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疾患
角膜位于眼球前部,和巩膜一起构成眼球的外壁,组织学上可分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及内皮层等五个不同部分,但以胶原纤维及少量弹性纤维组成的基质层占极大部分。角膜是透明而无血管,但具有丰富感觉神经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厚度和曲率半径,还具有一定的屈折力,在眼球屈光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它还与巩膜组织一起对精细的眼球内容物提供特殊的保护作用,正因为角膜组织具有特异的性能,角膜病也就具有自己的特色。
角膜上皮细胞层是角膜抵御外物侵犯的第一道重要防线,占角膜厚度的1/10,但生长迅速,结合牢固,对绝大多数的细菌和毒素有很大的抵抗力,破坏后可以再生而不留瘢痕。但由于角膜暴露在外,角膜上皮很容易遭受损伤,给致病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故角膜的感染仍属常见。如稻谷或角膜异物等损伤后处理不当,都能导致角膜溃疡以至演成穿孔的严重后果。因此角膜病的发病率和致盲率在不少国家中仍居首位,但只要采取预防性措施,大多数外伤性角膜感染还是可以预防的。角膜基质层约占角膜厚度的9/10,透明、无血管,为排列整齐的角膜小体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粘合物质组成,由于没有血管直接供应而代谢缓慢,病理代谢产物不易除去,炎症过程常迁延难愈。角膜基质层的透明性决定于角膜小体的完整均匀与否,任何外伤或炎症破坏了角膜小体,即使愈合后,也终将遗留程度不等的混浊,影响其曲度和透明度,从而使视力受损。角膜前弹力层位于基质层的前面,作为上皮细胞基底膜附着的基础,它在受损伤后不能再生。后弹力层比较坚韧,对机械张力和微生物有较强抵抗力,而且能由内皮细胞分泌再生。内皮细胞层是由单层六角形柱状细胞镶嵌而成,从生下直至死亡,细胞不能再生,衰老与死亡的细胞留下的位置,靠其他内皮细胞的扩大移行来铺垫。内皮细胞不断地将基质层中的水分子排入前房,使基质处在脱水状态而保持透明,因此它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整个角膜能否透明,也成为如何保存角膜移植供体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从免疫学的角度上,角膜有其特殊性。由于角膜的透明性,实验室中可利用动物角膜作为观察抗原抗体反应的活体平板,临床上一些“内生性”角膜炎症和边缘部角膜浸润,常是血清中的抗体渗入角膜造成的反应。作为自身抗原来说,上皮的抗原性远较实质层为强,但受病毒感染的角膜小体可改变其膜抗原,从而激起自身的细胞免疫性超敏反应,使病程延长、使治疗复杂化。角膜无血管的这一特点,使同种异体的移植片能够减少与淋巴细胞的接触,从而免受或少受排斥,因此又有“免疫赦免组织”的称谓。
角膜病变受局部与全身因素影响。
❶由于胚胎发育同源的关系,结膜病常会延至角膜上皮细胞层及浅在角膜基质层,巩膜病则可累及角膜基质层,而葡萄膜病则常影响角膜内皮层及角膜基质的深层。
❷不同病变又可有不同的好发部位:老年环,胆固醇沉着常在边缘部的角膜上皮下前弹力层和基质层; 荣养不良性病变常出现在上皮层或侵犯神经和基质;金属沉着症,如银、铜常沉着于后弹力层和基质深层。
❸角膜病还常受全身性疾病的影响:某些全身性病变如皮肤病、代谢病、胶原病和先天性疾病,都会在角膜上表现出来,情况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治疗角膜病的药物不断问世,新的手术不断展开。角膜移植术正在得到广泛的推广,接触镜的应用给许多因角膜病造成视力损害的患者带来福音。另一方面也还有许多有关角膜病的临床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例如角膜炎的临床分类比较混乱,病因很多尚不明了,由于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代谢抑制剂的滥用,真菌性和病毒性角膜病的发病率反而有所增长和加重,而病毒性和免疫性角膜病还缺少有效药物;眼库有待建立;人工角膜的材料和技术也有待改进。至于角膜化学伤,角膜干燥症等病,即使尚不能视为“绝症”,至少在治疗上是十分困难的。
角膜病变的结果,常因组织破坏、瘢痕增生而使角膜丧失其透明性。根据瘢痕组织的厚薄,临床上分别称之为云翳,斑翳或白斑,瘢痕的存在,不仅危害视力,还带来仪容上的损害。角膜移植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措施。但某些病例,不具备角膜移植的条件,只能求得仪容上的改善,这时可戴用有色接触镜将白斑掩盖,或将白斑用色素或化学方法染成黑色,以达到美容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