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歌 山歌民歌之一种。大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主要反映劳动、爱情生活。流行于南方山区,北方《信天游》、《爬山调》等亦属山歌性质。又系民间小曲曲调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可以大量增加衬字,音调比较自然。 ☚ 挽歌 盘歌 ☛ 山歌 山歌❶时调集。又名《童痴二弄》。十卷。明冯梦龙选辑。前九卷用吴语,后一卷用普通话写成。共收三百四十五首。多写男女私情,间有讽世之作。 ☚ 童痴一弄 夹竹桃 ☛ 山歌 山歌民间歌谣名。单调七言四句,共二十八字。使用时可大量增添衬字。音调自然、节奏自由、风格质朴爽朗。多流行于中国南方。以劳动、爱情为主要内容,偶有讽喻之作。山歌之名,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江楼偶宴赠同座》诗有“山歌闻竹枝”语,则“竹枝词”当为当时的山歌。刘禹锡有咏三峡风光等的“竹枝词”。吴语“山歌”,最早见录于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所载为五代初之事。明代吴中山歌传唱盛极一时,在叶盛《水东日记》、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以及明代小说中均有记载,明传奇中亦每每采录山歌作为插曲。明人贺贻孙《诗筏》、王骥德《曲律》、凌濛初《南音三籁》等论著皆给山歌以很高评价,谓“为近日真诗一线所存”,“修大雅者反不能作”。山歌曾给予文人创作以影响,故明代流行的山歌唱本中也有出于文人的拟作。辑集吴中“山歌”最大型的专集是冯梦龙的《童痴二弄·山歌》,共收有三百五十九首。在此基础上的选集则有《适情十种》、《黄山谜》等。苏州评弹也常将山歌作为插曲引用,使它得以保存在曲艺艺人的口头上,令人一窥活山歌之风貌,十分宝贵。 ☚ 吴歌 采茶歌 ☛ 山歌 山歌民歌的形式分类的一种。泛指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编唱的抒情歌谣。江南各省则把劳动歌统称为山歌。它的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大都采用独唱或对唱的形式,也有齐唱与一领众和的。歌词结构一般都是四句一段,每句七言,或穿插固定的衬字、衬词,也有的增添部分句子,形成变体。节奏自由,音调悠长,具有刚健清新,质朴自然的风格。 ☚ 下河调 山的传说 ☛ 山歌 山歌即民歌的一种。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内容以反映劳动和爱情为多,富于生活气息。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语言质朴刚健。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流行于陕北的《信天游》,曲调纯朴、悠长,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有数十段,曲调相同,反复演唱,富于感染力。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花儿》,多采用独歌或对唱的形式,曲调高亢、舒展;内容多就身边人和事即兴而唱,深受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族人民的喜爱。《花儿》在青海又称《少年》。抗日战争时期,陕北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运用《信天游》等曲调写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 ☚ 民歌 信天游 ☛ 山歌 山歌以反映劳动、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民歌。山歌之名,由来已久,白居易有“山歌听《竹枝》”(《江楼偶宴赠同座》)之句,宋王禹偁有《唱山歌》诗,明冯梦龙收集江南民歌三百多首,编为十卷,名之曰《山歌》。 ☚ 橘枝词 打枣竿 ☛ 山歌
黄遵宪的家乡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是著名的山歌之乡,当地山歌多是青年男女倾吐爱慕之情的心声。由于自幼耳濡目染,黄遵宪对家乡的山歌极为喜爱,晚年于伦敦驻英使馆参赞任上整理旧作时,特意精心拟写《山歌》十五首以寄托思乡之情。《人境庐诗草》刊本今存九首,这里选录的是第四首。 《山歌》组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首诗辗转相联,以少女的口吻,细腻传神的刻画了女孩家在恋爱中的各种心境。如其一写忆郎不见的痴心,其二写愿与情郎长相厮守的意念,其三写不得不分别的惆怅,其五则写接到情郎书信的娇嗔……联系前后几首诗,可知本诗写的是对离别情境的追怀与感伤。 离别确实令人伤感,尤其是恋人之间的离别最让人难以忍受,屈原将此看作人间最大的悲哀,曾发出“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少司命》)的叹息。本诗寓离情于流水,迁别恨于晨鸡,将女主人公的感伤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精妙喻写,乍读纯系写实。送行时,人们常常于山前水边分手,流水的去而不返,自然会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万般无奈;黎明报晓的晨鸡,则常常惊扰情人的好梦,为了能与心上人多团聚一会儿,恨不得听不见鸡鸣也是极其自然的心理。诗中所写,全是日常生活中的实境真情,读来亲切朴实,似乎是从生活经验中直接提炼出来的。其实,寄意流水与迁恨晨鸡这两种意象均有出处。汉乐府民歌《白头吟》早已有寓离情于流水的描写:“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南朝民歌《读曲歌》也早已有迁别恨于晨鸡的抒发:“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山歌》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将这两种意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而且通过这两种意象的有机组合,将无奈的心绪与强烈的欲求渲染得更加浓炽。流水既无法挽回,那就只好不再喂养报晓的晨鸡了;听不到“五更鸡”的啼鸣,分别的时刻不就可以宕后一些了吗? 诗中这两种意象的抒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表无奈,一诉欲求,前者被动,后者主动,但都突出了一个主调——不愿与情人离别。这当然比单从一个角度抒写更加深挚动人,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因此表现得更加丰富细密。 此诗的成功,明显得益于民间文学的滋养,既有家乡山歌的熏陶,也有古代民歌的哺育。黄遵宪对于民间文艺家深为叹服,《山歌》题记云:“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作为自觉学习民间文学的产物,此诗确有“天籁”之美。诗作感情真挚婉曲,构思精妙蕴藉,语言清丽自然,用典不着痕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山歌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这是一首南宋民歌。自产生以来,便一直传唱不衰,脍炙人口。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短短四句歌辞,道尽了世上苦乐,人间不平。 “月子弯弯照九州”就意象而言并不新奇。但语言是民间新鲜活泼的口语,听来入耳。月照九州这一意象。与相思、乡思有关,古代诗歌中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诗人们大都强调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此歌却第一次揭示了同一明月下人情的悬殊:“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个简单的事实,一经道出,便有石破天惊之感。这个问句的涵盖面极大,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它引导读者去思索的不是到底有“几家”问题,而是“为什么?” “几家欢乐几家愁”具体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难以穷尽的。比如几家住高楼,几家宿蓬篙;几家厌粱酒,几家粥不足;几家衣锦绣,几家无完褐……写起来够瞧的。而此诗三四句对二句的具体化,却只选择了爱情生活这一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方面作比较,便有无限凄婉:“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夫妇同罗帐”在世上原也是不稀罕的事,以此作为美满生活标准,要求不高,可是许多人还办不到。“飘散在他州”,即有人不能与家人团聚,这在人间也不算最悲苦的事,相形之下却也凄凉。于是读者看到这首诗在对比手法运用上的特点,即避重就轻。它有两个妙用。一是举其一隅,让读者反思三隅,有悠悠不尽的情思。二是所举的这一隅,虽然不很严重,却是最易打动人心的那个方面,即爱情生活的满足与欠缺,所以能引起听众普遍的共鸣。此诗用“问句体”,即通篇只提问题(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 山歌送郎送到灶跟头,吃郎踢动子火叉头。娘道丫头耍个响,①小阿奴奴回言道:灯台落地狗偷油。 《山歌》是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民歌调式,早在五代就已传唱民间,至明代而尤盛。如同其他民歌调式一样,今天所见到的《山歌》,大都是情歌,而且大都是关于私情的歌唱。在封建社会中,婚姻是政治的行为,决定于家族的利益。婚姻既不能产生爱情,人们就要到婚姻之外去寻求爱情。这种追求势必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打击或是限制。对于那些待嫁闺中的少女,她们不仅受到礼教的约束、舆论的压力,而且时时处在母亲的严厉看管之下,缺少行动的自由。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消灭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反而更激起她们的反抗。如《山歌·娘打》中的少女唱道: “吃娘打得哭哀哀,索性叫郎夜夜来。”也有的少女以自己的智慧与灵巧,躲过了母亲的严密监视,与情郎度过一个甜甜蜜蜜的爱情之夜。《山歌·送郎》描写的就是这后一种情况。《送郎》共四首,描写少女在家中与情郎私会后送郎离去时的情景。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 少女在家中与情郎私会,这是既需要有勇气,又需要有谋略的行动。《山歌·看星》中的少女无限委屈地唱道:“姐儿推窗看个天上星,阿娘咦认道约私情。”可见当时的母亲对女儿的防范十分严密。我们从《送郎》中描写夜深而“娘房前灯火亮瞪瞪”(第一首),从每有声响则娘一定要问“丫头”,可知这位母亲的警惕性也很高。少女在这种情况下犹与情郎在家中约会,令人佩服她有胆略。欢会已过,情郎离去,只要躲过母亲的耳目,将情郎送出家门,今夜就算大功告成。故而此刻的少女担惊受怕,心情格外紧张。第一首曰:“送郎出去并肩行,娘房前灯火亮瞪瞪。解开袄子遮郎过,两人并做子一人行。”走过了门敞灯明的母亲房前,最困难的一关已经闯过,想来这一对情侣都松了一口气。既是私会,二人就只能偷偷走后门,于是接下来“送郎送到灶跟头”。第二句中的“吃郎”即“被郎”。“子”同“了”。不知是情郎高兴得意忘了形,还是男人本来就粗心,他一下子碰倒了灶前的叉火棍,跟着就传来了“娘道丫头耍个响”的责问声。猛然间少女的心悬到了半空中。这位少女不独胆大,反应也机敏。她一把拉过情人站身后,急急答道:“灯台落地狗偷油。”这句答语十分有趣。灯台落地自然有响声,而且与木叉倒地的声响也相近,少女情急生智,答得在情在理。可按照常情,偷油碰翻灯台的是老鼠,怎么会是狗呢?连儿歌都唱的是“偷油老鼠上灯台”。况且,老鼠与灶屋的环境也相应。夜深时分,狗当在屋外看门,所以第四首才有“姐送情郎到半场,门前狗咬两三声”的叙述。但是,少女这里的回答偏偏是“灯台落地狗偷油”。看来,少女虽说机敏灵巧,但在提心吊胆的状态下,母亲猛然一问,也不免忙中出错,情急失口。也许是她人尚在灶屋内,心却惦着门外的狗,突然出一意外,便失口说成了“狗偷油”。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句答语都十分真实而生动地传达出少女当时的紧张心情。大约母亲在睡眼惺忪之时,不及领会女儿答语中的错误,所以少女才能继续“送郎送到屋檐头”,“姐送情郎到半场”。 《送郎》以少女私会时的一个小小插曲,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压迫,表现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勇敢精神。 山歌思量同你好得场騃,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打鱼尽在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 恩格斯曾指出,在古代社会中,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因而“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社会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对这种封建婚姻制度的简洁概括。恩格斯还指出:“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古代作品中那些关于爱情的真挚歌唱,通常都是男女私情的产物,而不是婚姻的结果,原因正在于此,因而,当《山歌·睃》中的少女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情人,公开宣称“弗用媒人弗用财”,她就是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在向封建婚姻制度挑战。 “睃”,即斜眼看。俗语说“一见钟情”,歌中少女就是如此。她是一眼就看中了自己的情郎。她怀着少女那羞涩而喜悦的心情,斜着眼儿偷偷地打量着心上人,用热情的歌声表明了心迹。 与文人诗歌相比,民歌有自己的艺术特点。这首歌中所用的谐音双关字,就是民歌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谐音双关”,是利用中国文字多音多义的特点,用一个字关联两个不同的含意。如“丝网打鱼尽在眼上起”,从字面看,“眼”自然是指鱼网上的网眼;但其实际含意却是指人的眼睛。所谓“一见钟情”、“眉目传情”,不都是靠着人们那一双双相互爱慕的眼睛吗? 又如“千丈绫罗梭里来”,绫罗是用丝织出来的,所以,“梭”自然是织机之梭。但“梭”与“睃”音近而通,故而“梭”实际上指的是“睃”,是情人之间以眼光而进行的爱情交流。再如,“丝网”之“丝”与情思之“思”音同而通。鱼网用梭穿丝而成,绫罗的织成也离不开丝与梭,因而这后两句又构成意义上的谐意联系:以鱼网之“丝”代情思,以眼睛的“睃”代织机之梭——二人以目光传心意,用情思共同编织着爱的美景。在后两句中,上句借捉鱼为喻,这是男人之事;下句以织布作比,这是女人之事;在比喻之中,也寄托了少女对婚后生活的幸福憧憬。而“千丈绫罗”作为劳动的创造,同时也回应着少女“弗用媒人弗用财”的决心。谐音双关的手法,由于借助了中国文字本身的特点,在表达上含蓄、委婉而带有一种精巧的意趣。早在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手法就有了广泛的运用。这种新鲜活泼的艺术手法也引起不少著名诗人的兴趣和模仿。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学习民歌的佳作。 如果说,“千丈绫罗梭里来”的比喻与“弗用媒人弗用财”有意义上的联系,那么,少女为什么一定要用“捉鱼”作比呢? 也并非只有鱼网上才有“眼”的。原来,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鱼”常常是“情侣”或“配偶”的隐语,所以“捉鱼”也就意味着求偶(请参见闻一多《神话与诗》中《说鱼》一文)。 这首民歌用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语言表达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直率而委婉,坦诚而含蓄。清新活泼,真实感人。 山歌乞娘打子满身青,寄信教郎莫吃惊。我是银匠铺首饰由渠打,只打得我身时弗打得我心! 这是一首流传在明代吴中(现在的上海、苏州一带)地区的民歌。“打要”是“任你打”,在这首诗中是任娘打的意思。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搜集的《山歌》中,将这样的作品题为“娘打”。 这首民歌是写一个因“偷情”而遭母亲毒打的女子,写信告诉恋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作品的起句便开门见山地直写“乞娘打子满身青”的惨状。“乞”是“吃”的省写,这里是“挨”或“被”的意思,“打子”的“子”是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民歌中的“了个”。作品的主人公为什么被打,这里没有交待。但下句的“寄信教郎莫吃惊”,却将这其中原因透露出来。既然此番被娘打是由于与郎相爱所致,所以要将此事写信相告。但信中并没有倾诉满腹冤屈的伤痛,却说自己象银匠铺里的首饰一般,任凭怎样敲打也不会变心。“我是银匠铺首饰由渠打”两句,表示了对毒打的不屈服和对爱情的毫不动摇,这既是写给郎的,也是写给娘的。 这首民歌反映了旧礼教与婚姻恋爱自由的矛盾,表示了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男女对于家长制的反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内容不少。而这首民歌却只用寥寥四句,集中写主人公挨母亲毒打后写信告诉恋人决不屈服,永不变心的心理活动。这一描写,既刻画了这个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倔强不屈的性格,也侧面反映出作为旧礼教的代表——主人公的母亲的残暴。“银匠铺首饰由渠打”的比喻则是从民间女子的生活中信手拈来,这一比喻不仅让我们看到主人公的品貌,也恰好体现了其市民身分。 ![]() ![]() 山歌shāngē在山村流行,多在劳动时唱的民歌。 歌曲 歌曲歌(~本;~谣;乐歌;山~;儿~;渔~;牧~;军~;国~) 曲(曲子;曲调;戏~;小~;名~;组~;选~) 讴 乐风 阕勾 另见:音乐 歌词 表演 唱歌 演奏 ☚ 歌曲 各种歌曲 ☛ 山歌一名《童痴二弄》。民歌集。明冯梦龙(1574—1646)辑。十卷。梦龙有《古今小说》已著录。成书年代不详。是书为继《挂枝儿》之后,冯氏辑集第二部民间歌曲集。卷一至卷九为吴语“山歌”,卷十为“桐城时兴歌”,共收录长短作品三百四十五首,加作者评注附录及说明、异文等,实存三百八十三首。以情歌居多,反映情人之间幽期密约、相思爱恋等,较好作品有《月上》、《月子弯弯》等,有明显的以情反礼倾向。同时,亦收集大量色情、猥亵之作。基本保持了民歌原貌, 以 “情真”见称,语言质朴、清新,和谐优美。艺术上运用大量比兴手法,形象鲜明,多用双关语、谚语、歇后语等。所附注释评论,有助于了解民歌内容、流传情况及当时风俗习尚等。《山歌》编辑体例打破传统单以“体裁”分类的作法,兼顾内容,较有意义。有明天启、崇祯年间写刻本,一九六二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等。今人关德栋《山歌·序》可供参考。 山歌 山歌山歌是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山西的山歌一般的特征是:(1)形式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两句的乐段结构;(2)词、曲格律均较自由,便于歌唱者直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3)山歌的歌词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做甚唱甚,想甚唱甚,”因而感情真挚、朴实;(4)无须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 ☚ 山西民歌 号子 ☛ 山歌 山歌Shange民歌的一个类别。大多在山野、田间、牧场、劳动时歌唱。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高冗、开阔。如:信天游、爬山调、花儿、山曲、飞歌、挣颈红、耘田歌等。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爱情等生活。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汉族山歌大都为七字句,两句或四句为一段。各地山歌都有世代相传下来的优美曲调,歌者可用这些曲调即兴编词歌唱,并根据歌词的需要对曲调进行适当的变化,但原山歌曲调的特色不变。山歌曲调的节奏一般都舒展而自由,还有“加垛”等不同的变化,歌头歌尾常带吆号性歌腔。山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也有一领众和的。如:陕北的《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云南的《小河淌水》等。 ☚ 劳动号子 小调 ☛ 山歌 山歌山歌,泛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农民在山间、田野、草原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是农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民歌体裁。山歌大多在山野劳动生活的场合唱,如野外行脚、放牧、割草、捡柴、运货或者在农田里从事薅秧、耥稻等。这类劳动过去多是个体的,非协作性的,节奏性不强,因此不能形成号子。反映的内容也不一定与生产劳动有直接联系,有些山歌是反映爱情生活。 ☚ 船夫号子 信天游 ☛ 山歌民歌的一种。大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多反映劳动生活与男女爱情。曲调质朴爽朗,节奏自由。主要在南方流行。 山歌 山歌一种民歌形式。山歌这一名称通用于中国中南、西南、华南等地区。著名的有兴国山歌、上杭山歌等。山歌的名称唐代已经产生,流传到现在,其形式相当丰富。山歌一般以四句为一段,或一首,称为四句头山歌。另外,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也有五句一段,或一首的,称为赶五句。山歌一般都采用七字一句的七言体,演唱时因为配合音乐有时也加衬字、衬词。也有的山歌兼用长短句,形式更为自由。 ☚ 民间歌谣 信天游 ☛ 山歌 山歌中国民歌中的一种体裁。指人们在户外山野从事各种行为活动时以抒发情感、消除疲劳和民俗文化活动时所唱的歌曲。唱法有高腔和平腔两种。高腔山歌用假声喊唱,音质响亮而尖锐。多数田秧山歌,部分放牧山歌均采用此唱法; 平腔山歌以真声为主。山歌种类繁多: 南方有 “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 北方有 “花儿”、“爬山调”、“信天游” 等。在少数民族中,有苗族 “飞歌”、蒙古族的 “长调”、壮族的 “欢”、“加”、“伦” 等。南方山歌风格秀丽悠扬、音域不宽,旋律音程跳动较少; 北方山歌风格豪放粗犷、音域宽,旋律起伏很大。山歌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常见的结构有2乐句 (上下句) 和4乐句(起、承、转、合)。节奏较为自由,具有字密、腔长的特点。所谓字密,即在唱词的陈述过程中节奏呈密集型; 在唱词的顿逗处则拉宽唱腔,并常在高音区即兴自由延长,成为山歌最富于特征的表现手法之 ☚ 民歌 小调 ☛ 山歌 山歌中国民歌中的一种体裁。指人们在户外山野从事各种行为活动时以抒发情感、消除疲劳和民俗文化活动时所唱的歌曲。唱法有高腔和平腔两种。高腔山歌用假声喊唱,音质响亮而尖锐。多数田秧山歌,部分放牧山歌均采用此唱法;平腔山歌以真声为主。山歌种类繁多: 南方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 北方有“花儿”、“爬山调”、“信天游”等。在少数民族中,有苗族“飞歌”、蒙古族的“长调”、壮族的“欢”、“加”、“伦”等。南方山歌风格秀丽悠扬、音域不宽,旋律音程跳动较少;北方山歌风格豪放粗犷、音域宽,旋律起伏很大。山歌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常见的结构有2乐句(上下句)和4乐句(起、承、转、合)。节奏较为自由,具有字密、腔长的特点。所谓字密,即在唱词的陈述过程中节奏呈密集型;在唱词的顿逗处则拉宽唱腔,并常在高音区即兴自由延长,成为山歌最富于特征的表现手法之一。 ☚ 民歌 小调 ☛ 山歌folk (/mountain) song (usually sung in the fields during or after work) 山歌folk so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