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捻语隐语行话研究论文,陈振寰、刘村汉撰,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文章指出: 湖北襄阳有一种增音换位反语,叫“捻语”,系传说曾是清末捻军使用过的秘密语,故称。但其起源应在元代以前,抗日战争及“文革”时期都曾广泛流传于湖北的襄阳、郧阳地区和河南的南阳地区。其构成原则是,先在本音后面增加一个音节,然后交换韵母,形成两个新的音节,用来代替本音。在运用反语进行交际时,直接用本音的声母与加音的韵母组成第一个音节 (相当于反切上字),用加音的声母与本音的韵母组成第二个音节 (相当于反切下字),翻成的反语以词句形式随口而出,听者把加音的声母、韵母筛掉,还原为本音即可理解其意,与依据反切上下字确定字音的道理相同。当地又称捻语为“三翻语”,其实并不确切,三翻语是另外 一种较有特色的反语,它将一个本音翻成三个音节,前后两个音节跟捻语的翻法一样,主要是在中间插进一个[·tsl]音而并不介入音变过程,从而使结构更加复加增加保密性。是篇系统阐述了新派与老派捻语的语音构成情况和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