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牴
亦作“角抵”、“角觝”、“觳抵”。秦汉时对某些戏剧、伎艺表演的统称。文字记载中说这一名称的出现始于战国时的秦国,《汉书·刑法志》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当是宫廷“讲武之礼”和春秋战国时各国民间戏剧、伎艺交流融合的产物;而其命名则与“头戴牛角而相觝”的“蚩尤戏”有关,“盖始于戴角,遂有是名耳”(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至汉代,据《史记·大宛传》,《汉书》的《武帝纪》、《张骞传》,《西京赋》等所记,角牴在武帝时益为发达,表演品种、内容十分丰富,戏剧节目即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鱼龙曼延”等等。《汉书·武帝纪》文颖注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巴渝戏、鱼龙曼延之属也。”至唐末五代时,如后蜀马鉴《续事始》云:角抵戏“即今之相扑也”,则为“角牴戏”词义在历史发展中的转化、缩小,与秦汉时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其转化过程约始于唐末,故苏鹗《苏氏演义》即曾云:“或独以两人竞力为角觝,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