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袍Páo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亦收,未详其源。 袍páo長衣。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枚乘《忘憂館柳賦》:“雋人英旄,列襟聯袍。” 袍 袍古代男子的一种服装,形制上不分上衣下裳,是由深衣演变成的一种长衣。《释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礼记·玉藻》:“纩为茧,缊为袍。”孙希旦集解:“纩与缊,皆渍茧擘之,新而美者为纩,恶而旧者日缊。衣以缊著之者谓之袍。”据此,袍,上古乃专指衬有旧丝棉里子的长衣。隋唐时,男子袍衫的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下摆处没有缘边;长至膝下或及足。宋代男袍,有一种称四䙆袍;分两类,即有窄袖紧身者,又有大袖广身者。朝服、祭服,也属袍制。张先《定风波令》词:“万乘靴袍曾好问,须信,文章传口齿牙清。”周密《六幺令》词:“宫袍带月,醉里应迷灞陵道。” ☚ 深衣 朝服 ☛ 袍《释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有衬里叫袍,无衬里的叫衫。隋至盛唐时,男子袍衫受胡服影响,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下摆处没有缘边。衣长至膝下或及足。唐代宫服的袍衫,主要以颜色来区别等级,以尊卑分为紫、绯、绿色不等。唐高祖时,定黄袍为皇帝专用,“禁臣民服”。(《唐书·舆服志》)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手持锦袍覆我身。”王梵志《吾富有钱时》诗:“吾若脱衣服,与我叠袍袄。” 袍 袍páo长衣,长袍。《秦风·无衣》一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毛《传》: “袍,茧也。”茧jiǎn,铺丝锦的衣服。马瑞辰《通释》:“《玉篇》: ‘袍,长襦也。’是包于外而长者为袍,衣于内而短者为泽,此诗用袍,正当从《玉篇》长襦之训。” ☚ 容刀 展 ☛ 袍读音p·ao(ˊ),为ao韵目,属ao—iao韵部。薄褒切,平,豪韵。 上一条: 脬 下一条: 包 袍〔pao〕 袍《广韵》薄褒·豪;boó‖báo本指中式长衣。汉以后用作朝服(方言泛指封建时代帝王、文武官员或神佛穿的刺绣的长袍。方言不能单说):龙~língboó ![]() ![]() 袍páo一种中式长衣服 袍阴平pāo袍páo袍中式的长衣服:皮~︱棉~︱长~︱旗~︱罩~︱缊(yun)~︱龙~︱蟒~︱绨(ti)~︱道~︱~泽之谊︱~笏(hu)登场。 袍páo一种中式长衣:袍子│夹袍儿│旗袍儿。 袍pao袍哥 袍泽 袍罩儿 袍子 长袍儿 道袍 龙袍 蟒袍 棉袍旗袍 罩袍 袍笏(hu)登场 袍泽之谊 黄袍加身 袍páo袍服,此指黄袍:又有金销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过来,便是冠~带履。(十七一十八·381) 袍今時䙱也。 《論語·子罕》: “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鄭玄注: “袍, 今時䙱也。” (敦煌殘卷唐寫本《論語》 鄭注)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衣衫袍襖 > 袍1 袍1 páo 有表有裏中鋪絲綿或綿絮的長衣。交領,直裾。先秦已有,穿用時袍外加罩衣,後改爲圓領大袖,亦可作外衣。南北朝以後,北方少數民族窄袖緊身之袍式傳入漢族。後來中無棉絮的夾層長衣亦可稱袍。《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禮記·玉藻》:“纊爲繭,緼爲袍。”鄭玄注:“繭,袍,衣有著之異名也。纊,謂今之新綿也;緼,謂今纊及舊絮也。”《後漢書·輿服志下》:“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袍páo❶ 长衣。《明史·海瑞传》:“布~脱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袍*paoC5DB 朝服 朝服袍 具服 ☚ 礼服 丧服 ☛ 军衣 军衣袍(战袍) 军装 军服 戎衣 戎服 戎装 袴靴 ☚ 各种人的衣 僧衣 ☛ 袍子 袍子袍(袍服;袍襕;衣袍;旗~;棉~;皮~,敞~) ☚ 袄子 内衣 ☛ 袍páo❶有夹层中间纳绵絮的长外衣。长度通常在膝盖以下。战国以后较为常见,男女均可穿着。最初多被用作内衣,着时在外另加罩衣。到了汉代单长衣和有夹层的长衣均称为袍,可单独穿着,无需另加罩衣。上至王公贵臣,下至平民百姓均有穿着,演化为朝服、礼服,材质各异。其后沿用至今。自唐初起,黄袍便成为皇帝专用服饰。其他官吏亦以袍上的颜色区别等级。如宋代规定:三品以上袍色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用绿,九品以上用青。明代官吏公服采用袍制,所用颜色亦有规定:一至四品袍色用绯,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绿。《说解字文·衣部》:“袍,襺也。”清段玉裁注:“袍襺有别。析言之。浑言不别也。”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綘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义亦然也。”《诗经·秦风·与子同袍》:“与子同袍。”汉毛亨传:“袍,襺也。”唐孔颖达疏:“杂用旧絮名为袍。”《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礼记·玉藻》:“纩为襺,缊为袍。”汉郑玄注:“衣有着之异名也。”元陈澔集说:“纩,新绵也;缊,旧絮也。衣之有著者,用新绵则谓之茧,用旧絮则谓之袍。”汉史游《急就篇》:“袍襦表里曲领裙。”唐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百襦,自膝以上。”《太平御览》卷六九三:“上元夫人降武帝,服赤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得名。”《后汉书·舆服志下》:“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礼记》:‘孔子衣逢掖之衣。’缝掖其袖,合而缝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贱更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又:“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缘袍。特进、列侯以上锦缯,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练,采九色,禁丹紫绀。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贾人,缃缥而已。”《旧唐书·舆服志》:“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明史·舆服志三》:“文武官公服……盘领右衽袍,用纻丝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 袍一种长衣。我国最古老的服装款式之一。至今仍广泛流行于蒙、藏、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裕固、土、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羌等许多民族之中。其基本特点是宽松肥大,穿脱方便,骑乘自如而又具有良好的遮风防寒性能,穿时为衣,休息时还可以当被盖,系上腰带后既可保持腰肋的垂直稳定,胸前还可以装些随身所用的东西。各民族袍服的大体形式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形制,如面料、长短、肥瘦、衣领、大襟、开衩、袖子、腰带、装饰等还有一定的差别和特点。 袍 袍长衣。《诗·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此指周代战袍。汉刘熙《释名·释藏服》: “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包也,包内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义亦然也。” 《急就篇》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尔雅·释言》: “袍,襺也。 ” 《说文》: “祢, 袍衣也”, 二者为一种衣服,又《礼记·玉藻》:“缊为袍”。《说文》:“以缊曰袍”。缊为新绵及旧絮,则言袍中装有新绵及旧絮。颜师古注《汉书·蒯通传》,释缊为“乱麻”,故又有人以装乱麻者为袍。《北史·吐谷浑传》载,夸吕妻“披锦大袍”。《隋书·波斯传》:其王“衣锦袍,加璎珞于其上”。今新疆民丰县出土有东汉万事如意锦袍。此种袍不是一般百姓穿的。袍也有质料、款式、颜色等差异。 ☚ 襜褕 裘 ☛ 袍 169 袍亦叫“长袍”,古代男子服装。多以丝、麻为料,后来亦有布料。袍长与人身相等,宽袖,袒领呈鸡心式,亦有圆领者。 ☚ 服饰 马褂 ☛ 袍 袍一种形制上下不分衣裳的服饰。上古特指装填旧丝棉的长衣,为御寒之物。《礼记·玉藻》:“纩为茧,緼为袍”,据孙希旦集解,緼为丝棉当中 “恶而旧者”,“衣以緼著之者谓之袍”。緼袍一般为贫者所穿。袍的形制,各个时期都有肥瘦、长短、宽窄的变化,又有因纹饰不同而称呼各异,如黄袍、铭袍、紫袍、襕袍、蟒袍、龙袍、行袍、旗袍等。秦汉以后,精制的长衣也称袍,故袍又可作朝服,但颜色有严格的界定,如秦代定三品官穿绿袍,百姓穿白袍,汉则定袍服色红为上服,青绿较次,吏卒衣黑,平民衣白,罪犯衣赭。唐以降、黄袍为皇帝专用,臣民不得僭服。 南宋褐黄色罗镶印金彩绘花边广袖女袍 ☚ 衫 袄 ☛ 袍páo中式长衣服。如:长袍,皮袍,旗袍,龙袍。 袍 袍即一种有里有面的夹服,也叫複袍,属于长袍服。其源于先秦的深衣,是秦汉时士民普遍穿用的便服。一般多用白缚(即素纱)为里,以使之张显。在袍的里与面之间,每每填装绵絮,即成所谓的丝绵袍,据之梦秦简记载,缝制一件丝绵袍,一般需要衣料50尺(约合13.83米),用帛作里,装绵絮5斤(约合1.29千克),再用缪缯5尺(约合1.38米)做镶边。 ☚ 襜𧛈 深衣 ☛ 袍páo (中式的长衣服) robe; gown: 长 ~ long gown; robe; 棉 ~ cotton-padded robe 袍páo❶ 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