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线无战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线无战事》《西线无战事》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作家雷马克(1898—1970)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岁的青年保罗·博伊默尔和他的同班同学阿尔贝特·克罗普、米勒、勒尔在校长坎托列克的军国主义煽动下报名参加了自愿兵。到了部队后,他们又同另外四个人组成了一个班,经过10个星期的训练就上了前线,在艰难残酷的战斗生活中,青年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战斗中与来自工厂农村的士兵有了接触,成了好友,知道了许多在学校里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看到,由于部队大量减员,许多老人和孩子也都被应征入伍。他们对战争产生了怀疑。战斗中,博伊默尔负了伤,痊愈后又回到前线。这时有消息说停战了。10月里,真的停火了。战报连篇累牍地报道:西线无战争。然而,就在和平即将到来的时候,七个战友中的最后一个——小说主人公博伊默尔也倒地死去。 小说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些常见的、并不惊天动地的情景的描写,和对一般士兵的“冷静的”刻画,意在告诉人们:军国主义战争是不人道的,是罪恶的,它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小说主人公的一系列经历,就是罪恶战争的见证。这部小说最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冷静地、不动情地”描写战争场景:士兵捉虱子、偷白鹅、烤小猪,军官折磨士兵,士兵怎样与军官周旋,等等。小说的语言艺术充满个性化、动作化、诗化。个性化使人物生动可信,动作化可省去许多间接描写,诗化则不但使言词富于美感,悦耳动听,而且将作者“冷静地”掩盖起来的好恶和见解暗示给读者。《西线无战事》使作者一举成名,出版18个月内就被译成25种文字,发行350多万册,不久便被美国等国搬上银幕,反响极为强烈。 《西线无战事》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反战小说,发表于1928年。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主人公保罗和他的战友,一个班共8名士兵在西线战壕里的经历。他们经受了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和折磨,先后死亡。保罗战死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前一天。这天,司令部战报报道 “西线无战事”。作者对这一代命运的结论是“他们即使逃过炮弹,也还是会被战争毁灭。”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德国作家雷马克1929年所作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小说主人公 “我” 名叫保尔 ·鲍默,在学校里被灌输了一套 “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 之类的思想,没有毕业就应征入伍上了前线。1917年初,鲍默所在的连队经过几次战斗后遭到重创,150人只剩下32人。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毫无意义,越来越不相信人们高唱的那些豪言壮语.一次休假回家,中学校长对他缺乏爱国热情感到大惑不解,父亲也不理解他为什么对战场上的事一个字也不愿意讲。1918年夏天,他所在的连队经过整编后重上前线,这时敌人的数量占了优势,德国士兵们普遍渴望停战,鲍默又有许多同伴受伤或死去,最后他的班里只剩下他一个人。1918年10月,他孤独地死在战场上,当时整个战线平静无事,司令部的报告中只有一句话: “西线无战事”。 ☚ 布登勃洛克一家 敏豪生奇游记 ☛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西线无战事》 是德国作家雷马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 ☚ 阴谋与爱情 李尔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