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
近代西方医学之传入中国,自十六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开始,十九世纪以后西方实验科学的医学突飞猛进,新的科学思潮与方法逐渐渗透到中国来。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对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教会在我国各地陆续办起医院,并进一步招收学徒,吸收留学生和创办医学校。
在十九世纪末之前,全国的西医教育以教会医院兼收学徒为主要方式,其目的不过是训练敷裹的护理人员或传教师,教以浅近的医学知识。1835年美国传教士医生派克(Dr·Peter Parker)在广州开设博济医院,开始训练学徒。据尼尔(J·B·Neal)1897年调查在华教会医院60所,其中39所兼教学徒。有鉴于西方近代医学的进展和传播情况,清政府1865年聘请杜琼(Dudgeon)为教授,在北京同文馆特设的科学系中讲授医学,这是我国新医学教育的开始。1866年美国医药传道会在广州博医局内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北洋施医局基础上开设医学馆,招收学生。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馆,这是我国最早的西医院校。
辛丑和约(1901)后英美列强迅速在教会医院基础上兴办医学教育,到1920年各地先后成立的教会医学校有二十余所,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纷起效仿,1908年德国人在上海设立同济医学堂,1911年日本人在沈阳设立南满医学堂投以巨资装备邀聘师资,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医药部接管并扩充北京协和医学院,成为最大的教会医学院。在中国新兴的西医中形成了德日与英美两大派系。清末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医又为临诊必需,于是成立了许多女医学校,1920年以后男女同校风气大开,各校开始招收女生,女校相继合并或停办。
辛亥革命(1911)以后,各省陆续建立了国立、省立和私立的医学院校。逐步培养起我国早期的西医力量,推行西医诊疗工作,开始了西医教育与科学研究,为开展我国现代医学与卫生事业作了早期的准备。1929年成立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医学校管理办法。1935年公布(大学医学院及医科暂行课目表),大学医学院为六年制,开设37门课程及3门选修课。除第六学年为实习外,五年授课总计5682学时,讲课与实习为2:1,每学期18周,周学时数31~36学时。规定开设下列课目: 党义(36),国文(108),第一、二外国语(270),数学(72),生物学(276),普通化学(204),分析化学(136),有机化学(136),物理学(300),胚胎学(64),解剖学(324),组织学(120),神经系解剖学(64),生理学(240),生物化学(240),药理学(192),细菌学(200),病理学(300),寄生虫学(96),物理诊断学(96),实验诊断学(96),内科学(460),热带病学(60),小儿科学(152),精神病及神经病学(108),皮肤花柳科学(120),外科学(416),泌尿科学(40),矫形外科学(38),眼科学(96),耳鼻喉科学(74),公共卫生学(208),妇产科学(180),放射学(32),法医学(32),战时救护训练(96),体育(各校自行酌定)。选修课为:医学史,医师伦理社会学及医院管理法等。(括弧内系学时数)
解放前全国医学院校的分布极不均衡,半数以上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约有五分之一由外国人掌握,各校学制4~8年不等,专业及课程设置混乱,大部分院校使用外文作教学用语,所用教材也是译本。除少数教会或外资经营的院校外,大部分设备简陋,经费支绌。根据1934年26所医学院的调查材料,平均每校专任教师有16名,兼任教师有9名,平均每校在校生为128名,实习床位平均每校只有176张。经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一些院校先后迁徙、合并、改组或停办,到1949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医药院校56所,在校学生14000名,历年毕业生总计约有16000名。
最早的医科留学生是广东香山人黄宽,1848年考取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56年回国。金韵梅于1881年到美国纽约妇女学院学习,188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清政府和日本千叶医专订立接受中国留学生办法,以后逐步扩大范围向日、美、英、法、德等国派出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大部分成为医学校的教学骨干。在1920~1946年间派出的医科留学生共计884名(见附录四: “我国西医高等院校设校年表”)。建国后,我国在依靠自己国家的教学骨干为主的条件下,创办或在原有院校基础上发展建设了一大批西医院校,培养了大批医药人材(参见附录五:“我国西医药院校基本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