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解连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解连环

解连环

词牌名。又名《望梅》、《杏梁燕》等。双调一百零六字,上下阕各五仄韵。

☚ 尉迟杯   望远行 ☛
解连环

解连环

又名《玉连环》、《杏梁燕》。本名《望梅》,因宋周邦彦词有“妙手能解连环”句,取以为名。《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清真集》入商调(夷则商)。《词律》卷一九列蒋捷一体。《词谱》卷三四列柳永“小寒时节”一首、周邦彦“怨怀无托”一首为正体,双调,一百零六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后结二句,仄声字以用去声为宜。又列别体一种。

☚ 解红慢   解佩令 ☛

解连环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失恋男子的深婉细腻的感情。
 起句“怨怀无托”,总摄全篇,抒写了词中主人公哀怨而又无所依托的失落感,为整首词奠定了幽怨怅婉的基调。紧接着“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两句,指出“怨怀无托”的缘由。下面便顺着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写“我”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缠绵往复的怨怀。词的上片,缅怀旧情。“信妙手”三句,用了齐后解连环的故事。《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 ‘齐多智,而解此环否? ’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 ‘谨以解矣。’”作者用这个典故,一则暗示女子负心,想方设法解除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解释了人去音杳的原因;二是说明,双方的爱情关系纵然是结束了,然而,“我”对对方的爱恋之情仍未断绝。如同连环一样,往复连绵,象风雨虽住但云雾犹存。紧接着便集中笔墨,描写这种割不断的相思之情。“燕子楼空”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唐妓关盼盼的典故,不少诗人有感于关盼盼念旧爱而不嫁,挥毫作诗。如苏轼的《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周邦彦这里是借苏词的内容,来表达“我”对旧日恋人的怀念。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我”由于失恋,而又无法解脱,于是信步走进了情人住过的地方,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床弦索”,这些乐器曾给他们带来多少欢乐,很自然,“我”就会联想起往日两人弹奏吟唱的恩爱情景。可是,眼前的弦索,被厚厚的灰尘盖住了,就象把弦索锁住了一样。人久去了,爱失落了,“一床弦索”更增添了“我”的愁绪。离开这勾人旧情的楼阁吧。接着“我”到庭院中“想移根换叶”,料理一下花草。其中“移根换叶”含有开始下决心斩断情思之意。然而,满目又都是过去两人共同种下的红芍药,怎么忍心锄掉呢? 芍药,历来被看作爱情的象征。显然,“我”所珍惜的不仅仅是当初一同栽种的芍药,更重要的是爱情。一种欲爱不成,欲罢又不能的复杂内心,被刻画得极其细腻、生动。这种心里活动的展示,说明“我”对情人不是一般的睹物思人的怀念,而是含有一种割不断、分不开的深厚情意,在此,“我”的恋情,得到进一层的深化。
 如果说怀旧还包括一些甜的成份的话,那么,离别则充满了苦涩、辛酸。下片宕开,分三个层次来描述离别的这种滋味。汀洲,是水边送别之地;杜若,是赠远行者之草。在这杜若香草长满汀洲的时候,想到对方随舟漂去,如今或许泊于岸曲,或许驶至海角天涯,总之,是越走越远了。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我”想送上一束杜若,以表相思之情,却又办不到,能不感到痛苦吗? 这是第一层。“谩记得”三句紧承上文,设想别后的情景。别后主要凭往来书信互通情愫,但上文的“信音辽邈”和杜若无所寄,已经说明他们之间感情破裂了,即使过去还有那么一两封往返音书,在今天看来也只是些毫无意义的“闲语闲言”,不如付之一炬,以免触物伤怀。“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是再度表示决绝的态度。然而,这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这是第二层。无可奈何的决定是容易动摇的,所以,第三层笔头一转,又写起“我”在绝望中期待的复杂心情来。一方面,“我”希望两人的爱情象春回人间一样得到复苏,期待她能给“我”寄上一枝象征爱情的江南梅花,以慰相思。另一方面,“我”又很清楚,这只能是期望而已,“她”是永远地失去了。但“我”至死也不改初衷,今生今世即使面对鲜花美酒,也会忍不住为失去了“她”而落泪。以上对离情别绪的层层发掘说明:离别是痛苦的,离别后对方杳无音信更痛苦,在漫长的岁月中,毫无希望的苦苦等待则是苦上加苦。最后两句将笔锋收回,一切设想又回到现实,所有的情感又集中于“怨怀无托”,照应了篇首,进一步突出了“我”的痴情、忠厚,将诗情推向高潮。
 整首词的内容与情感也如同一条连环,环环相扣,反复连绵。从楼阁写到庭院,又从汀洲写到旧居,从现实叙到往事,又从往事回到现实;描述的相思之情,似断非断,想断又不能断,断与不断之间,情感起伏,曲折委婉。叙事抒情处处围绕着离愁别恨。
 周邦彦很善于用事和熔铸古典诗词的语言。短短的一首词中,就用了两个典故,并在红药、杜若、烧书、寄梅等处,巧妙地化用了《诗经》、《楚辞》、汉乐府和南朝乐府中的句意,丰富了词的境界和表现力量,体现了周词蕴藉含蓄的基本风格。

古诗词《解连环》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解连环

 

酬任公,用梦窗留别石帚韵

 

旅怀千结,数征鸿过尽,暮云无极。怪断肠、芳草萋萋,却绿到天涯,酿成春色。尽有轻阴,未应恨、浮云西北。只鸾钗密约,凤屧旧尘,梦回凄忆。

年华逝波渐掷。叹蓬山路阻,乌盼头白。近夕阳、处处啼鹃,更刬地乱红,暗帘愁碧。 怨叶相思, 待题付、 西流潮汐。 怕春波、愁不去,恁生见得?

 

任公,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梁启超自日本归国,作《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见本书1284页),传诵一时。同年,南海词人潘博(字若海)作《解连环·丁未六月,东游扶桑,归国有日,赋此留赠任公》 (唾壶敲缺)。麦孟华这首《解连环》当亦作于此时。这首酬答梁启超的词,对变法维新者的失败深表同情,对志士仁人仍寄予希望,同时对当时国运深感忧虑,写得情深语婉,格高词工。

况周颐说: “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 (《蕙风词话》卷五)高妙的寄托,不是生硬的比附,也非无缘的扯合,而是词人情意寄之于事,托之于物。这首词,词人并非率直叙事裸露言情,而是芳草有情,云山有托。词中的景物,是借物象载情而生的意象,是“旅怀千结”的外化形式。天空“征鸿过尽,暮云无极”,“征鸿”喻戊戌变法诸君子,“暮云”譬封建势力。戊戌变法失败后,主张革新改良的人物,有的被杀戮,有的逃亡,以慈禧为首的旧势力如乌云笼罩大地。“尽有轻阴,未应恨、浮云西北。”尽管有着微阴,但这仅是西北的浮云而已。词人对当时政局、改良者的状态,转化为使人可感的形象。地上,令人断肠的芳草,“却绿到天涯,酿成春色”。萋萋芳草令人肠断,意取“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秦观词《八六子·倚危亭》)。此恨不断蔓延、扩展,“酿成春色”,寓变法者的恨情仇绪,终会变成美好的现实。“断肠”和“春色”是对立的,因而词人以一“怪”字领起,含惊怪的意思。同样,下片之中“近夕阳、处处啼鹃,更刬地乱红,暗帘愁碧”的写景同如以暮春黄昏光景,比喻国运衰微。日薄西山,杜鹃啼血,遍地落花,绿窗暗淡,完全是颓然之意,衰飒之气。词人从声音、色彩、氛围等方面取各种物象予以组合,都矢向一个中心,即“乱”和“暗”的局面。词人这样写,既可视为在写景,又能使人意会到是寄情于景,使文字含蓄蕴藉,饶增兴味。

以香草美人喻君臣关系、是非观念,这是我国诗歌从《楚辞》开始的传统,也是为宋代词人广泛采用的方法。此词之中写梁启超他们事败之后,仍迷恋皇室,也是以男女之辞出之。“只鸾钗密约,凤屧旧尘,梦回凄忆”,“鸾钗”,饰鸾之钗,妇女首饰; “凤屧”,绣凤的鞋荐,亦可解作绣凤的鞋履。美女和情人的密约,往日欢快的陈迹,都成了梦中凄楚的回忆。梁启超他们曾与光绪密约乘西太后天津阅兵时机,救出光绪,杀掉荣禄,软禁慈禧,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而致败。这一密约,仍在“梦中凄忆”。如今,岁月流逝,“蓬山路阻”,君臣隔离,梁启超逃往日本,犹如在仙山琼阁的蓬莱,亟盼能回来,却不可能。象太子丹质于秦,秦王对他无礼。太子丹求归,秦王曰:“待乌头白,马生角,当放子归。”乌头白,犹言不可能之事。词人更用香沟题红的典故写对皇室的怀念。《唐诗纪事》载:“卢渥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绝句,置于巾箱。……卢后任范阳日,获其退宫人,睹红叶,验其书,无不惊讶。诗曰: ‘流水何太急? 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词人借此说梁启超东渡日本后,犹如幽居深宫之中,要把题有相思的红叶,付于西流之水,传到宫廷。最后还以勖勉口吻说: 如何见得春波不能将你的忧愁载去呢! 鸾钗、蓬山、怨叶等,都是名如写男女之情,实如写君臣关系,言在此而意在彼,符合于当时具体情境。

这首词所咏梁启超的思想状态,和梁本人的心态是切合的,所咏当时的政局也是恰当的。麦孟华并未意识到梁启超当时的思想已落后于形势,把他的恋旧忠君还作为一种好的品格加以歌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显然是不对的,但因其忠实地反映了历史,却给人以认识意义。这首词将自然之景与历史故实交错组织,将情思化入物象形成意象,颇具功力。潘博评这首词说: “温厚悱恻” (《艺衡馆词选》)。它在填词艺术上给人以启发,是其成功之处。
 


古诗《解连环》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解连环

 
 留别姜石帚思和云结。断江楼望睫,雁飞无极。正岸柳、衰不堪攀,忍持赠故人,送秋行色。岁晚来时,暗香乱、石桥南北。又长亭暮雪,点点泪痕,总成相忆。 杯前寸阴似掷。几酬花唱月,连夜浮白。省听风、听雨笙箫,向别枕倦醒,絮飏空碧。片叶愁红,趁一舸、西风潮汐。叹沧波、路长梦短,甚时到得。
 
 在吴文英的诸多朋友中,姜石帚是一个宴游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或宴饮赏莲,或泛舟苕、霅,前后交往达30多年,结成深厚友谊,以至不堪离别。即使分居异地,仍情思缱绻,相互怀念。这首词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思和云结”,首句突兀而起,即起抒情,集中表现词人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愁思。这种写法似不合常律。梦窗尝论作词之法: “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 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 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这种直突地表露自己感情的写法,可能有违于他的作词之法。但这恰好是他真情的流露。当他的感情需要喷涌而出的时候,便不再拘泥于人为的法则而直突地表露出来了。这一句是上阕的总纲,也是全词的总纲。它领起全词。下面,词人就按照作词的一般规则,即景抒情。他首先抓住的是雁、柳两件景物。这两件景物在古人的赠别诗中并不少见,但吴文英借这常用之景,用 “无极”、“不堪攀”、不 “忍持赠”等字语,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此时此地自己愁绪的深广无极。而这种愁绪的深广无极不仅表现在离别中的此时此地,而且表现在离别后的彼时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冲淡,反而更加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作者通过石桥暗香和长亭暮雪二景抒发出来。“点点泪痕”,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情思的缱绻; “总成相忆”又说明这种情思无时无刻无物不能引起,石桥暗香和长亭暮雪不过是作为代表举出的例证,从而将这种离愁别恨推向高峰。
 下阕由将来的相忆转到对过去的回忆,说明词人对姜石帚缱绻留恋,不忍离去的原因。作为一个宴游的朋友,词人在这里回忆的也只有彻夜宴饮、酬唱花月的优闲生活。词人留恋的就是这个。夏承焘先生说: “去年 (1242) 七月,蒙古兵渡淮入扬、滁、和州,屠通州,边警日亟。而梦窗此时来往苏杭,尚流连歌酒,叹老嗟卑。”这个批评是很允当的。虽然他认识到大好光阴都在杯前虚掷,但他并不感到可惜,也不感到后悔。他还是留恋这种生活,留恋向他提供这种生活的朋友姜石帚。他进一步将前后两种生活对照,离别前的笙箫宴饮和离别后的孤船清寂。一觉醒来,只见漫天飞舞的都是雪白的芦絮。这样,愈发增加了他对离别的愁思,对故人的眷恋。在词人看来,片片枫叶也为他愁成了红色。俞陛云说:“梦窗与石帚交谊甚挚,故赋词赠别。下阕 ‘听风、听雨’ 二句,语固锤炼; 而寄情深厚,尤在 ‘片叶’四句,一片离心,逐秋潮共去。且路长梦短,有沈休文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之意。”此语或道出了梦窗此时的心境。

古诗《解连环》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解连环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曲岸,人在天角。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 伊泪落。
 
 宋词作家中,柳、周并称,两人都善于言情,但其言情方法有所不同。柳永善铺叙,周邦彦善钩勒,其所作言情词,各有独特的动人之处。周济曰: “钩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钩勒便薄,清真愈钩勒愈浑厚。” (《介存斋论词杂著》 )周邦彦的钩勒方法包括: (一)善于在词中讲故事,即: 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述事,以故事钩勒前景后情,独辟新境 (详参吴世昌 《周邦彦和他被错解的词》 ,《文史知识》 1986年第11期) ; (二)回环往复,钩转变化,以曲折补平直,加深加厚词境; (三)在歌词紧要关节,注重“句 (钩)勒提掇”,以见其 “骨”与 “力”,达到 “深 ” “厚” “浑化”之境。有此三种方法,三条经验,周氏钩勒即为他人所不能及。这首词就是周氏钩勒的代表作。
 如果以景、情、事三个要素加以分解,即可见这首词的内容并不太复杂。正如沈祖棻所说,这首词写的是一个 “负心女子痴心汉”的小小悲剧 ( 《宋词赏析》),事情本身很简单。但一经钩勒,这个恋爱故事却像玉连环一般,难解难分。
 上片述事,并在述事过程中,将与这次恋爱有关的景和情组织在一起,以烘托其 “怨怀无托”的心境。开头三句直陈其事,谓这次恋爱彻底失败,不仅断绝往来,而且不通音信,“怨怀” 已失去依托。三句话,已将所述之事交代清楚。但作者并不就此了结这段因缘。“纵妙手”以下,在开头三句平铺直叙的基础上,接二连三地掀起波澜,使这段因缘显得曲折缠绵,无法分解。首先,词作以解连环故事,进一步加码,将主人公的怨恨情绪表现得更加强烈。《战国策·齐策 (六) 》 载: “秦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 ‘齐多智,而解此环否?’ 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使曰: ‘谨以解矣。’ ”玉连环原不可解,正如这段因缘一样,也是不可解的,而齐后将玉连环砸碎了。词作借齐后比对方,以为造成这一爱情悲剧,主要因为对方想办法主动断绝关系。这个故事,使得主人公的情思发展向前推进一步。其次,词作以关盼盼故事,揭露对方无情无义并表现主人公既怨恨对方又留恋旧情的内心矛盾,使得平直发展的思绪出现曲线。关盼盼是张愔的爱妓,张死后,盼盼不嫁,住彭城 (今江苏徐州) 燕子楼中。词作以盼盼比对方,谓盼盼念旧爱而不嫁于张情的死后,对方却是弃旧爱而思迁于自己的生前 (参见沈祖棻 《宋词赏析》 ) 。主人公的怨恨情绪似乎又上升了一级,但他却睹物思人,见到蒙着一层灰尘的 “一床弦索”,相思之情便无法断绝。这个故事,就像在顺流而下的河水中出现一个漩涡,因而,使得这段因缘更加复杂化。再次以 “手种红药”不能更换,表示旧情难断。《诗经·溱洧》: “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谓其 “手种” ,似有一定象征意义,即:这段因缘,乃亲手缔结。因此,要想“移根换叶”,这在主人公一方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这里,所谓红药之无法更换,进一步加强了上文睹物思人之意,在整个情思发展河流中出现一个漩涡 这是上片,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燕子楼”藉写对方旧居,并点明对方身分(主人公的爱妓) ,尘锁弦索及旧时红药,乃楼内楼前物景,怨恨与思旧,乃主人公的心境。景、情、事三要素互相交错。
 下片继续在述事过程中写景、抒情,将情思发展不断推向高潮。
 过片由红药过渡到杜若,并设想对方行踪。“汀洲渐生杜若”,用《九歌·湘夫人》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句意,表示对于对方的思念。而“渐生”照应“旧时”,与上片相连结。“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二句开启下文,谓对方已远走高飞,她所乘坐的游船,此时也许正停靠在远方的岸曲,也许正在水中行进。于是,主人公情思发展空间,就从楼内、楼前,扩展到汀洲、岸曲,到遥远的天角。而且,这一情思长河,也不是一下子奔流而去。“漫记得”二句紧接着对于对方的思念,突然把笔锋一转,写自己的绝情举动。谓: 既然人已远去,就把当日的情书通通烧掉,把当日的山盟海誓当作闲言闲语。正如汉乐府《有所思》 所云“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主人公颇想将这段因缘化为灰烬。这是一个波折。但是,主人公又似乎下不了决心。“水驿春回”二句,谓其仍然盼望着对方在春天到来之时,寄他一枝梅花。盛弘之《荆州记》 载: 吴陆凯曾从江南寄梅花到长安赠送好友范晔,并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主人公借此寄以自己的希望,心中的爱情之火又燃烧起来。这是又一个波折。最后,说希望落空,但还是“对花对酒,为伊泪落”。因此,回应开头所说“无托”而总结全词。
 以上所说钩勒方法,包括了三条经验中的一、二两条,即: 围绕着爱情故事,在回环往复中钩勒变化,以构造浑厚的意境。至于第三条经验,即“句
 (钩)勒提掇”的方法,这首词也运用得很好。这首词的复杂结构,除了依靠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之外,还依靠词作关键部位若干领格字的“句(钩)勒提掇”。例如“嗟”“纵” “想”以及“料” “拼”等,在词章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几个领格字,不仅对其所提领的两个或三个句子承担统帅作用,而且对于贯串全词的意咏,增强气势,也发挥了骨干作用。这几个领格字,使全词所述事,所造意境,更加浑然一体。由此可见,周济所说“清真愈钩勒愈浑厚”,这是颇有见地的。
 从钩勒故事,创造意境的角度看,周邦彦这首词结构严谨,无隙可击。但是,词作所体现的“情”,是不是就那么“忠厚”,或者具有“无限怀古伤今处”,我看不可轻易给予“拔高”。联系作者的身世及其歌词创作实践,我认为,这首词的主旨,乃在于以“解连环”敷衍爱情故事,其成功之处,不在体现言外之意,而在施展钩勒方法,读者不可不知。

古代爱情诗词《》解连环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解连环

 暮檐凉薄。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梦远双成,凤笙杳、 玉绳西落。 掩𦈌帷倦入, 又惹旧愁, 汗香阑角。银瓶恨沉断索。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吴文英早年在苏州曾认识某女子。近世词家据吴词作过许多分析,认为他在苏州有一妾,后被遣去。但将他关于苏州情事的词串连合参,可以确定那位女子并非其朝夕相处之妾,应是一位民间歌妓。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以悲剧告终的。吴文英对她的情感是真挚而深厚的,在词作里常以极晦涩的方式抒写其无尽的哀怨。这首词是词人寓居苏州后期作的,在其恋爱悲剧发生之后。
 词的起笔“暮檐凉薄”,点明抒情的环境和时间。暮色已降,人在檐下,感觉秋凉之意,造成寂寞凄凉的氛围。清风吹动庭竹,使抒情主人公产生故人到来的幻觉。但实际上并非有人来,而是内心的怀疑。“疑”字将词意带入恍惚迷离的境界,有似梦非梦之感。此两句用李益“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竹窗闻风》)诗句,“故人”即所识的那位女子。她同从前一样穿过疏竹,前来西池与他相会。“邈”,渺远之意;猜想她当是从很远的地方而来。这些描写都表现为非现实的梦幻般的情景。“渐夜久”表示时间由暮入夜的过渡。“闲引流萤”乃用唐代诗人杜牧《秋夕》“轻罗小扇扑流萤”句意,写出故人天真可爱的情态;借着微弱的萤光,从她的“素怀”暗里见到“纤白”。这几句词意较为模糊,作者有意以某些优美的细节片断巧妙地暗示幽会时所留下的难忘印象。传说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能吹云和之笙,词中的“双成”即以仙子借指故人。双成在梦中去远,风笙之音渐杳远了。这可见,故人前来幽会全是由主体思念所致的梦境。梦被惊醒时已是“玉绳西落”。吴文英喜用生僻事典,词语十分难解。“玉绳”乃玉衡的北两星,玉衡为纬书中所指的北斗七星的第五星,那便是斗柄的部分了。玉绳西落便标志时间是下半夜过了。这时抒情主人公才由外室进到内室。 𦈌帷即布帷,未用罗帷或珠帘,用布属之帷可想见其境况的清苦。 放下布帷,欲进内室,却又“倦入”,当是梦境历历触动了对往事的思忆,故“又惹旧愁”。不能忘记,在庭栏的角落还留有故人的粉汗的香气。或许那已是某个夏天的事了。
 由于对往事的思念,令词人抚今追昔倍加悲痛。词的过变以特殊的意象深刻地表达这种悲痛的情感。“银瓶”是古时汲水用的器具。“银瓶恨沉断索”乃用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句意。汲水时丝绳意外地断绝,白诗以喻“似妾今朝与君别”,言中道分离,留下遗恨。他们恋爱悲剧的发生,似乎早已在预料之中:“梧桐未秋,露井先觉”,飘零摇落的命运是必然的了。这些悲痛的情感又由目睹旧物而加深。“抱素影、明月空闲”即叶梦得《贺新郎》“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之意。团扇如月,扇面绘有素女的小影,已积有灰尘。“抱”,持也;团扇曾经是她持以“闲引流萤”的,“明月空闲”意为它已闲着无人用了。这纪念物上以丹青绘的小影“早尘损”,可是那秀眉尚“楚山依约”十分动人。词笔至此忽然一转。“翠冷红衰”是凋残的景象,由睹物而生的联想。“西池”在吴文英关于苏州情事的词中多次提到,当即词人寓所阊门外西园之内的池。在这凋残衰谢的季节、冷清的秋夜,怕有轻微的声响惊起西池里的睡鱼,西池的鱼跃将扰乱静寂的秋夜和人的思绪。因为抒情主人公正因西池的落花而回味着故人留下的一个销魂的印象:“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湘娥”本为传说中的湘妃。近世词家考证,以为吴文英在苏州所恋者原籍为湘人,所以“湘娥”或“湘女”皆借指苏州故人。记得那次幽会时,她偷偷解下轻薄的绛色绡衣。词的结尾颇为奇特,幸福美好的形象用以作为悲伤之词的结尾,但这在今昔的鲜明对比之下,将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吴文英是属于那种情感丰富而纤细的人,最善于捕捉瞬间的、形象鲜明的主观感受。在他的作品里的许多意象具有纤细的主观感受性质,加以晦涩的语句表现出来,其词意往往较为朦胧,就象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这首词的整个表现都如梦境一般,如故人团扇扑萤,令人难辨其是梦还是往事;银瓶断索、梧叶早坠,未知喻其人是离是亡。在词的结构上虽注意时间关系的交代,但意群之间有一定的跳跃或较大的转折,而且往往不甚连贯,如下阕的四个意群之间便缺乏应有的顺序联系,结尾则有词意未尽之感。这正是梦窗词结构奇幻的特点。理解梦窗词较为困难,如果细读便会发现作者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其表现方式是艺术化的,所表达的情感则是复杂、真挚和缠绵的。

古诗《解连环》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解连环

 

送别


 销魂时候。正落花成阵,可人分手。纵临别重订佳期,恐软语无凭,盛欢难又。雨外青山,会人意,与眉交皱。望行舟渐隐,恨杀当年,手栽杨柳。 别离事,人生常有。底何须为著,成个消瘦。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潮水西流,肯寄我,鲤鱼双否。倘明年,来游灯市,为侬沽酒。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突出“离别”二字,以直率之语,抒宛转之情。自古以来,最令多情人伤心的,就是离别;多情伤离别,又是古代诗词最常见的抒情主题之一;而有情人在秋风中离别,自更凄凉。宋代大词人柳永《雨霖铃》正是秋日送别的千古绝唱;史鉴此词,也是秋日送别,其情深境曲,在明人词中,殊为罕见。
 词之首,以“销魂时候”一句领挈全篇,既提出主题,又渲染出哀伤的情感氛围。此不言离别,却言销魂,以销魂暗含离别,更深一层。江淹《别赋》云: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此以降,历代文人极写离情,舒泄别绪, 各有心怀, 各臻其妙。 或谓 “离恨怡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清平乐》 ) ,以春草喻情,尤增萋萋不绝之感; 或谓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西厢记》 ) ,以秋景融泪,更添哀婉刻挚之愁。这里,“销魂”二字,兼括不绝之情,刻挚之愁。“正落花成阵,可人分手”,一语紧锁,点明时、事,以 “落花”状风景之凋零,以 “可人”言相别之艰难。“纵临别”句又深一层,纵然后会有期,仍 “恐软语无凭,盛欢难又”。此化用“恐拟佳期又误”句意,却变以绝望之 “无凭” “难又” ,衬起 “销魂”,与柳永词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同工异曲之妙。“雨外青山”、“行舟渐隐”,是词人置身其境的深切感受。青山在雨际朦胧间愈为朦胧,行舟渐隐于茫茫水际拉开了空间距离,而词人正通过画面的逐渐模糊和 “可人”远去的舟影,加深了离情,牵动了别绪。词上片收束处,忽作重语: “恨杀当年,手栽杨柳”。当年共栽杨柳,而今天水一方,杨柳依依,人今何在?如此情伤,全在 “恨杀”之中。“当年”二字,蕴含多少美好回想。“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西风误” (贺铸 《踏莎行》 ) 的悔恨之情,“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晏殊 《踏莎行》 ) 的迢递之情,唤醒了词人心中的珍贵记忆。而 “杨柳”一词,更是自古伤心离别的象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诗经》 ) ,“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 《凉州词》 )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霖铃》 ) 组成系列意象,积淀于词人感伤的心里,由此可见,这里的 “恨杀”,寄寓了词人对人生自古离别怨情的极度发泄,感人至深。
 词的下片,脱出悲怨氛围,达观抒怀,直率中藏宛转,淡语间出深情。“别离事,人生常有” ,寄无限感慨,万千愁绪已在欲言不言之中。“底何须为著,成个消瘦”,化用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意,益见人之消瘦形影。离别事遽,相思情长,词人于消瘦中陡起三层遐想: “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将 “行舟渐隐” 的时空距离顿时聚合,使形虽离而神相契; “潮水西流,肯寄我,鲤鱼双否”? 此借潮水寄情,假古诗之意托兴,又将 “软语无凭”句找回,使心物浑然一体,两情相合无间; “倘明年,来游灯市,为侬沽酒”,设想愈为具体,相约有期,从而释解 “盛欢难又”之哀怨。合此三层意蕴,“别离事,人生常有” 的超然境界才得以构成。然而换言之,构成词人超然境界的三层意蕴皆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一当落实到现实中,也就化为乌有,留下的又只能是 “软语无凭” “盛欢难又”的无穷无尽的迷惘与惆怅。
 该词明为送别,暗写相思,感情充盈,爱意缠绵,词中既不见人,亦不叙事,然却人事俱全,情真意切。词人于 “销魂”之际,既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无题》 ) 的情感氛围,又有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 《西江月》 ) 的满怀愁绪; 既有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晏几道 《鹧鸪天》 ) 的旷达心襟,又有“相思难表,梦魂无据,唯有归来是” (欧阳修 《青玉案》 ) 的深切渴求。而“魂销”之后,词人心中存有一片虚幻缥缈的希望的空间,内含无穷情愫,更能引起读者心灵的交感与一种深沉美的接受。

古诗词《解连环》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解连环

送别

销魂时候,正落花成阵,可人分手。纵临别重订佳期,恐软语无凭,盛欢难又。雨外春山,会人意、与眉交皱。望行舟渐隐,恨杀当年,手栽杨柳。别离事,人生常有,底何须为著,成个消瘦?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潮水西流,肯寄我、鲤鱼双否?倘明年,来游灯市,为侬沽酒。

这是一首摹拟女性口吻的送别词。开首即揭明本旨:“销魂时候,正落花成阵,可人分手。”《文选》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李善注云:“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则形毙,今别而散,明恨深也。”只有离别,才会构成这种极度的情感创痛。何况又值一个落花缤纷的时节,何况又是与一位十分可爱的人分手!盖花的鲜艳和娇嫩,象征着青春的美好;花的殒落与枯萎,则意味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消歇。花落而成阵,纷纷扬扬,不可遏止,则更意味着一个诗一般的芳菲世界的覆灭,更有一种悲剧感。“可人”即可心的人。落花成阵的萧瑟时节与自己所爱的人匆匆分襟,这就把“销魂”的意蕴写足了。

“纵临别重订佳期,恐软语无凭,盛欢难又。”“重订佳期”者,表明佳期的拟定已经不是第一次。临别之前,盛欢之际,他们便把下一次的幽欢佳会订下了。而临别之时又重订期,则表明心迹之一如既往,态度之弥加坚定。不过“临别”云云之前冠以“纵”字,又表明一种无法把握命运的忧虑。她担心花前月下他那山盟海誓的温情软语没个凭准,随着时光的流逝与环境的变迁,爱情的原色会变得灰白,这千古佳会人生盛欢还会再一次成为现实么?“纵”字“恐”字,一纵一收,笔势天矫,真切而生动地图写了有情人心理上的一次大的波动。

离别的苦痛,到此已基本写尽,下文笔锋再转,由直陈其事变为景物摹写,且使满腹别情具象化。“雨外春山,会人意、与眉交皱。”蒙蒙细雨后面的春山,仿佛深谙离人的愁苦,也如眉峰颦蹙。分明是自己愁怀难遣,却以为青山也充满着离愁别恨;分明是自己愁眉紧锁,却以为青山也眉结不开。这种移情手段的娴熟运用,把愁绪写得更形象,也更丰满。

无论“销魂”也好,惶恐也好,皱眉也好,都不能改变离别的既成事实,于是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更趋激越,由愁而至于恨:“望行舟渐隐,恨杀当年,手栽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者,留也。折柳送别含留恋、挽留之意。主人公竟然“恨杀”自己当年亲手栽种的杨柳,虽无理之极,却情真意切。这是因为虽然柳丝万条,却无法挽住“可人”的行舟,只好任其远去,直至最后消失在视线之外。三句警动异常,正所谓“无理而妙”。

过片另开一境,于愁恨之极别作自我宽解。“别离事,人生常有,底何须为著,成个消瘦?”人生有合即有离,有聚即有散,离合聚散,自古皆然,又何必耿耿于怀,把自己折磨得这般消瘦呢?既然离别乃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那么就该达观一些,洒脱一些。况且,真正的爱情并不会为千山万水所隔断。“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这三句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意及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意。只要彼此之间的感情不被流逝的岁月所冲淡,空间的距离是可以由心灵来弥合的。即便是身处海角天涯,也如同耳鬓厮磨长相厮守。问题的关键在于感情的历久弥新,于是女主人公再一次地殷切询问:“潮水西流,肯寄我、鲤鱼双否?”这三句典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行舟渐远,潮水西流,你到了目的地,会给我写信么?会殷勤地告我“长相思”、劝我“加餐饭”么?若能如此,我们又何必一定要为这短暂的离别而长沾襟呢?我将期待着你的到来:“倘明年,来游灯市,为侬沽酒。”等到明年的元宵佳节,满街火树银花,满街欢声笑语的时候,你回来观灯吧,届时我一定要为你沽上一壶团圆的美酒,让我们共同沉醉于幸福的时辰。

人生是由一连串的烦恼所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微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人生会有许多的离别,当离别已经不可避免时,只有达观洒脱,努力加餐饭,才能以健康的身心等待和迎接那离别之后的聚首。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

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单刀直入,直陈其事;然后情景合写,亦物亦人,极缠绵吞吐之能事;下片则由执着而洒脱,境界顿宽,极变化腾挪之能事。故从总体上看用语虽直,但内涵却颇丰厚,表现手法亦多变化,是一首耐读的好作品。


名诗《解连环》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解连环》

《解连环》

张炎

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 ①“自顾影” 句: 顾影自怜之意。②“写不成书”二句: 把孤雁不成陈与 《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故事融会于一,极喻孤雁之苦。③“料因循”三句: 用苏武故事。④“谩长门”句:用汉武帝弃置陈皇后于长门冷宫事。⑤“锦筝” 句: 用桓伊 “抚筝而歌怨诗”事。

【词大意】 南江空阔天傍晚,失意离群万里远,犹如惊弓而失散。自伤身世秋塘寒,沙白草枯水连天,孤雁成字难上难,只见相思一点点。料想时光空流变,朋友心事被误延。

羁旅愁苦有谁怜,长门宫中夜悄然,桓伊抚筝诉哀怨。群雁还在芦花眠,但愿春天到来前,伴侣行程复回转。暮色细雨相呼唤,忽于玉关重相见。双燕归来不羞惭,画帘照旧卷一半。

【赏析】 此词作者张炎有两个著名的雅号,一是张春水,那是因为其《南浦·春水》词写得形神兼备,被誉之为“绝唱今古,人以 ‘张春水’ 曰之”;(《伯牙琴·张叔夏词集序》)另一雅号“张孤雁”,则因此词而得名。(见孔行素《至正直记》) 因某一诗词而得一雅号者代不乏人,如“红杏尚书”宋祁、“山抹微云君”秦观、“贺梅子”贺铸等,之所以得到此类雅号,其共同点是他们的有关诗词写得精妙传神,令人拍案叫绝,张孤雁亦如此。

这是一首咏物词,但却不是那种咏物而滞于物的下品,而是人与物妙合、品位甚高的咏物词,这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词艺娴熟,能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上,把孤雁之孤描绘得淋漓尽致,几无复加。比如雁只离群原系常见之事,但这一只是在“楚江空晚”的背景上被“惊散”,且又“离群万里” 的,故只得顾影自怜。怎么办呢? 飞下寒塘去吧,那里“沙净草枯,水平天远”,身影无以藏掩; 继续凌空高翔吗,又孤不成行,处境危险。这景况恰似长门冷宫中的陈皇后和抚筝鸣怨的桓伊,倍受煎熬。作者在写这只“孤雁”时,除用了 《汉书·苏武传》、《长门赋序》、《晋书·桓伊传》外,尚取意于前人的有关诗句: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杜牧《早雁》诗);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崔涂《孤雁》诗)等,一首词用了这么多故实,竟了无痕迹,亦足见其艺术造诣之高。

第二点是谙于托物寄志,表现了对“故人”故国的高情厚意。谅持此说者或许招来非议,从而抖出作者的家世及自身的一些不大体面的老底,比如其六世祖张俊虽系南宋名将,但却贪婪聚敛,且有走私之嫌; 其父祖之辈亦皆过着 “园池声妓玩服之丽甲天下”(《齐东野语》 卷二十) 的极端豪奢的生活; 作者自幼在位于杭州西湖的“神仙宅”中享受“承平贵公子”待遇,宋亡后还曾一度赴元朝京师大都觅取功名。其人如此,其作何以侈谈 “故人”、故国之思? 答曰: 这只是问题的表层和一个侧面,问题的实质则是,在元军的铁蹄踏破了张炎的梦想之后,特别是在其祖父张濡被元人抄没家产并遭杀害、其父去向不明、妻妾星散流亡、自身屡遭坎坷之后,他便变成了另一个人,面对血与火一般的洗礼,其写作倾向亦随之发生了巨变。这首词无疑是写于宋亡之后,它不仅表达了一种万般孤独的精神痛苦,且有着深刻的自嘲和反省的意味。例如“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里没有涉及家庭的变故,甚至暂时撇开了自身的不幸,洵为耽误了“故人”的嘱托而深感内疚。假如这种“故人”本身无足轻重,此词的精神品位亦不会太高,而这里的 “故人”,既不是早年自己作为翩翩然贵游公子时的青楼恋人沈梅娇 ( 《国香》) 诸人,更不是那种失节降元者,相反,这里的 “故人”,指的是像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在 “北海”,“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持汉节牧羊十九年、终不辱使命的苏武式的爱国者。作者深为自己由于“离群”掉队,耽误了这位“故人”的心事而愧疚。可见他的大都之行,除了可能有求官的念头(一说是被迫北行应召),更可能是为了寻访那些被扣押在元都的“故人”。词中不曾有意渲染自己的忧国 “心眼”,反倒为其辜负了 “故人”而自责。这种品格不仅是可取的,更是一种有气节的表现。

这种气节从结拍的“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二句可得到进一步验证。此二句承上揭示孤雁的心理活动: 它萦念 “伴侣”,幻想一旦于边关荒寒之地得 “重见”,该是多么惊喜,这与那种岁岁年年往还于高门大族华堂绣帘间的 “双燕”,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对不知羞的“双燕”是厌恶不齿的。这种态度,在当时岂不难能可贵?关于此词的“雁”、“燕”之比,既有解作“自喻贞操”的,更有进而认为这种攀附于 “画帘” 间的 “双燕”,指的就是像赵孟頫、留梦炎之流。如果后一种看法成立的话,此词堪称绵里裹针的爱国篇章。当然一道方程式可以有几个解,对一首词更不必局限在某一种解释上。笔者一直认为对文学作品最全面、最权威的评解不在别处,而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


历代诗词精品之《解连环》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解连环

 

张炎


 

孤 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愁苦荏苒?漫长门夜情,锦筝弹怨!相伴侣,独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南宋词咏物多取孤凄的物象,如王沂孙咏蝉,张炎咏孤雁,其作用在于发抒遗民特有的寂寞情怀吧。传说北雁南飞经潇湘止于衡阳回雁峰,词中楚江就是指湖南这一带地方。在江天空阔,暮色苍茫的背景上,着一孤雁的形象,给人以极渺小极孤单的感觉。何况它是长途飞行中失群,惊魂未定的一只呢。大雁是乐群的鸟儿,白天作队飞行,黑夜宿塘有雁奴为之警戒,孤雁首先失去的就是以往的安全感,“恍然惊散”固然写出这种情态,而“自顾影,欲下寒塘”也全是一片惴惴不安的神情。而“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的空旷背景,又有以大压小,以空欺独的作用——由于自卫本能使然,狭小隐蔽的场所给人以安全感,而开阔无余的场所,实在不是可以栖宿之地。词人灵机一动,忽出巧思:“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盖孤雁在天原只一点,直写则失于平淡,于是词人连想到雁字,乃是雁群的队列所致,而单只的大雁是构不成字的,比其一;“相思”二字也不是硬贴上去的,盖雁字象“人”,则易引起怀人的联想(清纳兰性德有“隔窗书破人人字”可参),此其二。于是词人又联想到雁足传书故事。据史载苏武被匈奴扣作人质十余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与匈奴和亲,要求释放苏武,匈奴诡称已死。汉使探得实情,也诡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系帛书言苏武等在某泽中。匈奴只得放苏武归汉。有人认为“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数句,寓有对身在北地的爱国志士如文天祥一流的思念,则这里的节外生枝,又是借端托寓了。
 这片以“谁怜旅愁荏苒”引出两个与雁相关的语典。一是杜牧《早雁》“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本以雁形容乱离中人民;二是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词人又从孤雁的角度,替远方的伴侣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不怜己身飘泊寒塘,而念伴侣之犹宿芦花;不言已之相思情切,而言同伴盼望自己去程应转,柔肠百折,耐人寻思。以下更凭空想象孤雁在暮雨中归队的情景,这本应是欣喜莫及的事,词人却用“怕蓦地”三字,写其喜极转怕的心理,与“近乡情更怯”(宋之问)笔墨同妙。篇末一气贯注,“未羞他”即不羡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是多么快乐的情景,而“暮雨相呼”,“玉关重见”的归队之乐,似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这里表现了作者深谙生活的底蕴,此即没有乐群的体验,岂知掉队的凄苦;只有充分体会离群的苦楚,才能更珍视重逢的时光。此词实言近旨远,给人以生活哲理的启迪,当时人们称作者为张孤雁,并不仅仅因为词中有一二名句吧。

古典文学作品《解连环》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解连环

 

孤雁〔1〕


 楚江空晚。〔2〕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3〕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4〕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5〕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6〕 谁怜旅愁荏苒?〔7〕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8〕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9〕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10〕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11〕

 
 〔1〕本篇题作“孤雁”,是咏雁自喻,是作者的代表作。《解连环》词调,创自柳永,初名《望梅》。周邦彦用此调,有“纵妙手能解连环”句,遂以名,词谱以周词为正体。双调,一百零六字,上下片各五十三字、十一句五仄韵,上下片不同调。张炎(公元1248~1314),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六世祖张俊为南渡功臣,封循王,即世居临安。少年时代为贵族公子,过着湖山清赏、诗酒笑傲的生活。三十二岁时宋亡,祖父被元军磔杀,家财抄没。他飘泊江湖,贫难自给。四十三岁时曾北上燕京谋生,一年后失意南归,流落以终。其词上承周邦彦、姜夔,兼得二家之长,而自成一家,以咏物见长。他是宋元易代之际的词人,《四库全书提要》称他在“宋元之间,亦可谓江东独秀矣”。有词集《山中白云词》,存词三百余首,又有词学理论专著《词源》。
 〔2〕楚江:洞庭湖南北一带江流的统称,旧属楚国之地。空晚:晚空。
 〔3〕恍(huang)然:惆怅的样子。
 〔4〕“自顾影”三句:自顾影,顾影自怜之意。三句化用唐人咏雁诗意。崔涂《孤雁》:“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经化用翻为萧索荒寒景象,写孤雁在寒塘边欲下未下而徘徊。
 〔5〕“写不成”二句:雁群飞行时排为“人”字或“一”字队形,孤雁不能成字,就只能寄一点相思了。
 〔6〕“料因循”三句:用《汉书·苏武传》故事:“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实在某泽中。”三句言料想是因循延误,没有为幽居北国的持节志士传来书信,他们拥雪啮毡,心怀忠义,眼向故国。
 〔7〕荏苒:连绵不断之意。
 〔8〕“漫长门”二句:用汉武帝陈皇后故事。陈皇后阿娇被贬居长门宫,用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诉说悲愁,此赋感动了汉武帝,复得幸。锦筝,筝的美称。二句以冷宫的幽怨衬托孤雁的哀愁。
 〔9〕芦花:芦苇塘。陆游《闻孤雁有感》:“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去程应转:传说大雁南飞至衡阳等地即止,于那里过冬后飞回北方,所以说南飞之行程应该回转。
 〔10〕“暮雨”二句:蓦地,忽然。玉关,玉门关的省称。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怕蓦地云云,言倘忽然重见旧时伴侣也。”
 〔11〕“未羞”二句:意为当画帘半卷,燕子双双归来,孤雁这时也已与旧伴重逢,不会感到羞愧了。
 
 张炎因本篇而获得“张孤雁”雅号,因他生动地描写孤雁在惊散离群之后的孤独、凄苦和盼望与旧伴重逢的心情。作者以孤雁自喻,寄托亡国后沦落的哀思,反映了遗民漂泊无归的沉痛心情。全篇扣紧“孤”字而极力描绘,在摹形之中传神,而铸入自己的情感,曲折往复,情辞哀苦。词中或用典,或化用前人咏孤、归雁的诗意,但他寄寓亡国之痛,立意又高一层,并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解连环

解连环

词牌名。又名望梅、玉连环、杏梁燕。双调。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解连环》,《战国策》:‘齐君王后当国,秦遗齐玉连环使解之,君王后引椎碎之,而谢使者曰:谨以解矣。’至宋,周美成闺情词云:‘信妙手能解连环’。遂取三字以名。”据《钦定词谱》,此调始自柳永,名望梅,后因周词而更名为解连环。始见于宋柳永《乐章集》。
全词上下两片,共21句106字。上片第一、三、六、八、十一句,下片第一、三、六、八、十句押韵,均用仄声韵。上片第二、五、九句,下片第二、五句均用上一下四句法。常用格体为:
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逗)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逗)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平仄(韵)。仄仄(逗)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韵)。仄平平,仄(逗)平平仄(韵)。平(逗)平仄平平,仄平仄仄(韵)。

☚ 安公子   望海潮 ☛

解连环

解连环

张炎

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此词咏孤雁而不拘于孤雁,曲折地表达了一己的身世家国之感。亦雁亦人,浑化无迹。其构思之精巧,体物之细腻,寄意之深微,用典之浑化无迹,使本篇在诸多咏雁之作中最为有名,作者也因此有了“张孤雁”的美称。
☚ 水龙吟   绮罗香 ☛

解连环

❶谓解开连在一起的玉环。唐罗虬《比红儿诗》之四一: “再三为谢齐皇后,要解连环别与人。”
❷比喻解除忧虑。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❸借指解决疑难问题。《淮南子·俶真训》:“智终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辞润玉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
●《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 ‘齐多知,而解此纷不? ’ 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 ‘谨以解矣。’ ” 君王后: 齐襄王之后,莒太史敫之女。玉连环:一种用玉制成的玩饰。知: 通 “智” 。不: 通 “否” 。椎:通“锥” 。战国时齐襄王死后,太子建即位,君王后代行国政。因她是女子,秦国便派人送上玉连环,要求齐国解开。齐国群臣都不知用什么方法,而君王后用锥子破开了它。

解连环

指战国时齐后以锥碎秦玉连环之事。《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 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宋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六《汉宫春·立春日》:“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解连环jiě lián huán

解开连环。《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后用“解连环”比喻解决难题。《淮南子·俶真》:“智终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玉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

解连环

解开玉连环。比喻解决难题;也用以称颂女子聪慧。也作“齐后破环”。战国时,齐襄王死后,太子年幼,王后摄政。秦始皇故意刁难齐国,派使者送去一套玉连环。秦使狂傲地说:“我听说齐国人足智多谋,不知能否解开这套玉连环?”群臣面面相觑,一个个手足无措。只见齐后举起一把槌子把玉连环砸了个粉碎,然后非常有礼节地对秦使说:“我把它解开了。”(见《战国策·齐策六》)

解连环【同义】总目录


解连环杏梁燕
解连环

解连环

词牌名。又名 《望梅》、《玉连环》、《杏梁燕》。双调。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解连环》、《战国策》:‘齐君王后当国,秦遗齐玉连环使解之,君王后引椎碎之,而谢使者曰: 谨以解矣。’至宋,周美成闺情词云:‘信妙手能解连环,’遂取三字以名。”据《钦定词谱》,此调始自柳永,名《望梅》。后因周词而更名为《解连环》。始见于宋·柳永《乐章集》。
全词上下两片,共二十一句一百零六字。上片第 一、三、六、八、十一句,下片第一、三、六、八、十句押韵,均用仄声韵。上片第 二、五、九句,下片第二、五句均用上一下四句法。常用格体为:
仄平平仄 (韵),(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仄仄(仄)(逗)(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逗)(平)平平仄 (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
平平仄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仄仄(仄)(逗)(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逗)(仄)平平仄 (韵)。(仄)平(平)(逗)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韵)。

☚ 哨遍   望海潮 ☛
解连环

解连环

比喻解决难办的问题。

☚ 火焰山   老大难 ☛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解决吃穿问题:觅衣求食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好问决疑
解决难题:解连环
解决疑难或纠缠不清的问题:挫锐解纷 解纷挫锐
解决棘手或疑难问题:拔钉抽楔 拔丁抽楔 拔楔抽钉 抽钉拔楔 抽丁拔楔
解决纷繁疑难的问题或事情:理纷解结
剖析解决繁杂疑难问题:剖烦析滞
能解决问题:顶事
将问题逐个解决:各个击破
针对具体情况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症下药 对症用药
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对症良药 对症良剂对症灵药 对症妙药 对症药石 对病灵药
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点金乏术 点金无术 无术点金
处理事情时,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迎判 迎刃而解 迎刃以解 迎刃立解 迎刃而理 迎刃而判 迎刃冰解 迎锋而解 刃迎缕解 刃迎节解
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也随之解决:一了百了 一了百当
解决使人迷惑不解的问题:指点迷津
解决了让人迷惑不解的问题:点破迷津 指破迷津 指破迷团 指破谜团
迅速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速战速决
果断迅速解决繁杂的问题:快刀斩麻 快刀斩乱麻
分析解决问题果断迅速:剖断如流 剖决如流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拔本塞源 拔本塞原拔塞本源 塞源拔本 塞源端本 伐根竭源 绝薪止火
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批郤导窾 批隙导窾 批砉导窾
做事从大处着眼,首先解决关键问题:大处着墨
事情极易解决:沃雪(如汤沃雪) 如汤灌雪 如汤化雪 如汤浇雪 如汤泼雪 如雪逢汤 以汤沃雪

☚ 解决困难   解决不了问题 ☛
000116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