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披針”。醫用針具名。形似劍而兩邊有刃之針,具刺與切割雙重功能。當由劍狀砭石發展而來。用於切割癰腫,除膿瘡等,性温和,可避銅鐵器之銹蝕所導致之感染。其物商代已見,始載於先秦典籍,後世以其鈍拙而廢棄。《靈樞經·九針十二原》:“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末如劍鋒,以取大膿。”明·陳實功《外科正宗·雜瘡毒門·開割披針、喉針形》:“披針,古之(人)多用馬銜鐵爲之,此性軟,不鋒利,用之多難入肉,今以鋼鐵,選善火候,鐵工造之,長二寸,闊二分半,圓梗扁身,劍脊鋒尖兩芒利,用之藏手不覺,入肉深淺自不難也。”參見本部“砭石”。

劍狀砭石
(鄭州商代遺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