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观赏竹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观赏竹类garden bamboos竹类为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的总称。全世界约有70属1000余种。中国竹类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为主要产竹国家,有30属以上,500多种,许多竹种富于观赏价值,而且营养繁殖力强,生长快,易栽培,成为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中用于观赏、组景、庇荫、防护,以及分隔空间、覆盖地面、保持水土等重要的植物材料。在中国传统造园中,尤重以比兴手法,借竹虚心劲节、严冬不凋的形象、品格,将其应用配置赋予特定的主题和寓意,创造意境,抒情言志。 竹叶有两种,一为营养叶,另一为茎生叶。营养叶生于小枝各节,由叶鞘和叶片两部分组成。叶鞘包裹小枝,顶端称鞘口,生有膜质叶舌,亦常具繸毛和叶耳,有些竹种无叶耳。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具明显中脉,两侧有平行次脉和小横脉。叶片基部收缩为叶柄,与叶鞘相连处具关节。茎生叶称为竹箨,生于节部箨环上。包裹节间的鞘部称箨鞘。鞘口顶端生有箨舌,常具裂齿和纤毛。鞘部顶端具无柄、无中脉的变形叶片,称箨叶或箨片。有些种类的箨叶退化成芒状。箨叶着生部位两侧或一侧生有箨耳,耳缘具繸毛或刚毛,有些种类箨耳缺失。竹箨各部分的形态、大小、质地、色泽和附属物的有无,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竹根生于秆基和竹鞭各节。主根在秆基各节呈两行环列,多而密集,在竹鞭各节单行环列,数目较少。主根不能更新,但可续次分生出支根。有的竹种秆茎基部数节具气生根或根刺,牡竹属有些种类的气生根甚至见于主枝基部节上。 竹花由鳞被、雄蕊与雌蕊组成。鳞被及雄蕊的数目,常为分属特性,如箬竹属雄蕊3枚,赤竹属则为6枚。雌蕊由子房、花柱及柱头三部分组成。竹花外包有外稃、内稃和小穗轴节间一段,构成小花。通常由一至数朵小花及颖片组成小穗,每小穗含小花数因属而异,每小穗含颖片数常为2枚,少数属种少于或多于2枚。 竹类的果实多为颖果,少数为坚果、囊果或梨果。竹类的种子称竹米,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产地和分布 竹亚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季候风盛行地区。少数属种生长在温带和亚寒带高海拔地区。以亚洲和南美洲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又次之,欧洲无天然分布。东南亚的季候风带是世界竹亚科植物的分布中心。 中国北起黄河流域,南至海南岛,东起台湾,西至西藏东南部地区,包括东经92°~122°,北纬18°~37°左右地域内的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随着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变化,受气候、土壤因素影响,形成了属种间生物学差异,分布上亦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可划分为三个竹区:❶黄河一长江竹区(散生竹区)。相当于北纬30°~37°之间,年平均气温12~17℃,年平均降水量500~1200mm,主要分布有散生型的刚竹属和混生型的苦竹属、箭竹属等。 ❷长江—南岭竹区(散生竹丛生竹混合区)。相当北纬25°~30°之间。年平均气温15~20℃,年降水量1200~1800mm。主要分布有散生型的刚竹属、唐竹属,丛生型的箣竹属以及混生型的苦竹属、箬竹属,尤以毛竹的面积最大。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❸华南竹区(丛生竹区)。相当于北纬18°~25°之间,年平均气温20~22℃;年降水量1200~1800mm,有些地区高达2000~3000mm。是丛生竹集中分布地区,主要有箣竹属、牡竹属、𥯨竹属等。也有散生型和混生型的毛竹、茶杆竹等。 观赏竹种的栽培除集中在相应的分布区域外,受人类引种活动的影响较大。不仅各竹区间种类有交叉,而且扩大到自然分布区之外,如北京地区因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观赏竹类栽培早在金代就有明确记载。迄今仍是竹子栽培的北界(约北纬40℃)。而露地栽培的散生型和混生型竹种已达50个以上(含变种、变型和品种)。 习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中国竹类分布范围内,一般年平均气温为12~22℃;1月平均气温为-5~1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为-20℃;年降水量1000~2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5%~82%。从北到南,温度渐增,雨量渐多,湿度渐高,竹子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加,并且呈由散生型、混生型向以丛生型为主的变化,而气温较低的高海拔地带没有丛生竹类。可以看出,丛生竹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高于散生竹,因为丛生竹的地下茎入土较浅,部分种类的秆基和休眠芽露出地面,出笋期又在夏、秋季节,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丛生竹对土壤要求也高于散生竹,须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和酸性土壤。相反散生竹的地下茎入土较深,形成发达的鞭根系统,笋芽深入土中得到保护,而且基本上是春季出笋,入冬前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适应力,对土壤要求也相对低一些。总体上讲竹类对水分的要求,又高于温度和土壤,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在分布区北缘,竹类大都生长在土壤水分条件优越的山谷流泉之间,或可由人工灌溉得以补充。但如排水不良,竹类也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发生地下茎、根腐烂,导致死亡,散生竹类尤忌林内积水。 繁殖栽培 竹类开花结实周期长,种子不易得,很少采取播种育苗,故多采用营养繁殖。散生竹常采用移竹、移鞭等方法;丛生竹可用移竹、埋蔸(秆基、秆柄及根合称竹蔸)、埋杆、插枝等。散生竹定植前,一般对设计确定的栽植范围,普遍深翻,施入基肥,并使符合排溉要求。整地深度根据竹种鞭根入土深度而异,一般不浅于40cm,毛竹需要深些。丛生竹定植,一般按设计定点穴植。 散生竹移竹,要求选择1~2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分枝较低,胸径不过大(毛竹3~6cm,其他中小型竹1~3cm),竹鞭鲜黄色并具饱满芽的母竹。根据其最下部一盘枝的方向,判断竹鞭走向(两者大致平行),毛竹留来鞭30~40cm,去鞭70~80cm;其他中小型竹留来鞭20~30cm,去鞭50~60cm,截断竹鞭,将母竹带土掘起,并截去竹稍,保留5~7盘枝,于预先翻整的用地内栽植。中小型竹常2~3秆成丛掘起,带土移植。一般栽植深度,不要超过原竹秆入土深度,或稍深2~3cm,覆土要压实,并及时浇水,使土壤与鞭根密接。如长距离移栽,挖取母竹时要保持土盘完整,并用蒲片、草绳等包裹、捆扎牢固,特别要将竹秆与土盘捆扎固定。挖取母竹和运输、栽植的过程中,防止损伤、扭断秆柄。移竹的季节,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冬季为宜;偏北地区以早春为宜;少量、近距离移栽,可在雨季进行。北京采用提前断鞭,原土回填,就地养护一段时间后,不截梢或仅轻度修剪,趁阴雨天移栽的方法,获得了高存活率和立竹成景的效果。 丛生竹移竹,要求选择枝叶茂盛、秆基芽肥大充实的1~2年生竹秆,在距其25~30cm的外围开挖,由远及近,逐渐挖深,并注意保护秆基上的根和芽,找到秆柄后切断,勿使秆柄、秆基劈裂,连竹蔸带土挖起。一般大型竹,单秆移植,小型竹3~5秆(或更多)成丛挖起。母竹一般留2~3盘枝,从节间中部斜形切断,穴内应先填表土,并施入腐熟有机肥,拌匀,再将母竹置于其上,填土压实及时灌水,然后按高于原母竹入土深度3~5cm覆土培成拱状,以防积水。 混生竹移竹操作与散生竹相同。 观赏竹类的养护管理,首先应注意保持上壤湿润,降水不足1000mm地区,特别是笋期和幼竹生长阶段干旱的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必须及时灌溉,在露地栽培的北缘,还要浇足封浆水和解冻水。同时要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及时排除积水。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冬季可结合“填园”施入土杂肥、腐叶土等,雨季可“压青”,即将清除的杂草,修剪下的草屑,铺到竹林内覆土压严,使就地腐烂。大面积风景林可结合“劈山抚育”和“削山松土”进行。也可在生长盛期追施尿素等速效肥。合理砍伐对观赏竹类同样重要,一般于冬季进行。砍伐年龄毛竹为6~8年,其他竹种一般为4年。每隔数年还要清除一次老竹蔸(特别是丛生竹),以免老蔸充塞,影响地下茎、根生长。竹类病虫害的种类较多,如竹蝗、竹笋夜蛾、竹秆锈病、竹丛枝病等,但城市园林中分散栽植,管理精细的观赏竹类较少受害。只要坚持不栽带病虫母竹,加强养护,综合防治,就可控制其发生和避免危害。 园林应用 竹挺拔隽秀、虚心劲节、严冬不凋、幽姿美质,自古迄今广泛配植于园林,不仅在构景和创造意境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庇荫、防护、保持水土等多种用途。一般大、中型竹类,特别是毛竹,常配植为大面积可以入游的林景,结合地形、地貌、道路、水系等,形成竹岭、竹麓、竹园、竹坞、竹溪、竹径等,在园林中构成闭合幽曲的景区,成为园林景观起结开合的重要环节。秆型较小而富于特色的紫竹、小琴丝竹、大明竹等常与石笋、湖石和其他观赏植物,如松、梅、桃花等配置成小品,于庭院角隅、窗前或亭、廊、轩、榭之旁做为点景栽植。中、下部节间发生变异的方竹、人面竹等,配植于山石花台,更可突出观赏特点。稍部弯垂的丛生型竹种,植于水际,效果尤佳。凤尾竹、菲白竹、鹅毛竹以及箬竹属、赤竹属的矮小竹种,常作为地被和基础种植,有的还可用于制作盆景。 中国的主要观赏竹种有: 大泰竹(Thyrsostachys oliveri):竹丛密集,秆茎挺直,顶端稍弯垂。箨鞘先端截平。叶片细长(长15~18cm,宽12~18mm)。原产缅甸、泰国,中国云南等地有栽培。泰竹(T. siamensis):与大泰竹相似,秆较细而壁厚。叶亦较小(长15~18cm,宽7~12mm)。箨鞘先端呈波状拱凸。分布于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福建等地有引种,常种植供观赏。 粉单竹(Bambusa chungii):竹丛密集,秆茎粉绿色,被白蜡粉,节间修长,顶梢略弯垂。箨叶卵状披针形,强度外折。主产中国广东、广西,庭院中常见栽培。蓬莱竹(B. multiplex):竹丛上部较开散,秆高5~8m,直径2~4cm。箨鞘厚纸质,叶片长5~16cm,宽7~16mm。长江流域以南广泛栽培,可做植篱。北京于温室栽培。‘小琴丝竹’(B. multiplex cv. Alphons-Karr):竹秆黄色,间有绿色纵条纹。余同原种。常于庭院中栽培,也可盆栽。‘凤尾竹’(B. multiplex cv.Fernleaf):竹秆较原种矮而细,叶亦明显小于原种。适于庭院布置,可做矮篱和基础种植,也是盆景制作常用材料。佛肚竹(B. ventricosa):秆部节间常短缩而膨胀呈瓶状。盆栽者高仅25~50cm,径1~2cm。露地栽培具正常节间者,较高较粗。箨鞘无毛。特产中国广东,常植于庭园,更多见于盆栽和盆景制作。‘大佛肚竹’(B. vulgaris cv. Wamin):下部节间短缩而膨胀,近似佛肚竹,唯其箨鞘被部密生暗棕色毛,且各部分均较大。常见于中国华南地区庭园,亦可盆栽,北方温室栽培。黄金间碧竹(B. vulgaris var. vittata):本变种秆型较大,高6~15m,直径4~6cm,节间圆筒形,鲜黄色间以宽窄不等的绿色纵条纹,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竹丛壮观,枝叶婆娑,秆茎色彩鲜明,为著名观赏竹种。广泛栽培于中国华南、西南以及福建、台湾等地,北方城市温室亦见栽培。 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秆高20~30m,径可达30cm,稍端柔弱下垂,叶椭圆状披针形,竹丛大型,竹秆挺直,稍头和枝叶婆娑下垂,富于观赏价值。亚洲热带、亚热带国家,中国云南、台湾均有栽培。 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秆高可达3m,径1~3cm,下部数节略呈方形,节内生短而直的根刺。每节初常三分枝。叶片披针形,狭长。原产中国西南各地,华东、华南地区庭园亦常见栽培,是著名观赏竹种,尤适植于湖石花台。 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矮小的混生型竹种,每节常有3~6分枝,近等长,枝端具叶片1枚。产中国华东地区,庭园栽培供观赏,可做矮篱和地被栽植。 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竹秆高可达8m,直径可达4cm。下部数节常畸形短缩肿胀,而略似人面。主产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庭园常见观赏竹种。黄槽竹(P.aureosulcata):竹秆高8m,径可达4cm或更粗。秆环较箨环突隆起。分枝一侧,节间纵槽黄色。叶长6~15cm,宽8~18mm。冬季叶色不较黄。原产地不详,中国北京园林中栽培普遍,历史已逾百年。美国于本世纪初自浙江塘栖引种,现栽培广泛,是一耐寒竹种。金镶玉竹(P.aureosulcata f.spectabilis):竹秆鲜黄色,分枝一侧纵槽绿色,节间或见绿色纵条纹,色泽亮丽。有时新叶亦见浅黄色条纹。见于中国江苏、山东、河南、北京等地,亦耐寒。黄秆京竹(P.aureo-sulcata f.aureocaulis):竹秆鲜黄色,节下具绿色晕环,节间或见绿色纵条纹,有时新叶亦见浅黄色纵条。初见于北京西山大悲寺。为耐寒观赏竹种。 刚竹属中,秆部节间发生黄绿相间的色彩变化的竹种,尚有黄槽石绿竹(P.arcana f.luteosulcata)、黄金间碧玉竹(P.bambusoides var.castilloni)、花毛竹(P.heterocycla f.nabeshimana)、黄槽毛竹(P.hete-rocycla f.luteosulcata)、以及金竹(P.sulphurea)和碧玉镶黄金竹(P.sulphurea f.houzeauana)等。除花毛竹、黄槽毛竹秆型较大外,其余作为观赏竹种应用,效果类似,但抗寒性不如上述种类。 斑竹(P.bambusoids f.tanakae):秆高可达16m,径可达14cm。竹秆初为绿色,渐次出现紫褐色斑块,又称湘妃竹。各地庭园常种植,中国河南博爱有大面积经济林。 粉绿竹(P glauca),秆高可达15m,径10cm左右,幼秆均被雾状白粉,呈蓝绿色,竹稍略弯垂。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多有栽培。筠竹(P.glauca cv.Yun-zhu):幼秆无白粉,而由下至上渐次出现茶褐色斑点或斑块。中国河南洛宁、博爱及山西南部有经济栽培竹林。 毛竹(P.heterocycla):竹秆可高达18m,径15cm或更粗。竹秆直立,竹稍弯垂,叶细枝柔,如美丽的驼鸟羽毛。自然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引种栽培,该种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竹种,常形成大面积纯林,呈现“竹海”景观。宜于大型公园和名胜区营造风景林。其林内偶见少数竹秆,中下部节间短缩肿胀,竹节交错成相连斜面者,称为‘龟甲竹’或‘龙鳞竹’(P.heterocycla cv.Heterocycla)。常取植于庭园供观赏。 紫竹(P.nigra):竹秆高4~8m,直径最大可达5cm。幼秆绿色,密被细茸毛,具薄白粉,一年生后渐变为棕紫色或黑紫色而无毛。中国北京以南至长江流域以及西南各地均有栽培。其秆紫黑,叶细小,配以山石,衬以粉墙,颇具画意。沙竹(P.propinqua):竹秆高达8m,径通常不超过5cm。幼秆具白粉,节下较厚。秆劲直,叶深绿。中国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及西南地区广泛分布,河北及辽东半岛引种栽培,耐寒,适应性强。在北京园林中栽培历史长,应用普遍,冬态尤佳。 大明竹(Pleioblastus gramineus):混生型竹种,高3m左右,秆常密集成丛。每节3~5分枝,叶片狭长如禾草状,下垂。为著名庭园观赏树种。原产日本。中国东南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引种栽培较早。 女竹(P.simonii):与大明竹相似,但秆型较大,叶片亦较宽呈窄披针形。分布于中国华东地区及日本。 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竹秆高2~4m,直径5~15mm。每节有一分枝或上部2~3分枝,每小枝有5~9枚大型狭长披针形叶片。箨鞘常宿存。原产日本,中国东南部地区城市园林有栽培。 菲黄竹(Sasa auricoma):竹株矮小,混生状,新叶黄色具绿色纵条,老叶转绿。原产日本,适于做地被植物,可修剪。江浙一带园林露地栽培或盆栽。菲白竹(S.fortunei):矮小混生竹种,高常不足50cm。叶片上具宽窄不等的白色纵条纹。原产日本。中国长江流域庭园中有栽培,亦可制作盆景。华箬竹(S.sinica):竹秆高常不足1m。每节一分枝,具大型椭圆状披针形叶片。主产中国安徽黄山和浙江天目山。宜于土坡、山石旁配置,或作为地被、基础栽植。 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竹秆高约1m,直径约5mm。每节一分枝。叶片巨大,长20~40cm,宽5~8cm,产中国华东地区。本属中,尚有箬叶竹(I.longiauritus)、善变箬竹(I.varius)等,叶片较阔叶箬竹略小,栽培亦较广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