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观梅有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观梅有感 观梅有感元诗篇名。七绝。刘因作。见《静修先生文集》卷一二。刘因是元代著名诗人,生于宋元之际,先后两次被元世祖征召为官,感时伤事,思念故国,遂有《观梅有感》之作。全诗为:“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首句点明时节,战尘方落,东风劲吹,江山易主,故国沦丧。诗人处此改朝换代之际,心里自是百感交集,难以言状。次句引出北宋诗人林逋之往事。林逋隐居杭州西湖之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亦不婚娶,世称“梅妻鹤子”。睡梦中还想着号称西湖处士的林逋,其仰慕歆羡之情可想而知。最后两句暗寓随着春意渐歇,梅花亦将凋零,故国的衰亡同样无法挽回,感伤梅花是虚,思念故国是实,所以说“此心元不为梅花”。 ☚ 论诗 岳鄂王墓 ☛ 《观梅有感》《观梅有感》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①。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注释】 ①西湖处士: 北宋诗人林逋,曾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所作咏梅诗传诵于世。 【诗大意】 春天的东风吹落了战争的尘沙,梦魂里追寻着热爱梅花的林逋的踪迹。担心的是江南春色渐渐褪去,因为我并不是为了单纯来观赏梅花的俏丽。 【赏析】 刘因是宋末元初人。在这首诗里虽未明言,却传达着一种故国之思的情感。 咏梅的诗很多,多半是歌颂梅之不畏风寒的高洁,借以寄托作者傲世独立的情怀。这首诗题目是《观梅有感》,重在“感”而不在“梅”。全诗二十八字仅有一“梅”字,没有一字对梅花形色的描写和品德的赞颂,而尽在 “感” 中着眼。 诗既然写到梅花,自然要联系到初春。因之开头说“东风吹落战尘沙”。作者不用宋亡元定于一统的直接叙述,而说东风将漫天硝烟战尘吹落,战争结束了,宋灭亡了,元建立了。在这样大一统的局面下,知识分子应该是欢迎的。因为一个朝代定鼎之后,总要兴礼乐,开科举,对于士子来说是充满希望的。可是作者却羡慕起宋的林逋来,“梦想西湖处士家”。林逋终身不仕不娶,以赏梅养鹤自娱。其咏梅诗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为人传诵。作一个林逋这样的隐士就是作者的理想。他作过元朝的官,后来辞退了,再请他出山,为他拒绝。在“东风吹落战尘沙”之后,如果是开国的功臣武将如范蠡等人,知道君主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欢乐,因之功成身退,泛舟五湖,退出政治舞台,以全身保命,犹在可说。刘因是一个知识分子,照一般人来看,在“东风吹落战尘沙”后,应当是一句希望飞黄腾达的诗句,这才是自然的发展,但他却“梦想西湖处士家”,这一句在意义上不是前一句的自然发展,而是逆行急转之笔。大一统之后而羡慕林逋的隐居,这种消极的情绪传达了对政治的厌恶和对故国的眷恋。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进一步阐明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观梅不在梅,而另有所思。在这“春风吹得游人醉”的时光,冬末春初的梅花不久就会凋零,这江南一年一度的明媚春光又要匆匆离去。他是多么不愿看到江南春色渐渐褪去啊!他对江南春色的深情依恋,使人感到了作者对江南故国的怀念。 借物寄怀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此诗写“观梅”而不着重描绘梅的形象,而以“梅”为因头;写“有感”又没有借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大加发挥,而突出对江南春意减退的忧念。全篇在表达故国之思上,写得婉曲隐约,欲言又止,好像给读者留下了一枚待嚼的橄榄,让他们去慢慢地品味,使诗篇显得语意含蓄,风格沉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