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裕固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裕固族Yugu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23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甘肃省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酒泉县的黄泥堡等地区。裕固族使用2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曾使用过的回纥文已失传,后通用汉文。裕固族传统体育活动有裕固族赛马、裕固族摔跤、裕固族射箭、赛骆驼、打蚂蚱、拉棍、拉爬牛、顶牛、划拳、浩尔畏等。
❶赛骆驼。主要有赛走驼和跑驼。走驼以走步稳为上,骑驼者手持盛满水的碗,看能否溢出; 跑驼则以首先到达既定目的地的骆驼为胜。
❷浩尔畏。又称“打撂抛”。以牛毛或皮条编成撂抛绳,长的近2米,短的仅50厘米左右,中端有一块皮子用以置石子,绳的一端有指环固定在手指上。抛击时将绳双叠放上石子,对准目标甩数下后,将一端松开,石子飞出击中目标。

裕固族yùɡù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
★宽裕 优裕

裕固族yùgù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甘肃。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12297人。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甘肃省酒泉和青海省的祁连县。裕固族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主要有: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平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思格尔语和汉语三种,没有文字,通用汉文。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祖先是唐代游牧于鄂尔诨河流域的回鹘。公元11世纪中叶至16世纪,生活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河西回鹘,吸收了邻近民族的成份,逐渐形成了裕固族。以畜牧业为生,辅以狩猎、农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手工造型艺术。1954年,成立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现有人口1.2万多人。其祖先可追溯到古代的回纥(详见该条),公元4世纪末见于史书。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在天灾和外敌的夹击下崩溃,部众分几支向西、向南迁徙,到达河西走廊甘州的一支被称为“甘州回纥”。他们是裕固族的直系祖先。至895年占领甘州城,建立独立的政权,控制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维持政权100多年。1028年,甘州回纥政权在西夏的进攻下崩溃,其中一支退至敦煌以南,柴达木盆地以北,西到罗布泊、若羌一带,自称“撒里畏兀尔”。在元代被列为色目人之一种,与蒙古人接触很多,并接受藏传佛教。至明代东迁到河西走廊,逐渐形成单一民族。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黄泥堡的以农耕为主。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喇嘛教黄教。

裕固族

自称“尧呼尔”、“西拉固尔”,旧称“撒里维吾尔”、“维吾子”等。1953年经协商取与“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为统一族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西部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县黄泥堡。10,569人(1982年)。唐称“河西回鹘”, 宋称“黄头回纥”, 元明称“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 清称“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尔黄番”。十世纪以甘州(今张掖)为中心曾建地方政权, 北宋(十一世纪)初被西夏攻灭,迁嘉峪关外今甘、青、新交界地区,明在其地设安定、阿端二卫节辖。十五世纪以后陆续东迁定居。清康熙时划为“七族”,分封部落头人统辖。国民党统治时期受军阀马步芳统治。历史上受多重压迫,曾多次进行斗争。解放前处于封建制发展阶段, 留有原始部落组织的痕迹。分别操裕固语中的“尧呼尔语”、“恩格尔语”, 前者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后者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文。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事狩猎。黄泥堡地区从事农业。信喇嘛教,属格鲁派, 但仍保留原始崇拜残余和祭祖习俗。有丰富的民间文学, 民歌独具一格,曲调优美。妇女擅长编织和刺绣。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天葬和土葬三种形式。解放后,实行了社会改革,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 建立了一个自治县。通过推广定居放牧, 发展了以牧业为主的多种经济, 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裕固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裕固族乡。人口为13719人(2000),其中男6935人,女6784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人,大学本科142人,大学专科496人,中专725人,高中897人,初中3339人,小学4973人,扫盲班365人,未上过学1518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590人,采掘业10人,制造业14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人,建筑业10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3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7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2人,金融、保险业2人,房地产业2人,社会服务业9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7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7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4人,专业技术人员53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4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3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590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0人。裕固族按分布地区分别使用西部裕固语、东部裕固语和汉语等3种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农业。家庭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女子到结婚年龄,把头发辫成许多小辫,然后结成3条大辫。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人死后有火葬、土葬、天葬3种丧葬形式。

裕固族

裕固族

裕固族人口约为1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现使用3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还有一种是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都用汉字。裕固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裕固族源于中国古代的回鹘和蒙古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过去是一个游牧民族,在祁连山的高原草场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住所,生活十分艰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没有固定的民族称谓,直到1953年成立自治县时,才取富裕巩固之意,定名为裕固族。几十年来裕固族人获得了新生,他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道路的愿望逐步地得到了实现。自治县县城所在地在群山之中,称为红湾寺。过去那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喇嘛寺庙和几间土房,现在早已大变样,成了一座粗具规模的小城镇了。几条宽阔的街道路,两旁是办公大楼、百货商店、影剧院和居民住宅楼。由于外来的影响太大,所以无论从服装服饰,还是从生活习惯上看,都很难找到他们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东西了。只有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他们才穿起高领长袍,腰系彩色宽带,头戴礼帽,脚踏高腰靴子,用传统的民族服饰把自己装扮起来。
裕固族人现在都已定居,但是在放牧季节,还是要带上帐篷,赶着牛羊,在祁连山中游牧。祁连山中的景色非常美。山不是那么的陡峭,起伏的大山坡全被丰美的绿草覆盖着,绿油油一片,好似一片大海,颠簸奔跑的汽车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小船。天热的时候山坡上的草场不放牧牛羊,要把草留到冬天时让牛羊吃。夏天,裕固族牧民把牛羊赶到山顶。随着夏天过去,秋天天气变冷,他们赶着牛羊逐渐向下移,让牛羊在更长的时间里都能吃到新鲜的草。
敬茶是裕固族人待客的一个重要的礼节,裕固族人很重视喝茶。每天他们要喝3次酥油炒面茶,茶中调入牛奶、酥油、炒面、盐等,只有晚上才吃一顿饭,而且吃得很简单,以面片、米粥、烤馍馍为主。节日时吃油炸稞子、饺子和手抓羊肉。在草原上的篝火旁抓着大块的羊肉啃起来时,人们就会体会到裕固族人热情而略带粗犷的性格和浓郁的草原风情。

☚ 东乡族   保安族 ☛
裕固族

072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2297人(1990年),多数聚居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居住在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等地。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尔”。元代称“撒里畏吾”、明代称“撤里畏兀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称“撒里维吾尔”,1953年确定以同“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 (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使用西部裕固语(尧乎尔语)、东部裕固语(恩格尔语)、汉语等三种语言。无本族文字,通用汉文。历史上,丁零、铁勒、回纥与裕固族有渊源关系,9世纪的河西回鹘以及其后的甘州回鹘、黄头回鹘、沙州回鹘都是裕固族的先民。元朝时蒙古部落与撒里畏兀儿长期交往融合,至明朝时东迁至现今分布地。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和狩猎。行一夫一妻制,同族同姓严禁通婚。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葬式。多信奉喇嘛教(格鲁派)。1954年建立了自治县和民族乡。

☚ 保安族   京族 ☛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自称“尧呼尔”。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人口10569人(1982年)。现使用尧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恩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汉语。通用汉文。源出于唐代的回鹘。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信奉喇嘛教。男子戴毡帽,穿高领左大襟长袍。束红蓝色腰带。妇女衣领、衣袖镶刺绣花边。未婚少女梳5或7条发辫,已婚妇女在胸前背后挂3条镶有银牌和彩珠的长带形“头面”。牧区以酥油、糌粑为食,农区以粮食、蔬莱为主。1945年以前,肃南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实行封建部落制度,黄泥堡地区实行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1954年设立了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生产生活、文教卫生、交通运输有较大发展,80年代80%的牧户已定居。

裕固族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人口10,569人 (1982年)。由古代河西回鹘后裔与蒙古、汉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解放前处于封建制发展阶段,留有原始部落组织的痕迹。分别操裕固语中的“尧呼尔语”、“恩格尔语”,前者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后者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文。信奉喇嘛教,属格鲁派,但仍保留原始崇拜残余和祭祖习俗。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事狩猎。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独特。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解放后,实行了社会改革,建立了1个自治县。通过推广定居放牧,发展了以牧业为主的多种经济。

☚ 普米族   缅族 ☛
裕固族

裕固族

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乡。人口12 279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译法和称谓, 宋代译作“黄头回纥”,元代译作“撒里畏吾”,明代译作“撒里畏兀儿”,清代以来又译为“撒拉玉固尔”、“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1953年,经本民族人民充分协商,根据“尧呼尔”的近音“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定名为裕固族。早在公元1世纪, 裕固族的古老先民——丁零就曾在河西走廊活动过。公元6~7世纪,裕固族的先民回纥人大批进入河西走廊,游牧于甘凉一带。到公元804年,回纥汗国崩溃,一批回纥贵族率部迁入河西走廊定居,不久便建立了甘州回纥汗国,立国100多年,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甥舅关系。到公元11世纪30年代,党项族西夏政权逐渐强大, 占领了河西走廊,甘州回纥汗国覆亡。在西夏政权的逼迫下,甘州回纥分几支迁徙, 一支越过祁连山投奔湟水流域的唃厮罗吐蕃政权,后来融于藏族之中;大部族众及贵族部落,退居沙州以南及罗布淖尔一带,史称黄头回纥;留居河西者,后融于党项和河西汉族之中。元王朝建立后,于1295年在罗布淖尔设立曲先塔林都元帅府,统辖黄头回纥。明朝初年,为了加强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甘肃嘉峪关以西设立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等八个军事性卫所。据《明史》记载,安定卫的所在地,原来称作撒里畏吾尔。元朝宗室卜烟帖木儿曾被封为宁王, 镇守此地。16世纪初, 察哈台王赛德汗由中亚返回新疆, 攻占喀什、和阗、库车和吐鲁番四城,并不断向罗布淖尔、阿尔金山一带逼进,攻击撒里畏吾尔。之后,由于各卫统治集团之间相互攻杀, 加之当时蒙古大酋亦卜拉·阿尔吐厮南下,撒里畏吾尔不能安居,便请求明朝允许, 举族同各卫官民东迁进入嘉峪关, 定居甘州、肃州南山,即今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山区和酒泉地区黄泥堡一带,划地为牧,形成了现在的裕固族。历史上裕固族信仰过萨满教。甘州回纥时代,信奉摩尼教与佛教。“黄头回纥”时代, 以信奉佛教为主。东迁嘉峪关内以后,正值藏传佛教格鲁派兴起之时, 裕固族聚居地区临近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故乡, 曾统治裕固族地区的蒙古顺义王俺答汗及其子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格鲁派, 在这种情况下裕固族开始信仰了藏传佛教。至清代,藏传佛教虽已成为裕固族的主要信仰, 但仍保留有很多原始萨满教的遗迹。如: 自然崇拜、敬奉点格尔汗(天神)、祭鄂博(祭祀天地神灵的一种仪式)以及敬火意识很突出等。自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以来,曾先后修建了景耀寺、黄番寺、康隆寺、转轮寺、长沟寺、慈云寺、明海寺、莲花寺、红湾寺等九所藏传佛教寺院。藏传佛教格鲁派严格禁止僧人娶妻。原先裕固族僧人是不能结婚的。到了清代,由于连年的战争,加之瘟疫流行,裕固族地区人口锐减,经向甘州提督申请,允许康隆寺、转轮寺的僧人娶妻生子,繁殖人口。这一制度后被裕固族地区的各寺院所接受, 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裕固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的变化之一。

☚ 甘肃省国外藏胞   七族黄番总管 ☛

裕固族

主要分布于黄河支流大通河、湟水流域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少数民族。人口1.23万人(1990年)。由于历史原因,使用三种语言:居住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亦称尧乎尔语);住在肃南自治县东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亦称恩格尔语);住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的则使用汉语。目前汉语已成为各地裕固族共同的交际工具。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尔”,其族源系唐代回鹘。曾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和佛教。明朝后期,开始信仰喇嘛教格鲁教派,即黄教,当地最大的寺院是景耀寺。忌食大雁、鱼和尖嘴圆蹄动物。最具特色的婚俗是帐房戴头婚。丧葬有火葬、土葬、天葬等。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擅长编织毛制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使其民间故事和传说丰富多彩,如“火种的故事”、“红女人”等。人人能歌善舞,民歌“摇篮曲”至今仍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实为黄河文化的珍品。

裕固族yu gu zu

Yugur nationality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尧呼尔。唐时称河西回鹘,宋称黄头回纥、元明称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等。1953年经本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与“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为族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等地。人口12297人(1990)。使用三种语言:自治县西部操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部操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用汉语、汉文。可溯源于公元7世纪时的回纥。唐武后时,部分回纥人迁到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游牧。开成五年(840),因天灾和黠戛斯入侵,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其中一支西迁河西走廊。于公元872年后,以甘州为中心建立甘州回鹘政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基本控制了河西地区。其首领仁美,仁裕等先后接受五代、宋朝的册封,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以朝贡、榷场与中原进行频繁贸易。11世纪初,被西夏攻灭,各部再次离散迁徙,其中一部退居沙州以南,今甘、青、新交界地区。史称黄头回纥,亦称沙州回鹘。13世纪初叶,蒙古国征服撒里畏吾等部,该地处在元朝统治之下。明在其地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管辖。15世纪中至16世纪初,各卫因遭吐鲁番察哈台后王侵扰,陆续迁入嘉峪关内肃州、甘州一带住牧。撒里畏兀儿随之东迁入关,定居于今分布地区。清康熙时,划为“七族”,分封部落头人统辖。国民党时期,受军阀马步芳统治。1936年曾掩护和支援工农红军。解放前肃南裕固族社会处于封建制发展阶段,保留有原始部落组织的痕迹,部落头目对部众拥有特权,国民党政府通过部落上层实行统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事狩猎,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但仍保留有被称作“汗点格尔”的原始崇拜和祭祖习俗。民间口头创作丰富。民歌独具一格,曲调朴实优美,节奏明快。广泛流传的叙事歌曲尤以《黄黛琛》、《萨娜玛珂》著称。妇女擅长编织和剌绣。住方型帐房,食酥油、糌粑,穿高领长袍,行一夫一妻制。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或天葬三种形式。解放后建立自治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