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压觉传导路
躯干、四肢的触、压觉传导路 当物体与皮肤接触时,产生触或压觉,其中具有辨别性的精细触压觉传导路(见“本体感觉传导路”条)。本条目讨论轻触(如以羽毛或棉絮轻划皮肤)或粗略的触压觉。此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的大、中型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末梢分布于皮肤的触、压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的后索,分为升支与降支,止于第Ⅵ、Ⅴ、Ⅶ、Ⅷ层细胞,它们是第二级神经元。二级神经元所发的轴突大多数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前外侧索,组成脊髓丘脑前束,少数不交叉的纤维,加入本侧脊髓丘脑前束(见“痛温觉传导路”条图)。此束见于脊髓全长,至延髓中上段时,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与脊髓丘脑侧束合并成脊髓丘系。此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起止与脊髓丘脑侧束相似。它除传导粗略触压觉外,似带有情感特性(愉快或不愉快),痒和搔痒等感觉。此束损伤时并不引起轻触、压觉改变,由于薄束、楔束传导的精细触觉仍完好,故症状不明显。是否脊髓丘脑前束专司传导触压冲动,而脊髓丘脑侧束只传导痛温冲动,曾有人提出异议,可能是传导痛温触压的纤维在此二束内混杂在一起,不宜分为两个束。
头面部的痛温触压觉传导路 颜面和前额部皮肤,鼻腔和口腔的粘膜,牙齿和部分硬脑膜的触、压、痛、温觉全由三叉神经传导。只有外耳道和耳甲的皮肤感觉,是经面(膝神经节)、舌咽(上神经节)和迷走(上神经节)神经传入中枢。因此,有关头面部皮肤和粘膜的一般感觉的传导路,主要涉及三叉神经。此传导路亦由三级神经元组成,最后到达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区。
第一级神经元是位于三叉神经节(半月神经节)中的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离开神经节形成三个大干,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除下颌神经含有支配咀嚼肌的运动纤维外,其余全是感觉性的。三叉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于脑桥中部入脑后,其中有些纤维分为短的升支和长的降支;也有的纤维并不分支,而是直升直降。长的降支合成三叉神经脊束,远达颈2节,与脊髓的背外侧束相接。在三叉神经脊束中,来自眼、上颌和下颌三大神经干的纤维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很少重叠。来自眼神经的根纤维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腹侧,下颌神经的在背侧,上颌神经的居中。三叉神经的这些根纤维终止于邻近的两个核团: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前者位于三叉神经根纤维的外侧,核团呈卵圆形,主要接受升支的纤维。此核下端连接紧靠三叉神经脊束内侧的三叉神经脊束核,脊束核向下远达颈2节段,与胶状质相接,接受三叉神经脊束的纤维。此外,经面、舌咽和迷走神经传入的外耳道皮肤感觉纤维,亦进入三叉神经脊束的背内侧。
三叉神经在周围的分布有与脊神经不同之处,相邻节段的脊神经在皮肤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重叠,而眼、上颌和下颌神经在颜面皮肤分布区域之间并无重叠。
有大量的临床现象是三叉神经脊束受损伤时,它所分布的区域主要是痛温觉消失或减退,而触觉似无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根中不分叉而直接下降的纤维传导痛温觉冲动,而分支升降的纤维传导触觉。三叉神经脊束受损,触觉纤维虽然也受损伤,但升支完好,仍终于三叉神经脑桥核。依据临床研究,痛温觉无疑是由三叉神经脊束和核司理,而触觉,包括二点辨别大部分与三叉神经脑桥核有关。三叉神经节中含有大小不等的细胞,在三叉神经脊束中大部分是细纤维,特别是在尾端细纤维相对地更多。神经外科在闩以下进行延髓三叉神经脊束切断术(medullary trigeminal tractotomy)以解除三叉神经痛的症状的事实,更有力地支持了三叉神经脊束和核的尾段主要与痛觉有关的看法。
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许多二级纤维,在网状结构中上、下行,其终支或侧支大部分止于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执行由头面部皮肤或粘膜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活动,如角膜反射和流泪反射等。
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内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上行至背侧丘脑的纤维,是通过交叉的和不交叉的两条路径:
❶自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纤维行向腹内侧,越过中线,于对侧内侧丘系中上行至间脑水平,这些纤维离开内侧丘系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❷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上行纤维,兼有交叉和不交叉的。此核的背内侧发出不交叉的小束,于被盖的背侧上行,在中脑靠近中央灰质边缘,最后进入腹后内侧核;自三叉神经脑桥核的腹侧部发出交叉的纤维,在对侧内侧丘系中上行,止于腹后内侧核。以上这些二级上行纤维,总称为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是间脑中头面部感觉的代表区,一如腹后外侧核为躯干四肢的代表区。自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经内囊后脚投至中央后回的下1/3,即皮质躯体感觉区的头面部代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