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裕固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裕固族传统伦理思想裕固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裕固族,自称“尧呼尔”、 “西拉固尔”,旧称“撒里畏兀”、“撒里畏兀儿”、“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撒里维吾尔”等。由古代丁零、铁勒、袁纥等族融合发展而成。现有12 297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中90%聚居在肃南县。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牧主经济发展阶段,但社会制度中尚留有古老的部落组织遗迹。裕固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裕固族伦理思想早在该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就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中也有多方面的反映。裕固族有一个大头目管辖各部落。大头目的权力及管辖范围,自明、清以来皆由朝廷封授,被称为“七族黄番总管”。大头目世袭,有权裁决各部落的大小事务。下设正头目、副头目、总圈头(或辅帮)和小圈头,另有地方老者和户族老者。各部落的正头目也世袭,故有“天下头目都姓安”的说法。副头目有的世袭,也有选举产生的。正、副头目和总圈头皆有权处理部落内部的偷盗、打架、草场纠纷或家庭不和等问题。他们直接承担着协调并处理本部落内部各种人伦关系的责任。地方老者只管理本地区的若干个户族,有调解纠纷和催交本片户族的“茶马”(向上级交纳马匹等税收)等权利,任期为一年。户族老者即户族长,每一户族选出一人,多由德重望高、办事正直、公道的老人提任,任限也是一年,但可连选连任或随时撤换。在家庭生活中,过去裕固族人除少数有几世同堂者外,多是由4至5人组成的小家庭,共居于一顶帐篷内。父母掌管家庭中大小事宜,待年老体弱时,则交由幼子管家。传统道德要求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尊敬和赡养老人,抚育和爱护子女。儿子长大成婚后,也可另立帐篷分居。分家后,父母与幼子一起生活。裕固族人素有热情好客的礼俗传统。只要家里来人,尤其是对远方来的人都要盛情款待:先献茶,后敬酒,而后是抓肉。敬酒须敬双杯,并由全家人轮流敬。裕固人忠厚老实,要求客人也须以诚相待。平时,裕固人若遇到较大的喜庆之事,皆要互相祝贺。并须带上洁白的哈达。最隆重的礼节是给客人抬“羊背子”。主人将羊背子当作礼物送给客人,但客人当场不能吃,只能临走时带走。在婚恋道德上,裕固人过去有实行“戴头婚”的习俗及其相应的道德观念。女孩15或17岁时,父母即为其举行戴头仪式:由喇嘛挑选两位属相适宜的妇女在大帐房客人面前给姑娘戴上头面;姑娘给每位客人倒奶茶,而后用头面遮住脸,由二位妇女接回到小帐房。经此仪式后,女孩即分居于小帐房内,从此也有了社交自由。若能找到满意的情人即可同居。同居期间所生子女不受非议,若感情破裂而断交也不受舆论谴责。同居的男子须承担帮助女家劳动的义务,否则将不会受到女方父母的欢迎,也会受到女方本人的冷落,甚至绝交。同居中女子不受男子约束,在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利。断交时男子不能带走任何东西,孩子随母亲。维持此种同居关系的基本条件是取决于双方的感情程度和彼此帮助的需要,双方均无占有的权利,也无供养的义务。故这种婚姻关系极不稳定。裕固人多为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但也存在男子娶妻建立的父系家庭和女儿不嫁相传的母系家庭。崇尚男女平等,认为生儿生女都是家中的喜事,均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规定儿子、女儿、养子及入赘女婿等皆享有财产继承权。但婚姻多为包办买卖型。尤其讲究彩礼。若无钱娶妻者,则多实行“交换婚”或“戴头婚”。也有的富裕人家实行“无儿娶媳”,即虽自己无子,却用钱买来穷人家姑娘作“儿媳”,借她招来男子,供其役使。此外,裕固人还有特别崇敬舅舅和舅母的道德传统。习俗规定:甥家凡遇婚丧大事,舅舅皆须至甥家主持;姑娘“戴头”出嫁,舅舅须唱“戴头歌”并随送亲队伍前往;生第一个外甥,舅母一定要送礼;外甥三岁举行剃头礼时,舅舅须为其剪第一剪头发;凡遇分家、财产继承等大事情,皆须同舅舅商量,舅舅有权予以裁决。故民谚中有“帽无缨子不好看,衣无领子不能穿,人无舅舅就无根源”的说法。表明舅舅、舅母在社会生活习俗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利,这当是裕固族人母权制观念的遗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