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供应理论的发展
货币供应问题包括一国的货币如何供应,货币总量怎样形成,货币管理当局如何控制,即货币供应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等是货币供应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货币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得到巨大的发展。
早期的分析 货币供应理论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J·劳。他在《关于货币的考察》一书中提出的信用创造货币、货币推动经济发展的观点,以及以后H·D·麦克鲁德和A·韩的信用创造学说为货币供应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1810~1840年英国著名的“金块论争”与“通货论争”中,许多经济学家所发表的有关货币供应方面的见解,是货币供应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先河。但是比较完整的货币供应理论体系则形成于本世纪。1921年C·A·菲利普斯《银行信用》一书的问世,意味着近代货币供应理论雏形的出现。菲利普斯在书中最先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并注意了二者的区别,说明他已经把握了货币供应理论的核心所在。不过他本人对此并未进行过多的研究,很多问题尚未作出进一步的深化,并且在当时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因而,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在货币经济理论研究中几乎仍是货币需求理论一枝独秀,货币供应理论则相对显得暗淡无光。
现代货币供应理论的形成 只是到1952年J·E·米德发表《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首次采用货币供应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作出系统性的研究,才标志着完整的现代货币供应理论的形成,从而使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研究呈现出货币供需两侧并重的局面。
50年代以前,大多数经济学家接受狭义货币之说。他们认为,货币的主要作用在于增进经济中的交易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充当交易的媒介或支付的工具乃是货币行使的基本功能。并由此推断,货币的内涵,指的是那些广泛用于交易媒介的工具及清偿债务的资产,在数量上则限于流通中的通货和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两项,即M1=C+D。
50年代以后,传统的M1定义遭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攻击,乃至出现了各种广义的货币定义。如弗里德曼所倡导,施瓦茨和梅什曼等人也有同样见解的较广义的货币定义:M2=M1+T(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格利和肖主张的更广义的货币定义;M3=M2+Dn(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项负债);雷德克利夫委员会提出的最广义的货币定义:M4=M3+L(金融机构以外的短期性流动资产)等等。这些持各种广义货币定义的学者们,一般不抹煞货币的交易和交付的功能,但他们更为强调货币的其他一些功能。如货币能储藏价值或取得利息的“资产功能”,货币能和其他资产替代换位的“流动性功能”;货币能反映和影响总体经济变化的“经济功能”;货币能为政府调节活动服务的“政策功能”等等。他们的研究方法已开始偏离传统理论方法的轨道,不重视货币特性的纯理论分析,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考察货币同其他资产、同总体经济及同货币政策等函数关系上,并且往往寻求实证上的证据,以期提出最适当的货币定义。
随着货币定义讨论的深入,货币供应理论转入了以货币供应方程式为理论模型的研究。许多经济学家借助于数理方法以演绎和验证货币供应函数,由此对决定货币供应量的诸多行为变数及货币政策效果作系统性的分析,以阐明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机制。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尤有成就。如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提出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卡甘提出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及布鲁纳和梅尔泽提出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等。这些理论模型只有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差别,而没有实质性的分歧。他们都强调中央银行操纵基础货币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具有支配性的影响。他们皆认为货币乘数中的各行为变数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其变化情况也可准确测度,甚至可视作常数来处理,并且由此断定货币乘数关系明确,性质稳定。由于他们认为基础货币的变动到M的变动之间有一种稳定可测的关系存在(货币乘数),从而也就坚信中央银行完全有可能预料货币供应规模的变化,并且有可能采取有效手段决定M的变动。即货币供应量是一可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只要中央银行适当地控制基础货币的规模和以各种政策手段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加以控制,就能为货币供应决定机制的运转提供一个与中央银行的预期目标相一致的货币存量规模。而货币存量的变动所产生的货币冲力,则能透过货币需求调整机制的传送,促使宏观经济发生预期的变动。这样,货币供应量就不失为最佳的政策标的。
关于货币供应的新理论 与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货币供应理论不同,本世纪50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西方货币供应研究中出现了一股新的思潮,经济学家们称其为货币供应新理论。这种理论观点,最初散见于雷德克利夫委员会的报告,其后由格利和肖于《货币金融理论》一书中正式倡导,最后经托宾等人的发展完善而成为一种系统的货币供应理论。
该理论一反过去货币供应研究中的传统观点和传统方法,主张以更广义的货币定义(M3或M4)作为理解货币与总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基础,并以此来阐述复杂的货币供应决定机制。持有货币供应新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大多采用一般均衡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货币供应量决定与利率等经济变数之间的复杂关系、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由此阐述他们的货币供应主张。货币供应新论的理论模式,可简单表达为:
M=〔B.rf(i),kf(y,i,o)〕
模式说明,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大众的行为共同决定。其中模式中的行为变数均是由复杂的经济生活所决定的。银行对准备金的需求行为函数(rf)由利率的状况决定,公众的货币需求行为函数(kf)受收入、利率及其它因素(o)的支配,而利率、收入、货币需求、货币供应等则是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所以行为变数的推定值来自于整体经济的一般均衡解,而货币供应量的决定过程也是取决于不同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受制于各种经济变数的一般均衡的动态过程。又因为,各行为函数是由多变的经济状况和经济过程所内生决定的,利率、货币需求等因素的频繁变化迫使经济主体不断地改变其贷款规模和通货的持有量。所以,由行为变数的复杂情况所决定的货币乘数颇不稳定,由此说明货币供应函数的性质很不稳定,货币供应量变动过程中各环节的关系无稳定的规则可循,中央银行也难以推测或有效克服多变的经济过程对货币供应决定机制的频繁而又复杂的影响。据此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只有根据经济生活动荡不定的特点,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才能及时抵消经济的波动对信用状况的不利影响。同时,为加强货币政策保证经济圆滑运行的效果,中央银行的操作应集中在影响利率别的各种措施上;要使中央银行控制信用因素的措施产生效果,除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合理的限制或管理外,还须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全面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