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前弘期西藏佛教前弘期发展阶段。约始于公元640年,终于841年。640年,藏王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印地佛教和汉地佛教随即而入,松赞干布创建大小昭寺供奉二位公主带来的释迦佛像并派人到印度学习文字,创制藏文,翻译佛经,是为佛教在西藏(当时称吐蕃)初兴阶段;赤松德赞(742-797)亲政后,敕谕臣民信奉佛教,迎请印度高僧寂护,莲花生入藏,创建桑耶寺,并主持了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本之争”和“顿渐之争”,禁止本教和汉地佛教在吐蕃流行,是为西藏佛教建树时期;至赤祖德赞(806-841)时期,进一步确立了“七户养僧制”,并以僧人钵阐布为相,委以军政大权,以强硬措施维护僧人利益,是为西藏佛教发扬时期。841年,朗达玛灭佛,前弘期终止。前弘期佛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藏传佛教,只是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和发展,并未完成地方化或民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