让她回来呀!’这难道不是替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子孙孙永远继承王位嘛?”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说:“从现在往上推,推到三代以前,直至赵氏开国之时,赵王的子孙中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位的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不单单是我们赵国,各国诸侯的子孙后代被封为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位的吗?”太后说:“我还没有听说过呢。”触龙说:“这就说明他们中间有的是自身遭到了祸患,有的是子孙遭到了祸患。难道诸侯们的子孙就必定不好吗?只是因为他们地位虽高,却没有建立过功勋;俸禄虽多,却没有建立过功劳,而又拥有大量财宝啊!如今您老人家使长安君的地位十分尊贵,封给他很多肥沃的土地,赐给他许多珍宝,却不让他及时地为国家建功立业。一旦太后作古,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太后替长安君打算得就不够长远了。所以说您疼爱长安君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对。就听凭您的安排吧。”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作人质,齐国也就出兵来救赵国了。 子义听说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是国君的至亲骨肉啊,尚且不能无功而居高位,无劳而受俸禄,白白地占有大量财宝,更何况做臣子的呢?” 赏读 本文以辞令见长。触龙这位爱国老臣,既有过人的政治远见,又有娴熟的说话技巧。他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从闲谈家常入手,先创造出一种融洽友好的气氛,然后再喻以大义,晓以利害,用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赵太后的心弦,终于取得了良好的劝说效果。触龙说话的措词委婉、细致,比喻具体、贴切,入情入理。他特别善于抓住太后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从中找出她的弱点,进而以情动之,以理服之。虽然这番话只是他的一种计谋,但却以真诚关心对方的形式出现。这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因而就掌握了开启开对方心灵的钥匙,达到了“曲线救国”的目的。触龙的劝谏说明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父母的怎样才是真正爱护子女?是让他们依靠父母的地位养尊处优,不劳而获呢,还是让他们经受锻炼,为国家出力以继承先辈的事业呢?答案显然应该是后者。这个主题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触龙说赵太后(节自 《赵世家》) 赵王新立,太后用事①,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②,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③。入,徐趋而坐,自谢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 “老妇恃辇而行④。” 曰: “食得毋衰乎⑤?” 曰: “恃粥耳。” 曰: “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强步日三四里⑥,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 “老妇不能。” 太后不和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 “老臣贱息舒祺⑦,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⑧。昧死以闻⑨。” 太后曰: “敬诺。年几何矣?”对曰: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⑩。”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对曰: “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 “妇人异甚!”对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11),贤于长安君。” 太后曰: “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2),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 ‘必勿使反(13)。’ 岂非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 “然!” 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 “无有。” 曰: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老妇不闻也。” 曰: “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14),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15),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1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之计短也,故以为爱之不若燕后。” 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17): “人主之子,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持无功之尊,无劳之俸,而守金玉之重也(18),而况于予乎!” 【译文】 赵王刚登基,太后执掌政事,秦国便加紧进攻赵国,赵氏向齐求援。齐国说: “必定要以长安君作为人质,兵将才能派出来。” 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地对她左右的人宣布: “若再有人来说要长安君去作人质的,我老婆子必定要把唾沫吐在他脸上。” 左师触龙说,他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满腔怒气地等待着他。触龙进去,慢慢地跑上前去坐下。自己谢罪道: “老臣的脚有病,常常不能快走,因而不能来拜见你已经很久了。虽然私下宽恕自己,却总担心太后的玉体有不舒坦的地方,所以很想来看望太后。” 太后说: “我是靠着车子代步而行。” 触龙说: “饮食该没有减少吧!” 太后说: “靠喝粥罢了。” 触龙说: “老臣前些日子特别不想吃东西,我便强迫自己每天步行三四里,不久,食欲便逐步增加,而且对调和身体很有益。” 太后说: “我做不到。” 这时,太后那不高兴的神色略微缓和了些。 左师公说: “我那儿子舒祺,是我最小的儿子,没什么本事。可是我已年老,内心特疼爱他。我希望他得到卫士的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死将这事禀告你。” 太后说: “我答应你,他年龄多大?” 左师公回答说: “十五岁啦。虽说还年轻,但我希望趁自己还没死,来把他托付给你。” 太后说: “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呀?” 触龙回答说: “比女人更厉害。” 太后笑着说: “女人爱子爱得特别厉害啊!” 触龙说: “我个人认为你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太后说: “你错了,我爱燕后远远比不上爱长安君。” 左师公说: “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你送燕后出嫁的时候,紧跟在她身后哭泣,想起她远嫁他乡就伤心,也确实够悲哀的了。她走了以后,你不是不想念她呀,可是,祭祀时,你则祈祷说: ‘必定不要使她回来。’ 这难道不是为她长远考虑而希望她有子孙相继当国王吗?” 太后说: “是这样的。” 左师公又说: “从现在算起,三世以前一直推到赵氏建成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封了侯的,还仍旧有存在的吗?” 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 “除了赵国,别的诸侯国类似的还有继续存在的吗?” 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触龙说: “这就是说,在他们之中近则自身便遭了祸,远则祸患便落到他们子孙头上了。难道说君主的子孙,做了侯爵就一定不好吗? 依我看来,这是由于他们地位太高而又没有什么功勋,俸禄很丰厚而又没有什么劳绩;而且拥有金银珠宝之类的宝物太多太多。现在,太后你尊显长安君的地位,封赏给他富庶肥沃的土地,赐给他很多十分宝贵的东西,却不命他趁当今之时为国立功,一旦你不在人世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安身呢? 我认为你为长安君的打算不是长远之计,所以我认为你爱长安君不如对燕后的爱。” 太后说: “好吧,就照你说的办吧!” 于是,便给长安君准备好车子一百辆,去齐国作人质。齐国便派出了救兵。 赵国的贤士子义听说了这件事,说道: “君王的儿子,是他的亲生骨肉,尚且不能依靠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苦的俸禄,来保持他的富贵荣华,何况是作臣子的呢!” 【鉴赏】 本文记载触龙在长安君质齐问题上对赵太后所进行的劝告,指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其权位是不能久远的,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子女的问题。 本文的重点在“说”。触龙面对的赵太后态度强硬,盛气凌人,早已发下话来: “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且触龙去见她时,她满脸怒气地等待他,恐其言及长安君,故先作脸色以拒。在这种情况下,触龙要说动她,必须要注意说话的技巧。从文中来看,触龙的技巧主要有: (一) 态度诚恳,问寒问暖。触龙入坐之后,先谢罪,并就病足说起,久不见太后,怕太后身体有恙,特来问候。然后再将自己健身之法介绍给太后,表现出诚恳谦恭,对太后关怀备至的样子,只字不提长安君之事,从而使太后不和之色稍解。 (二) 由远及近,侧面迂回。在紧张气氛缓和之后,再求太后关照自己的不肖之子舒祺。这引出太后关爱长安君的心事,自然发问: “丈夫亦爱怜少子乎?”当太后提出妇人爱子“异甚”——特别厉害时,触龙抓住时机,直接说出太后之爱燕后甚于长安君。然后加以分析,指出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燕后出嫁,太后虽为其远而悲哀,而思念,但每当祭祀,必祝之: “必勿使反”,不愿她归来。因为王后被废或国灭,才回母国。所以,太后的目的是想让燕后子孙久长,相继为王。逐渐进入正题。 (三) 反复比较,直揭心事。触龙又进一步举例,反复比较,提出两句:“今三世以前,一直到赵氏建成赵国之时,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的吗?”“除了赵国,其它诸侯国的子孙类似的,有吗?” 当太后说“没有” 和 “没听说过”时,触龙便抓住机会进行分析,指出他们不是 “不善”,而是“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挟重器多”,因此,近者祸其身,远者及其子孙。然后,话锋一转,指出太后尊长安君之位,封以膏腴之地,多予重器,而不令他有功于国,一旦太后殁,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安身?故认为太后 “为长安君之计短”,对其爱不若燕后! 一针见血,直揭太后的心事。终于使太后醒悟,从国家大计出发,派长安君为齐质,齐兵出,解秦攻赵之危。 本文反映了赵国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的斗争。触龙说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还妙在从妇人性情体贴出发,借燕后和诸侯子孙反衬长安君,言辞委婉亲切,且能击中要害。老臣一片苦心,显露在字里行间,诚挚感人,说服力很强。 《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①,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②,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③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④。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⑤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 “老妇恃辇而行。”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曰: “恃粥耳。”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⑥。”太后曰: “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 “老臣贱息⑦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⑧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 “敬诺。年几何矣?”对曰: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⑨而托之。”太后曰: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 “甚于妇人。”太后笑曰: “妇人异甚。”对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⑩,贤于长安君。”曰: “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 “然。”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⑪,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 “无有。”曰: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 “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⑫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⑬,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⑭闻之,曰: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本文是《战国策》中写谋臣巧谏成功的最佳篇什之一,出《赵策四》。其所以能千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 全文描写的重点就在一个“说”字。因此,善于用轻松细致的笔触,描写人物委婉亲切的说辞,来表现人物隐约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乃是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触龙劝说赵太后的目的,是让她同意将爱子长安君入质于齐,以换取齐国派兵来解除秦对赵的军事威胁。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让太后真正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道理,这是劝说的主旨。但他谒见太后时所面临的困难僵局,一是“大臣强谏”均无效,而且已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二是听说触龙要来谒见,太后正气鼓鼓地等待着他。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下,任何高深的大道理都将无济于事,反会自取其辱。触龙真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灵魂工程师和心理学家,他的说辞是分五步进行的。第一步: 必须从感情上消除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恭敬而亲切地说明自己谒见的目的,是因有足疾,久未见面,担心太后玉体有所劳累;故先问起居,次问饮食,再谈养身之道,绝不提起长安君。这一番热情的体贴关怀,终于使“太后之色少解”。紧张气氛缓和了,于是进入第二步: 闲谈老年人溺爱幼子的心情,以期进一步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出太后的心事,妙在只叙说自己的幼子舒祺,仍然绝不提长安君。但触龙所说舒祺最小,不成器,而老臣已年老体衰,私下又特别宠爱他。这些情况,不是和太后之爱长安君极相类似吗?故其实已隐约流露出长安君的影子。接着就说自己冒着死罪来向太后请求,趁自己未死之前让太后安排舒祺当一名宫中卫士,把前程安排好,自己才放心。这番话,既为下文要讲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主旨伏根,又能使太后触类旁通,意识到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在于如何爱法。果然太后感兴趣地问道: “男子汉也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这句话意味着此前一批大臣只知道从国家利益出发讲大道理,让太后舍子入质,却没有人能理解、体贴妇人对幼子那种母爱的特殊感情,现在总算遇到一个“知音”了!触龙深知已触动太后心事,便抓住这句话,进一步反激太后说: “比女人爱得还厉害。”于是引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她终于由“盛气”,“色少解”,到高兴地“笑曰”了,并且毫无戒心地暴露出自己的心事。这就顺理成章地为过渡到闲谈应当如何爱子这个话题奠定了基础。所以,善于洞悉对方心理变化的触龙,立即成功地进入了第三步,仍然不正面说长安君,而是借燕后作反衬,反而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疼爱长安君。这种反激法立刻奏效,引发出太后的反驳: “你错了,我疼爱燕后远不如疼爱长安君那么厉害。”这正是触龙千回百折希望得到对方的一句话,他才好由此委婉批评太后爱长安君爱得不深,应当像爱燕后那样才算爱得深远。于是他从容举出太后当初送燕后出嫁时,握着女儿的脚后跟,为之哭泣悲伤;走了以后,每当祭祀总要为之祝福,祈祷着希望女儿不要被休弃了回来,希望女儿子孙后代世世在燕国为王等事实。表面上似乎撇开了长安君,在争论太后疼女儿甚于幼子;骨子里却是旁敲侧击,曲意批评太后: 真要疼爱长安君,就该像对燕后那样,为他长远前途着想。由于触龙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批评她不该溺爱幼子,而恰相反,是批评她溺爱得还不够,要像溺爱燕后那样才算爱得深远,所以太后听着自然十分顺耳;又因为触龙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感情回忆疼爱燕后的那一幕幕真情实景,致使太后不知不觉完全落入老臣彀中,而回答说: “然(确实如此)。”一个“然”字,说明她已完全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道理。于是触龙进入第四步: 先连发两问: 三世以前赵王子孙封侯的,而今其后裔还有没有仍然为侯的?不仅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后裔还有没有仍然为侯的?太后回答都说没有。于是触龙精辟地揭示其原因就在于: 这些子孙们地位尊贵而无功劳,俸禄优厚而对国家毫无贡献,所以无法保住王侯地位,必然会被别人取而代之,自己还会招致杀身之祸。如果说二、三两步说舒祺、说燕后,与长安君保住王侯的关系距离还稍远,因而言辞曲而较缓,那么第四步则是说赵国王子王孙的命运,与长安君的关系距离则颇近,因而言辞直而趋急,步步紧凑。于是不容太后插话,触龙又进入第五步:直接把问题引到长安君身上进行类比论证,批评太后如今只给予长安君尊贵的地位、肥沃的封地、众多的宝物,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树立威信;一旦太后驾崩,长安君凭什么保持他在赵国的地位呢?此前无数曲折,至此方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痛快淋漓而又句句力重千钧。然后语势顿缓,无限痛惜地说: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计短”,正与前文“计深远”、“计久长”遥相对应,而又仍然巧妙地归结到“爱长安君不若燕后”的话题上,始终都是顺着太后“爱子”、为长安君本身利益着想这一心态出发的。这种急中缓煞、刚而转柔的收绾方法,仍留有不直接揭穿入质问题的余地,这就既说服了太后,又给她巧妙地留了个体面的下台台阶。果然太后终于被深深感动而醒悟,答应: “好。那就听凭你安排他吧!”同样妙在不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这句话,彼此都心照不宣地达成了默契,但又都不显尴尬,这正是触龙控制的最佳火候和分寸。至此,触龙忠诚为国,而又善于体察女人心理,巧于言辞,循循善诱,老谋深算而又热情真诚的谋臣形象,赵威后溺爱少子,始而专横气盛,泼辣固执,但又有母爱柔肠的满腹委屈,终而深明大义,通情达理的太后形象,主要通过他们各自的语言声情,其次是他们各自的动作神态(如触龙的“入而徐趋”、“至而自谢”等,太后的“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笑曰”等),极为鲜明地活现在读者眼前。 其次,精于剪裁和严于章法,也是本文一大特色。篇首众多复杂事件,三言两语即交待清楚,篇末长安君入质于齐及评论,也都惜墨如金,高度简洁;而中间写“说”的过程却详而细腻,层层转进,写法或侧或反或正,时而闲话琐叙,时而追忆感叹,时而反问议论,极尽铺衍婉曲之致。且前伏后应,曲尽其妙: 如触龙前述“不能疾走”、“殊不欲食”,皆述己老态,以起下文“填沟壑”之语;前曰“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日食饮得无衰”,皆指其老态,以起下文“山陵崩”之语;前称舒祺之“最少,不肖”,故后有位尊无功、奉厚无劳之说;前伏请补黑衣卫士令其有所自托,后应“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前有“计深远”、“计久长”之伏,后有“为长安计短”之应…… 从篇末的评论中,不仅反映出战国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的斗争,表现出对世袭分封制的某种冲击,而且对如何教育子女不要依仗父母财产权力的荫庇坐享其成,而应鼓励他们培养独立奋斗、创业立功的自立精神,也富于深刻的启迪。至于触龙说服太后的巧妙婉转的方式方法,对人的灵魂洞察入微的心理把握,处处从对方本身利益着想的亲切热情的真诚态度等,对后世亦颇多启迪和教益。 字数:4053 熊笃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一作触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左师。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太子丹立为孝成王。孝成王刚即位时,由太后主持国政。前265年,秦国攻伐赵国,赵国求救于齐,齐国回答必须以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救赵。长安君是孝成王的弟弟,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赵太后舍不得让小儿子入齐为质,大臣们多方劝谏都无效,太后甚至明确宣布: “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时,触龙要求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接见了他。触龙先与太后拉家常,谈身体病痛、保养之道等,见太后颜色缓和,便谈起自己宠爱小儿子,可小儿子又不争气,自己年老了,想求太后让他作王宫的侍卫。太后说: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由此引入正题,说太后爱小儿子长安君不如爱女儿燕后。太后否认,触龙至此畅言道: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远。燕后远嫁时,您拉着她哭泣。她嫁后,您却日日祈祷她不要回来,怕她被废黜,怕她的国家灭亡,这难道不是为她的长远利益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代为王吗! 太后听此点头称是,触龙进一步以本国和他国王侯子孙没有三世相继为侯的例子,说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金玉重宝) 多也” ( 《史纪·赵世家》),以至“近者祸其身,远者及其子孙” (同上) 的道理,指出太后让长安君位居高位,封以膏腴之地,多予珍宝贵物,却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一旦太后这一靠山去世,长安君就无法自立于赵国,这是太后为长安君的未来筹划不周。太后听了,欣然领受,于是为长安君套车百乘入齐为质,换得齐师出兵助赵。 ☚ 曾母投杼下机 鲁仲连义不帝秦 ☛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撰者不详。文章通过触龙对赵太后的劝说,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做父母的要使自己的子女自立,就必须给他提供得到锻炼的机会,而不能一味地溺爱。作为一个老臣,触龙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稳健而又智慧的光彩。为了避免一开始就与盛怒的赵太后处于对立的状态,他先以亲子之爱作诱饵,使之打消心理上的防范,然后则从亲子之爱引出诸侯无继的现象,这样作为赵太后爱子的长安君就和赵国的存亡达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再重新申以爱子之道,就成了一种十分自然而理性的发明。最终,冥顽不化的赵太后在“请君入瓮”方式的诱导下,一步步地走进了触龙预设的目标,很爽快地让长安君“质于齐”,一场严肃的政治纷争,在十分轻松、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化为乌有。本文基本上由对话组成,因此,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的情绪、性格是它的一大特色,如写赵太后前后态度的变化,除了用“色稍解”和“笑曰”两处外形描写外,就基本上是依靠对话微妙地传达出来的。 ☚ 郑袖谗魏美人 鲁仲连义不帝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