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观音菩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观音菩萨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普陀山,传说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朝山进香者不远千里纷纷而来。关于观音的传说也在这儿广泛流传。古时候,有个妙庄国,国王叫妙庄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公主爱打扮,天天浓妆艳抹,穿红戴绿;二公主一天到晚轻歌曼舞,吃喝玩乐;三公主却穿布衣,吃素食,在房里读诗文。妙庄王年老了,他想,这王位传给谁呢?大公主、二公主整天花天酒地,不知进取,三公主贤淑方正,人又生的聪明,比较合适。故妙庄王拿定主义,要给三公主招个上门女婿,尽早成家立业。一天,妙庄王对三公主道:“儿呀,宰相的大公子才学过人,可配我儿,我想叫老太师去做媒,如何?”三公主听了眼中含泪,只是摇头。过了数日,妙庄王又说:“儿呀,当今的新科状元才学出众,这桩婚事你愿意吗?”三公主听了又摇摇头。不几天,妙庄王又来了:“儿呀,这回你一定满意了,为父给你找的这个驸马,郎是当朝首富,他家有一座金山,一座银山……”不待妙庄王说完,三公主把头摇得波浪鼓似的:“父王,女儿不愿。女儿甘愿侍奉父王一世,终生不嫁”。妙庄王听三公主说终身不嫁,立即气得脸发青,跳起来喝道:“大胆畜生,你敢违抗父王的旨意!老实告诉你,今日这桩婚事,不管你愿还是不愿,一定得办!今日定亲,明日行聘,后天就成婚!”第二天一早,新驸马家吹吹打打来送聘礼,黄金白银、珍珠玛瑙源源不断地用车子运进宫来。妙庄王看了乐得什么似的,忙吩咐身边宫娥,请出三公主来看看,跟这样富贵人家结亲,有多体面,多荣耀!宫娥奉命去了,不一会儿就慌慌张张地跑来:“启禀陛下,不好了!三公主失踪了!”妙庄王闻报也慌了神,顿足道:“来人呀,快给我去找三公主!”刹时间,王宫里乱了营,宫女、太监奔来窜去到处搜寻。妙庄王又派人外出各处寻找,历经半年,才在舟山桃花岛的白雀寺里找到了。三公主已出家当了尼姑,法名妙善。妙庄王派大臣去劝说三公主,要她回心转意,还俗回宫。谁知三公主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妙庄王劝说不成,便用重金买通白雀寺的当家师姑,要师姑虐待三公主,逼她还俗。那师姑得了银子,黑了良心,千方百计折磨三公主。每日天不亮就叫她起床干活,直到夜里三星出齐,方准她回房做功课,稍有怠慢就鞭抽棍打,不给饭吃。可怜三公主自幼生长在王宫内,哪吃过这般苦,只见身体一天天消瘦下来,面容一天天憔悴。但她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在苦难中煎熬过日子。这一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桃花岛上遍地白雪覆盖,无法打到柴草。可是三公主知道,不背柴草回去,师姑肯定不会放过她,她冒着寒风在雪地上爬呀爬,寻找柴草。渐渐地,手脚冻麻木了,没有一丝力气,一头栽倒在山沟里……朦胧间,她的耳边响起“哗哗”的水声,山下有人撑着船过来了。不一会儿,船靠了岸,一个白须白发的老翁走上山来。那老翁走到三公主身边,掏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放在她唇间。“咕噜”一声,珠子吞进嘴了顺着喉咙滑下肚去。说也奇怪,珠子一落肚,三公主顿时神清气爽,浑身舒畅。三公主一骨碌爬了起来,在老翁的指点下,登上小船,顺着潮流来到桃花岛东边的一个山头。三公主就在那座荒山上结茅为蓬,与鸟兽做伴,念经修行。这样过了几年,三公主的行踪终于又被妙庄王得知。这一次他御驾亲征,带领人马开赴东海大洋,将三公主安身的小岛团团围住,妙庄王带着人登岸搜山,谁知山上蛇虫百兽一齐出洞,见人就咬。搜山的人连滚带爬逃了回来。妙庄王气得七窍生烟,命人用硫磺、硝石点火烧山。火仗风势,山上成了一片火海。猛见火海里升起一团红光,三公主身穿白袍,脚踏莲台,隐现在红光里,徐徐飘向岛对面的一个礁洞。妙庄王枉费心计,只好收兵回宫。妙庄王回宫没几日,忽然奇痒难熬,浑身长出一颗颗无名脓疮。防遍名医,用尽良药,全然无效。妙庄王躺在床上等着死神降临。忽然,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叫唤:“妙庄王,要想活命,快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儿!”妙庄王听清了,赶快命人准备车船去求三公主,妙庄王来到礁洞前哀声呼叫:“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突然,洞里透出一道亮光,只见三公主端坐莲台,向妙庄王合十稽首道:“父王不必心焦,只须将女儿手臂拿去作药引,父病即可痊愈。”说着,“咔嚓”一声,折断手臂,抛在妙庄王面前。妙庄王接过女儿手臂,又愧又悔又担心,只怕女儿失去手臂落下残疾。正犹豫间,忽见洞中金光耀眼,三公主两胁之下突然长出无数条手臂。妙庄王看得呆了,欣喜道:“我女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了!”原来此时,三公主已位登三宝,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她修行得道的荒山就是洛迦山,后来现身的礁洞就是普陀山梵音洞。因她断臂后抽出手臂无数,故又称作千手观音。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即观音。第五十一回:王姑子又道: “当日观音菩萨如何修行,才有庄严百化化身,有大道力,愿听其说”。参见“观音”。 ☚ 出家 庄严百化化身 ☛ 观音菩萨guān yīn pú sà观世音菩萨,佛教的菩萨之一。佛教传说他能示现种种化身,救人苦难。在我国北方多作男身,南方多作女相: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三九·897)常简称“观音”:(妙玉)因听见长安都中有~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侔尼院住着。(十七—十八·377)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普陀山,传说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朝山进香者不远千里纷纷而来。关于观音的传说也在这儿广泛流传。古时候,有个妙庄国,国王叫妙庄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公主爱打扮,天天浓妆艳抹,穿红戴绿;二公主一天到晚轻歌曼舞,吃喝玩乐;三公主却穿布衣,吃素食,在房里读诗文。妙庄王年老了,他想,这王位传给谁呢?大公主、二公主整天花天酒地,不知进取,三公主贤淑方正,人又生的聪明,比较合适。故妙庄王拿定主义,要给三公主招个上门女婿,尽早成家立业。一天,妙庄王对三公主道:“儿呀,宰相的大公子才学过人,可配我儿,我想叫老太师去做媒,如何?”三公主听了眼中含泪,只是摇头。过了数日,妙庄王又说:“儿呀,当今的新科状元才学出众,这桩婚事你愿意吗?”三公主听了又摇摇头。不几天,妙庄王又来了:“儿呀,这回你一定满意了,为父给你找的这个驸马,郎是当朝首富,他家有一座金山,一座银山……”不待妙庄王说完,三公主把头摇得波浪鼓似的:“父王,女儿不愿。女儿甘愿侍奉父王一世,终生不嫁”。妙庄王听三公主说终身不嫁,立即气得脸发青,跳起来喝道:“大胆畜生,你敢违抗父王的旨意!老实告诉你,今日这桩婚事,不管你愿还是不愿,一定得办!今日定亲,明日行聘,后天就成婚!”第二天一早,新驸马家吹吹打打来送聘礼,黄金白银、珍珠玛瑙源源不断地用车子运进宫来。妙庄王看了乐得什么似的,忙吩咐身边宫娥,请出三公主来看看,跟这样富贵人家结亲,有多体面,多荣耀!宫娥奉命去了,不一会儿就慌慌张张地跑来:“启禀陛下,不好了!三公主失踪了!”妙庄王闻报也慌了神,顿足道:“来人呀,快给我去找三公主!”刹时间,王宫里乱了营,宫女、太监奔来窜去到处搜寻。妙庄王又派人外出各处寻找,历经半年,才在舟山桃花岛的白雀寺里找到了。三公主已出家当了尼姑,法名妙善。妙庄王派大臣去劝说三公主,要她回心转意,还俗回宫。谁知三公主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妙庄王劝说不成,便用重金买通白雀寺的当家师姑,要师姑虐待三公主,逼她还俗。那师姑得了银子,黑了良心,千方百计折磨三公主。每日天不亮就叫她起床干活,直到夜里三星出齐,方准她回房做功课,稍有怠慢就鞭抽棍打,不给饭吃。可怜三公主自幼生长在王宫内,哪吃过这般苦,只见身体一天天消瘦下来,面容一天天憔悴。但她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在苦难中煎熬过日子。这一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桃花岛上遍地白雪覆盖,无法打到柴草。可是三公主知道,不背柴草回去,师姑肯定不会放过她,她冒着寒风在雪地上爬呀爬,寻找柴草。渐渐地,手脚冻麻木了,没有一丝力气,一头栽倒在山沟里……朦胧间,她的耳边响起“哗哗”的水声,山下有人撑着船过来了。不一会儿,船靠了岸,一个白须白发的老翁走上山来。那老翁走到三公主身边,掏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放在她唇间。“咕噜”一声,珠子吞进嘴了顺着喉咙滑下肚去。说也奇怪,珠子一落肚,三公主顿时神清气爽,浑身舒畅。三公主一骨碌爬了起来,在老翁的指点下,登上小船,顺着潮流来到桃花岛东边的一个山头。三公主就在那座荒山上结茅为蓬,与鸟兽做伴,念经修行。这样过了几年,三公主的行踪终于又被妙庄王得知。这一次他御驾亲征,带领人马开赴东海大洋,将三公主安身的小岛团团围住,妙庄王带着人登岸搜山,谁知山上蛇虫百兽一齐出洞,见人就咬。搜山的人连滚带爬逃了回来。妙庄王气得七窍生烟,命人用硫磺、硝石点火烧山。火仗风势,山上成了一片火海。猛见火海里升起一团红光,三公主身穿白袍,脚踏莲台,隐现在红光里,徐徐飘向岛对面的一个礁洞。妙庄王枉费心计,只好收兵回宫。妙庄王回宫没几日,忽然奇痒难熬,浑身长出一颗颗无名脓疮。防遍名医,用尽良药,全然无效。妙庄王躺在床上等着死神降临。忽然,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叫唤:“妙庄王,要想活命,快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儿!”妙庄王听清了,赶快命人准备车船去求三公主,妙庄王来到礁洞前哀声呼叫:“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突然,洞里透出一道亮光,只见三公主端坐莲台,向妙庄王合十稽首道:“父王不必心焦,只须将女儿手臂拿去作药引,父病即可痊愈。”说着,“咔嚓”一声,折断手臂,抛在妙庄王面前。妙庄王接过女儿手臂,又愧又悔又担心,只怕女儿失去手臂落下残疾。正犹豫间,忽见洞中金光耀眼,三公主两胁之下突然长出无数条手臂。妙庄王看得呆了,欣喜道:“我女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了!”原来此时,三公主已位登三宝,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她修行得道的荒山就是洛迦山,后来现身的礁洞就是普陀山梵音洞。因她断臂后抽出手臂无数,故又称作千手观音。 ☚ 大肚弥勒 麻姑仙女 ☛ 佛 佛佛 觉皇 觉王 觉帝 梵帝 梵皇竺干 另见:佛寺 供奉 朝拜 ☚ 主一方的天神 灵魂 ☛ 观音菩萨鎏金铜造像。❶渤海上京遗址出土。通高14厘米。束发髻,面相方圆,颈饰项圈(缀悬铃),上身袒,斜披络腋,身佩X形交叉璎珞,中饰方壁,帔帛下垂于腹膝间二道,腰束带,下着裹腿长裙,左手上举,右手直伸下垂,跣足立于圆座上。座下有榫,用以固定造像。 观音菩萨 213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观音、南海大士等等,是汉族信仰的神佛。城乡有庙,有的人家也供奉神像,焚香上供,以求福佑。俗传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 狐黄仙 土地 ☛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民间所敬之神。指在中土影响最大、信仰最众的佛教神。观音乃佛教大乘菩萨,本译作观世音,《法华经》谓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观世音。或谓其观机往救,自在无阂,又译作观自在。唐代避太宗名讳,去“世”字,略为观音,沿袭至今。所谓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或译为大士。佛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品位,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个条位,菩萨尚缺最后一项,品位仅次于佛。相传观音立誓普救世上一切受苦受难众生,方愿成佛。但人世间苦难无尽无休,观音便只能永远屈居菩萨之位而不能成佛。不过,在佛教徒心目中,以其道行、功德,实已达到佛之境界,故亦尊之为佛。观音的来历,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所译佛经,多据印度神话传说,以其为兄弟二人,一说为转轮王太子不眴、尼摩,一说为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王威德之二子,名宝意、宝尚,发愿修行,普渡众生。兄即观世音菩萨,弟即大势至菩萨,同侍阿弥陀佛,合号“西方三圣”。佛、菩萨,皆无生无死,亦无性别,在世人面前则根据需要示现各种化身。故南北朝时期的观世音菩萨造像有男相,也有女相。自唐以来,观音菩萨造像多为女相,民间则皆以观音为一妙龄女子。于是,便有所谓马郎妇观音的说法。马郎妇者,据佛书也有二说,一为观音化为美艳女子,择善诵经者嫁之,遂得马氏子,过门即死,故称马郎妇;一为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谓其以女相诱诸男子入佛。后说过于荒唐,民间最流行之说,则以其为妙庄王幼女,舍身救父,即千手千眼大悲观音。唐代李善注《昭明文选》引 《灵宝经》,载有姓音的故事,虽为道教所传,却成为佛教观音身世的蓝本。《隋书》中已有称独孤皇后为妙善菩萨的说法,唐代僧人义常已书大悲之事,宋人又润色为传,称有过去国庄王,王有三女,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元代,赵孟頫妻管道升撰《千手千眼大悲观音传略》,于是千手千眼大悲观音风行于民间,寺庙多塑其像。世人遂以观音前身为妙庄王幼女妙善,唐代以前关于其前身乃男子,与大势至菩萨为兄弟等说法则湮没无闻矣。元明僧人多所铺润,采佛经观音前身为男子说,谓其本为孤竹国施勤长者之子施善,来生于北阙国,为妙庄王幼女,故事婉委曲折,并谓其二姐为文殊、普贤。近代以来,民间多信仰此说。自魏晋至于近代,经历代改造,使观音菩萨具备了极浓厚的中国色彩。《历代神仙通鉴》有普陀落伽岩潮音洞女真人,商王时始修道,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渡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济人,南海称之曰慈航大士,后随释迦牟尼西行。这显然是道教之说,欲以观音为道教之神,《封神演义》即类此。佛、道互为渗透和吸收,以迎合民间信仰,正是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特色,也可见佛教 “中国化” 的程度。 ☚ 张仙 泗州大圣 ☛ 观音菩萨the Guanyin Bodhisattva;the Goddess of Merc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