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解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解颅

病证名。又名囟开不合。指小儿到一定的年龄,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囟门较正常儿为大的病态。一般矢状缝及其他头骨缝大都在6个月时骨化。前囟的斜径,在初生时约2.5厘米,到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在初生时或闭或微开,最晚于2~4个月时闭合。延迟闭合,多由胎禀不足,先天肾气亏虚,不能充养脑髓而致。《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盛,则髓海不足,不能结成,故头颅开解也。”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治以培元、滋肾、充髓为主,宜内服调元散(《证治准绳》:人参、白术、茯苓、熟地、茯神、黄芪、山药、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石菖蒲、姜、枣),外用封囟散(柏子仁、天南星、防风研末)猪胆汁调,摊纱布上,敷于囟门。

解颅

解颅

以头部骨缝解开,应期不合或合而复又开解,头颅扩大,目珠下垂为特征的病证。多因父母气血亏损而使小儿先天不足,脑髓不充,或生后外感时邪,热毒壅滞,上攻于脑所致。常见于6个月至7岁的小儿,重者常致失明、智力发育障碍,预后不良,故为小儿危重证候之一。辨证论治:
❶肾气亏损者,小儿囟门逾期不合,反见逐渐加宽开解,头颅明显增大,头皮光亮,青筋暴露,眼楞紧小,目珠下垂,白多黑少,头倾不立,身体瘦弱,发育迟后,神识呆钝。脉细弱,指纹淡青。以补肾地黄丸(熟地、泽泻、牛膝、鹿茸等)加杜仲、川断补肾益髓,强筋健骨。
❷肾虚肝阳上亢者,除解颅症状外,兼有手足心热,神烦不安,筋惕肉膶,时或瘛疭,口干舌红,脉沉细数。以知柏地黄丸合三甲复脉汤(炙甘草、生地、白芍、牡蛎、麦冬、阿胶、麻仁、鳖甲、龟板)滋肾益阴,平肝息风。
❸脾虚水泛者,头缝裂开不合,头皮光亮,叩之呈破壶音,面色㿠白,白睛多而目无神采,肢体消瘦。舌苔薄白或厚腻,脉象沉细无力,指纹淡红。以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桂枝)温中回阳,健脾利水。
❹热毒壅滞者,颅缝合而复开,按之浮软,头皮光亮,紫筋暴露怒张,两目下垂,发热气促,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秘。脉弦数,指纹紫滞。以犀角清络饮(犀角、丹皮、连翘、赤芍、生地、桃仁、竹沥、菖蒲、生姜)送服紫雪散或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化瘀通络。针灸治疗:以四神聪、百会、风府、肾愈、太溪为主穴。肾气亏损者加关元、命门;肾虚肝阳上亢者加悬钟、三阴交、太冲;脾虚水泛者加风池、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调护:
❶孕期患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避免滥服药物。
❷多给患儿服补脑食品,如猪脑髓、兔脑髓、核桃仁等。
❸按时接种各种疫苗,减少时疫之邪的侵袭。
❹勿令小儿过早行走,防止头颅外伤。平素让小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小儿夏季热   囟陷、囟填 ☛

解颅

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又名囟解、囟开不合。即小儿到一定年龄,颅骨缝和囟门仍然不能闭合之证。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六个月左右即骨化。前囟在1至1岁半时闭合。后囟在2至4个月即闭合。延期闭合,即为解颅。另有婴儿初生后不久,头颅增大迅速,颅缝分离,前囟扩大,张力增加,双眼下视,表情迟钝,严重者可有视力障碍,两下肢拘挛、呕吐等,也属解颅范畴。前者类似软骨病,后者多属脑积水。

解颅

解颅jielu

解颅是小儿颅囟异常的疾病。小儿颅缝及囟门宽大,到一定年龄不能如期闭合,甚至两目珠下垂者称解颅。引起解颅的成因,主要是先天肾气亏损。肾主骨髓、出伎巧,因肾气虚弱,则骨之成长受阻,囟门不能如期闭合,以致囟门宽大,颅缝裂解。治宜补肾益髓益气养血为主。可内服补肾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泽泻,白茯苓,山药,肉苁蓉,山萸肉,并外敷封囟散。若头大颅缝开裂,囟门宽大,头皮光急,头额青筋暴露,面色㿠白,舌淡,为元气不足,治宜补益元气,可用扶元散加减;若不思饮食,大便稀溏,属脾肾俱虚,治宜补肾扶元,培补气血,可用调元散。若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属肾虚髓热,可用六味地黄汤。

☚ 中医治小儿脱肛   囟陷 ☛

解颅

病名。又称“囟门不合”。《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多由胎禀不足,先天肾气亏虚,不能充养脑髓所致。治以培元滋肾充髓为主;若水湿痰浊乘虚上泛,则应温肾扶脾利水。

解颅xiè lú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小儿初生诸病(4)。病证名。又名囟开不合。指小儿到一定的年龄,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囟门较正常儿为大的病态。一般矢状缝及其他头骨缝大都在6月时骨化。前囟的斜径,在初生时约2.5cm,到12~18月时闭合。后囟在初生时或闭或微开,最晚于2~4月时闭合。延迟闭合,多由胎禀不足,先天肾气亏虚,不能充养脑髓而致。《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盛,则髓海不足,不能结成,故头颅开解也。”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治以培元、滋肾、充髓为主,宜内服调元散(《证治准绳》:人参、白术、茯苓、熟地黄、茯神、黄芪、山药、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石菖蒲、姜、枣),外用封囟散(柏子仁、天南星、防风研末)猪胆汁调,摊纱布上,敷于囟门。

解颅解顱jiě lú

病证名。即头颅骨缝分裂,前囟扩大,不能闭合之症。《卫生易简方·卷之十二》:“治小儿解颅不合,即囟门,用蟹螯足及白蔹各半两为末,乳汁和,贴骨缝上,或生捣烂涂亦得。”

解颅jiělú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又名囟解、囟开不合。小儿到一定年龄, 囟门应合而不合, 头缝开解, 以致囟门较正常为大, 或可见囟门部稍稍隆起。正常小儿的颅骨缝, 大都在出生6 个月时开始骨化, 后囟在2 ~4 个月时闭合, 前囟在1 ~ 1. 5 岁时闭合。如延迟不合, 多由父母精血不足, 以致小儿先天肾气虚弱, 不能充养脑髓而成。多见于脑积水、佝偻病等。治以培补气血, 滋肾充髓为主。宜内服扶元散( 《医宗金鉴》:人参、白术、茯苓、茯神、黄芪、熟地、山药、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菖蒲、生姜、大枣)。外用封囟散( 《医宗金鉴》: 柏子仁、天南星、防风等分), 以猪胆汁调匀,摊纱布上贴于囟门。针灸: 取肾俞、气海、大杼、三阴交、复溜、足三里。

解颅

解颅

小儿颅缝及囟门宽大,到一定年龄应合而不合者,谓之解颅。
引起解颅的成因,主要是肾气亏损。《育婴家秘》:“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气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幼幼集成》:“解颅者是由于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因肾气虚弱,则骨之成长受阻,囟门不能如期闭合,以致囟门宽大,颅缝裂解而成解颅。治疗宜以补肾益髓益气养血为主。可内服补肾地黄丸,外敷封囟散。
若不思饮食,大便稀溏,证属脾肾俱虚,治宜补肾扶元,培补气血,可服凋元散。若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者,证属肾虚髓热,用六味地黄汤。若黑睛少,白睛多,伴有头大颅缝开解,囟门宽大,青筋暴露,面色㿠白无华,舌质淡嫩者,为元气不足,治宜补益元气,可用扶元散加减。

☚ 小儿肛痒   囟填 ☛

解颅jiě lú

unclosure of fontanel(le)


解颅xiè lú

infantile metopi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