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方近代农业经济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方近代农业经济思想agricultural eco-nomic thought of modern western coun-tries

18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各国和美国资本主义农业经济思想和理论。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理论准备、理论概括和理论深化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形成若干各成体系的流派。
理论准备阶段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是以描述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提出若干理论命题,从属于农学体系为特征。这一阶段的农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但农学中生产技术的侧面比经济管理的侧面,受到更多的关注,农业经济学还未形成体系。这一阶段以英国众多学者为开端,到德国的泰厄为止。这和英国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较早、发展较快有关。1733年出版的塔尔(J.Tull, 1674~1740)所著《马耕农法》(The Horse-hoing Husbandry),侧重讨论植物营养理论及耕作技术。但书中强调引入机械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费用。这正是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所一贯遵循的途径。稍后由迪克森(A.Dick-son)及哈特(W.Harte)分别于1762年及1764年出版的《论农业》(A Treatis of Agriculture)及《试论农业》(Essays on Husbandy)都是在英国农业革命刚刚兴起时,讨论有关改进生产及经营中的具体问题,并强调推行轮作制。哈特的书中还引证了从罗马时期维吉尔(Virgir)以来20多种农书,结合实验观察,说明种植牧草减少休闲的利益。1775年出版了以提出级差地租理论著称的安德森(J. Anderson, 1739~1808)的《试论农业及农事》(Essay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一书。书中除记述了圈地(enclosure)的具体方法外,还从耕地分散、规模不当、资本欠缺、地权不稳等方面论述了阻碍农业进步的社会经济原因。在1755年还出版了肯特(N.Kent)的《企业地主须知》(Hints to Gentleman of Landed Pro-perty),内容侧重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经营方针及方法,强调栽种牧草及饲料作物对四圃轮栽制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1776年霍姆(H.Home)发表了《企业者的农业》(The Gentleman Farmer)一书。书中对英国各地推行的新轮栽方式加以评述,并从企业经营的观点讨论了农场经营规模及地租问题。霍姆的著作已暗示农学研究重点行将转入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阶段影响最大的扬(A.Young, 1741~1820)不仅是个多产的作者,而且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农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思说他“虽是一个肤浅的思想家,但不失为一个精确的观察家”,他的许多著作中关于农业经济的有《农民书简》(The Farmer Letter to the People of Eng-land, 1767)、《农村经济》(Rural Economy, 1770)、《农历》(Farmer's Calendar, 1771)及几部游记。扬在农业经济理论发展上的主要贡献是:❶论证了大生产的优越性;
❷提出了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投入与收益关系问题,说明经营面积的扩大应与集约化并行;
❸明确经营的目标是增多利润,把利润与地租加以区别,强调土地关系应当近代化。在研究方法上,扬是通过农业调查(Agricultural Survey) 来掌握农村变革的实况和趋势,探索农业发展的历程及方向。和扬同时的还有马歇尔(W. Marshall)及辛克莱(J. Sinclair)等人。他们和扬一道参加了由农业改良会(Board ofAgriculture)组织的英格兰、苏格兰等地的农业调查,并在1793~1814年先后出版了一系列的《各州农业调查报告》(Country Reports )。可见,作为英国农村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这批学者,都细心观察并参加了当时的农业变革实践,并精确地记录了变革的实况及进程。尽管他们还没有创立比较系统的农业经济理论,但是作为先驱者的业绩应予肯定。后来,英国在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增加农产品进口,缩小本国的谷物种植面积,变耕地为牧场,有关农业经济的研究也随之衰落下去。
英国的农业革命对欧洲大陆上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被誉为近代农学创始者的德国泰厄(A. D. von Thear, 1752~1828),在他1798~1804年分3卷出版的《英国农业论》及1809~1812年分4卷出版的《合理农业原理》(Grundstaz der RationellenLandwirtsc Haft)都是以英国当时推行的轮栽式农业为模式,来探索德国农业发展方向的。泰厄认为合理的农业就是英国盛行的轮栽式农业,因为它不仅建筑在科学原理上,也是收益长久的农业。他认为农业经营的最高目的是取得最大利润。强调要教育农民,推行轮栽式农业,以代替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三圃式农业。泰厄的成就和影响远不止此,他还在《合理农业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农学的体系及经营类型等有关学科建设的根本问题。他正确地论述了农学应由经济经营和生产技术两个侧面构成,但却认为经营应从属于技术。他把农业经营分成机械的、技巧的和科学的三个类型。强调只有科学才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农业应当是“一个营利性的活动,通过植物性和动物性物质生产(通常还包括加工)来创造利润或取得货币。所谓完全的农业,就是尽可能持续保持高额利润, 并能适应外界情况, 灵活处理问题的农业经营。”泰厄就这样为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做了概括的说明, 简洁地道出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的本质。但是, 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合理性(高产、稳产与对地力培育相结合)和经济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的最大利益性)之间的关系, 可以协调而且并行不悖的观念是违反现实生活的。他把轮栽式农业看成是唯一的合理农业, 在实践上忽视了德国经济落后的实际, 在理论上背离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客观法则。
理论概括阶段 大体上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农业在西欧及美国得到较快发展的阶段。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是以德国的经营学派为主导,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美国管理学派则后来居上。德国的经营学派又有分别强调抽象演绎法和历史描述法的两个流派。美国的管理学派开始也有侧重制度、核算及调查的三个分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和成就是农业经济学不仅成为独立的学科, 而且这一学科中还出现观点、方法互异的若干学派, 每个学派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完整体系。
1863年在德国罗斯托克出版的3卷4章的 《孤立国》 (Der Isolierte Staat) 的完整本, 是屠能 (J.H.von Thune, 1783~1850)的遗稿,由他友人舒马赫(Z. H. Schumacher)汇编的。从1826年出版第1卷到把遗稿做为第2卷第2章及第3卷合刊, 共经历了37年的时间。屠能用排除次要因素以突出事物本质的抽象方法来构思,提出屠能圈这一模式,再用演绎法推导出普遍适用的若干法则。他假定有一个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孤立国家, 全国土地都是肥沃的地力均匀的平原, 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就是全国农民出售农产品和购买工业品的唯一市场。运输条件只限于陆路, 运输工具一律采用马车。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下, 屠能进一步研究距离市场远近的不同对农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和农业经营可能的分化。在上述假定基础上,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即城市谷物价格如为全国标准, 则乡间价格必低于城市。因有运费之差在内, 距离城市愈近, 运费愈少, 价格愈贵, 愈需从事集约经营。结果以城市为中心由近及远, 形成层层相接, 界限分明的农业圈境。即从邻近中心城市处起往外依次为: ❶自由式农业,
❷林业,
❸轮栽式农业,
❹谷草式农业,
❺三圃式农业,
❻畜业。再往外就是森林荒漠。第一圈的自由式农业是废除休闲而又摆脱轮作体系的农业。它适于生产不耐远途贩运的园艺作物,并饲养保证供应鲜奶的舍饲牛群。由于收益多、地租高, 土地不宜闲置。而距城很近, 肥源易得, 又可保证地力不衰, 使连作成为可能。据此, 屠能及后来研究者从中推导出: ❶农业经营的相对利益法则。由于空间距离差异和经营条件的不同, 没有绝对合理、绝对优良的经营方式。
❷农业区位理论。在特定的交通位置下, 会形成特定的经营方式。
❸集约度理论。各圈境集约程度的高低,与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成反比。罗歇(W. G. F. Roscker, 1817~1894) 进而引伸出“从空间上看到的屠能设想的各个土地耕作地带,如从时间上看也就是各国的不同发展阶段”。阿瑞保 (F.Aereboe, 1865~1942)又分别概括称之为地理上集约度圈和历史上的集约度阶段。
❹级差地租理论。根据城乡运费之差, 能够说明地租来自农产品价格超过生产价格余额的道理。
❺边际分析方法。屠能的杰出成就, 理应随即产生巨大影响, 但在19世纪却未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孤立国》受冷遇的原因有多方面: ❶经济的高速发展掩盖了经营中的问题。19世纪30年代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出现工资下降, 农产品上涨, 从而使农业上的纯收益, 即使经营者没有付出努力的情况下也能增大, 人们对农业经营的关心也就自然地淡漠起来。
❷技术革新的初创效益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农业化学的创始人李比希 (J. F.von Liebig, 1803~1873)于1840年出版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Chemie in Ihrer Anwendung auf Agrikultur)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地力补偿说。他反对对农地的掠夺,提倡增施矿质肥料以增进地力,提高产量。在李比希的倡导及农业耕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单产提高, 休耕减少。在有利价格及交通改进的条件下, 纯收益显著增加, 从而使技术进步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而农业经营就很少有人去问津。
❸《孤立国》的依附性引起误解。泰厄时期农业经济学依附于自然科学, 屠能极力把它从自然科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但却使其内容在形式上依附于国民经济学, 从而使人们由于形式而对内容误解。屠能也被当做国民经济学者, 而他在农业经济方面的重要贡献竟未被充分认识。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世界农业危机, 才重新唤起人们对农业经营问题的注意。但受流行观念的影响及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制约, 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是用描述的方法来探讨有关经营中的组织问题, 重心也没能完全从自然科学转到经济学方面来。在这一主导思想指引下, 当时德国出现了一批有关农业经济学方面的专著, 值得提出的有:费林(J. Fuhling, 1823~1884)的《农业经济学》(Die Okonomik der Landw Irtschaft, 1876),克雷默尔(A. Kramer, 1832~1895)的《农业企业的基础及组织》(Die Grundlagen und Einrichtung desLandw Betriebes, 1890),葛尔茨 (T. F. von derGoltz, 1832~1905)的《农业全书》(Handbuch derLandw, Betriebslert, 1886)及波尔(J. Pohl, 1842~1908)的《农业经营学》(Landw Betriebslehrt, 1885)等。费林和克雷默尔的著作曾联系到屠能,但他们和葛尔茨一样也还没能全面地理解屠能。被公认为19世纪后半叶德国农业经济学代表的葛尔茨晚年,还以德国没有像《孤立国》设想那样的平原,对屠能的方法和结论仍有所保留。可是在这之前马克思就已看出屠能有关《孤立国》的构思,是根据梅克伦堡(Mecklenbarg)时期的实际生活体验,“把他的特洛(Tellow)庄园看作农村、把梅克伦堡的施韦林(Schwerin)看作城市”才预想出来的。
20世纪初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发生新的转机,摆脱了虽然能够提供丰富的实际知识,但仅限于对既成事实的叙述,转而探索农业生产及经营上的有关原理及法则。在这转变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阿瑞保和布林克曼(T.Brinkmann,1877~1951)。阿瑞保在《农业经营学的基础理论》(Beitrage Zur Wirlschaftslehre desLandbaues, 1905)和《农业经营学概论》(AllgemeineLandw Betriebslehre, 1917)中,提出要把农业生产中多数部门联合为一个经营体的“有机体理论”(dieor-ganis mustheovie),强调合理有效的经营应是全部技术措施都能彼此相互作用的最有效比例来安排,为此要:❶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具体需求来考察利用土壤;
❷根据家畜对饲料的不同需求来分别供应饲料;
❸根据对劳动力均衡供求关系(季节、部门、类别)来分配调剂劳动力。布林克曼在1912年发表了《农业经营经济学》(Die Oekonomik des Landwirts ChaftlichenBetriebes)一书,根据屠能的分析方法,围绕着农业集约性(intensitat)和农业制度(betriebs system)这两大命题,使农业经营经济学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不仅从微观经济短期分析上,说明了集约度和农业制度的理论和方法,还从宏观经济和历史进程中,论证了集约化、农业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发展规律。布林克曼认为集约与合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取得最佳的效益要确定最适集约度。集约程度的高低要受集约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有四个,即:❶农业企业的交通位置:
❷农场的自然状况:
❸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❹企业家个人的情况。布林克曼所说的农业制度实际上指的是企业内部的部门结构,它受结合和分化两种对立力量的支配。合力(diekr aftderintegrierung)有使各部门联合起来,形成复合经营的趋势 而分力(diekraft der differenzierung)是使各部门分离开来,演化为单一经营的动力。只有当这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均衡时,才能取得理想的经营效果。就研究的方法论来看,阿瑞保和布林克曼不仅恢复了屠能的动态考察法(die dlynamische betrachtungsweise),还进一步发展成系统考察法(die systema-tische betrachtung sweise)。
美国是在19世纪末出现农产品过剩问题以后,才加快了农业经济学的发展。最初虽有像亨利·乔治(H.Gerge, 1839~1897)在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Progress and Poverty)那样的专著,偏重于土地问题的讨论,抨击了土地的私有制,并涉及到地租、地税等问题。但在地多人少的美国,反映却不如欧洲强烈。而农场管理及市场价格、运输等问题则成为美国农业经济研究的重心。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仍然较多的局限于实际问题,很少留意理论上的概括,尚未建立一套理论体系,就不免带上前阶段的特征。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前的美国农业经济学界,除了在美国农业部工作多年的斯皮门(W. J. Spillman,1863~1931)曾从事生产函数的研究,并组织开展调查活动外,大体是由集中在威斯康星、康奈尔及明尼苏达三所大学的教授,分别侧重于土地制度及土地资源、农地及农家收入调查和生产成本核算等三个方面,来开展农业经济研究工作的。
20世纪初, 美国土地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的伊利(R. T. Ely, 1854~1943)在威斯康星大学执教时曾同莫尔豪斯(E. W. Morehouse)合写了《土地经济学》(Elements of Land Economics, 1924)一书。作者认为土地经济学是研究“由于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全书侧重讨论土地利用及其政策,强调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认为个人为了谋求最大纯收益而利用土地,并不总和社会利益一致,因此要运用行政立法、经济杠杆等手段来干预,以期达到土地分配均衡、有利土地等自然资源保护的社会目标。从1903年起泰勒(H. C. Taylor, 1873~?)在威斯康星大学讲授农业经济学,1905年发表《农业经济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AgriculturalEconomics),结合美国实际对有关土地制度的租佃关系及土地转让等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这是在美国把农业经济学做为独立的课程,首次用农业经济学命名的著作。
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1865年成立农学院。20世纪初在这里执教的亨特(T. F. Hunt, 1862~1927)及沃伦(G. F. Warren, 1874~1938)分别提出采用个案分析和调查法(surrey method)。前者是以个别农场做研究对象,后者是对特定地区选出的若干典型农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组织与管理所用的原则与方法,计算其盈利的多少,再分析其成败原因,数据力求精确,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若干原则,形成直接比较法(method of direct comparison)。1914年沃伦发表的《农业调查法》(Agricultural Surrey)进一步做了解释和说明。后来,刘易斯(A. B. Lewis)和伯格(S.O.Berg)开展了经济的土地分级(economic landclassification)研究,明确提出了农场收益与土地利用集约度有关。而决定集约度的则是农场规模、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壤条件等。以此为指标可把土地分成六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拉斯(C. V. Plath)和康克林(H. C. Conklin)又做了必要的修正与补充。由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卜凯(J. L. Buck)发起组织的有关中国农家经济及土地利用的调查,也是沿用这套方法。调查成果经整理后, 分别于1930年、1937年以《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为名出版。
在美国, 有组织的开展农产品费用调查(farmcost accunting study)是从1894年鲁宾逊 (H. A.Robinson)对小麦、玉米栽培费用进行分析开始的。20世纪初, 明尼苏达大学的海斯(W. M. Hays)及帕克(E. C. Parker)进一步归纳总结使之体系化, 于1906年出版了他们合著的《农产物生产费论》(The Cost ofProducing Farm Products)一书, 提出调查核算的对象不应限于单个作物或部门, 强调经营的成果在于提高整个农场的收益,因而要以价值的主要指数(themain index of value)为指标,而不是以单纯的利润做指标。在这一基础上,后来发展为整体试算法(com-plete farm adjusting method), 提出要根据生产费用的测算确定经营计划, 从而推动了农场经营合理化的进程。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农业始终处在慢性危机之中,农场经营更加困难。1926年哈佛大学教授布莱克(J.D. Black, 1883~1960)出版了《生产经济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roduction Economics)一书,这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有关生产理论的早期代表作。书中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做了探讨;对报酬递减规律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证 同时, 根据降低生产成本可增加企业利润,还分析了生产要素组合问题。布莱克的理论体系是属于马歇尔(A. Marshall,1842~1924)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1952年他又出版了《农业生产经济学》(Farm Production Economics),把农业生产经济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出现了更大的震荡,曾在1928年出版过《农场组织与管理经济学》(Economicsof Far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一书的霍姆斯(C. L. Holmes),又于1932年发表了《农业发展与生产组织再调整》(Readjustment in Organizationfor Production in View of the Out Look of Ag-riculture)一文,强调要改变过去只侧重个别组织与经营而忽略外部关系的状况,主张通过调整农业内部、农场之间及地区之间的组织关系,来摆脱农业的困境。美国政府对这一主张很重视,在1933年公布了“农业调整法案”(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理论深化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农业经济思想的发展进入理论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❶较系统地运用一般经济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农业中的经济问题, 并把农业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背景中去进行考察;
❷强化了定量分析, 更多地应用了数学概念及方法;
❸拓宽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出现了更多的分支学科。
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T.W.Schultz, 1902~ ),使农业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以农业经济问题为基础提出了教育经济和发展经济中的一些重大理论观点。他的代表著作有:《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Agriculture in on Unstable Economy,1945)、《农业的经济组织》(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Agriculture, 1953)、《经济成长的农业》 (EconomicGrowth and Agriculture, 1968)、《改造传统农业》(Transforming Traditinal Agriculture,1964) 和《人力资本投资》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1971)。舒尔茨的经济思想中, 最著名的观点有:❶农民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传统农业中的农民, 根据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对于可用资源已经做了最优的分配,对于有利的经济刺激也会做出积极的及时的反应。
❷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 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为提高人的质量就必须进行投资, 对学校教育、在职训练、卫生保健及人口流动方面所投的资本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加大,就会加快经济的发展进程。
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均衡, 因而人类必须拥有处理不均衡的能力。在不断调整生产过程引进新技术的同时, 也必须不断改变生产结构, 以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为此, 须使从事经营的人接受良好的训练, 能对这种挑战及时做出反应。舒尔茨在领受诺贝尔奖金时,曾以《穷人的经济学》为题来总结自己的工作。在他看来,教育可以消除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缩小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这一理论是社会矛盾、贫富鸿沟加深的反映。而他从农业经济到教育经济乃至发展经济的研究, 主观上正是试图解决日益紧迫的贫富问题。
同整个经济学发展一样,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更多的采用了数学方法, 进而还用数学模式作为决策的依据。美国依阿华大学教授海迪 (E. O. Heady,1916~ )的《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souceUse, 1952), 以及他和詹森 (H. R. Jensen)合著的《农场管理经济学》(Farm Management Economics,1954),是这方面出版较早、影响较大的著作。除了从方法和理论上把生产函数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最适化以外,还提出了农业经营中可普遍适用的原理有:❶报酬递减规律,
❷代替原理,
❸费用原则,
❹部门结合原理。英国的厄普顿(M.Upton)和德国的温辛克(G.Wein-schenck)等,在海迪的影响下也分别做出了贡献。
目前西方农业经济学已形成许多各具独立研究对象的新分支。这些新学科开始有的侧重方法, 有的强调理论, 分别具有实证及规范的特征, 但融合渗透的趋势随即出现并日益加强。如从农业经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战后德国这一方面的动态时, 可以提出的有:❶安德烈(B. Andreae)有关农业经营形态论(be-riebsty penlethre)的研究。安德烈曾任西柏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农耕经营学》(Wirtschaftglehredes Ackerbaues,1959)、《农业经营形态论》(Be-triebsfo men in der Landwirtscheft, 1964)、《农业立地展望》(Agrar Regioner Unter Standortstress,1978)。他对经营形态做出新的解释,即按集约度指数来区别主业、从业及副业,再根据这三者的组合比率来确定不同经营形态。针对工资不断上涨、机械化进展较快的现实,提出经营要遵循“组织粗放化、管理集约化”(extensiv organisieren intensiv fuhren)的指导方针。安德烈还根据种植结构、种植资源所确定的指标,参考地区统计的平均数值,来研究农业经营形态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从而沟通了农业经济学与农业地理学的关系。
❷韦尔曼(E. Woermann)的生产决策论。韦尔曼曾任格廷根大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国民经济体制变革中的农业》。他认为农业经营的组织结构是受以下三组价格关系的制约:农产品与生产手段相互间的价格关系,它能决定集约度的等级;生产手段相互间的价格关系,它能影响成本的结构;农产品相互间的价格关系,它在确定部门规模的基础上,决定生产方向。韦尔曼还认为以决策论为重点的经营经济学的中心任务是决定过程的最优化。为此,应着重研究的是各经营单位应确定什么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采用什么手段;这一手段须按什么方法来运用。
❸西多夫(W. Seedorf)的农业劳动组织论。早在二次大战前,他已把从美国引进的泰勒的劳动科学管理方法应用到农业中。战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及经营集约的强化, 由莱斯(L. W. Ries)和普雷斯丁(G.Preuschen)从理论及方法上做了进一步探索,分别撰写了《农业中的劳动》(Die Arbeit in der Landwir-tschaft, 1950)和《农业经营中的技术》(Die Technikim Landwirtschaftlichen Betrieb,1951)。他们认为劳动技术与劳动经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劳动技术是探讨以最佳成果为目标的各有关劳动的实行方法,而劳动经济是研究通过协调劳动与劳动需求来完成最高产值为目标的。后来普雷斯丁又从劳动主体、生产手段及经营等不同角度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❹普列布(H.Priebe)开展的农民的家庭经营理论研究。他批判地继承了苏联查扬诺夫(A. Tschajanov, 1888~1931)有关小农经济的理论观点,侧重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认为家庭劳动除了提供家庭生计的来源,还涉及到地区发展、社会安定、工农关系等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为此,对劳动力与经营规模的关系、经营面积的扩大、在劳动力为一定时经营方式的影响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作为研究的成果,1954年发表了《企业规模与企业形态》(Betriebsgrosse andBetriebgestaltung),1970年出版了《东方世界的农业》(Land Wirtschaft in der Welt von Morge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