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袄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袄子ŋau53tsɿ53ngao53zi53棉袄。唐王梵志《家贫无好衣》诗: “家贫无好衣,造得一袄子。 中心𧟄破毡, 还将布作里。”佚名 《大唐传载》: “李昌夔为荆南,打猎大修富饰,其妻独孤氏亦出女队二千人,皆着红紫锦绣袄子。”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衣裘带服部·袄子》: “《旧唐书·舆服志》 曰: 燕服,古亵服也,亦谓之常服。江南以巾褐裙襦,北朝杂以戎夷之制。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裤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盖取便于事。则今代袄子之始,自北齐起也。”《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 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卷十四《礼俗下·方言下》: “着絮曰袄子。” 袄子ǎo·zī即袄儿:宝玉听了,忙披上灰鼠~出来一瞧,只见他三人被褥尚未叠起,大衣未穿。(七十·1700)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棉纱~襟儿拉了出来,向贾母薛姨妈道,“看我的这袄儿。”(四十·910)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衣衫袍襖 > 襖子 襖子 ǎozi 亦稱“襖”。夾上衣或以棉絮的上衣,初多服於内,外加罩衣,後亦外穿。起於北齊,沿用至今。《舊唐書·輿服志》:“爰至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袴襖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唐·韓愈《崔十六少府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蔬飧要同喫,破襖請來綻。”《紅樓夢》第四十回:“鳳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紅棉紗襖子襟儿拉了出來。”參閲《中華古今注·宫人披襖子》、宋·高承《事物紀原·三》。 襖子 (《三才圖會》) 袄子 袄子袄(夹袄;夹袄;棉~;皮~) 夹袍 袷澳 ☚ 长衣 袍子 ☛ 袄子ǎozi省称“袄”。一种御寒的棉衣,男女均可穿着。缀有衬里、长度介于袍襦之间的上衣,长至胯部以上,一般外穿。内外两层,中间可絮绵,冬季用以御寒。袄子一说始于北齐,一说始于汉文帝时,隋唐以后为中原男女常服。至明清大为流行,并一直延续至今。长袄出现于元明,长至膝盖。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北朝杂以戎狄之制。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裤袄子。朱紫玄黄,各随其好。”《旧唐书·舆服志》:“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今代袄子之始,自北齐起也。”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宫人披袄子,盖袍之遗象也,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多以五色绣罗为之,或以锦为之。始有其名。炀帝宫中有云鹤金银泥披袄子。则天以赭黄罗上银泥袄子以燕居。”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小叔叔,辛苦了也,将一个袄子来与小叔叔穿。”《明史·舆服志三》:“刻期冠服……线袄子,诸色阔匾丝绦。”《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七回:“他穿的是件羔儿皮袄子,还新新的没曾旧哩。从头年夏里接赵医官来家就有了这袄子。问他,他说是买的。” 袄子(明王圻《三才图会》) 袄子〈名〉袄;棉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