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袁宏道《满井游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袁宏道《满井游记》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本文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满井是北京安定门东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飞泉喷礴,冬夏不竭。井旁苍藤丰草,掩映着清清的渠水,错落的亭台,景色优美,是当时京郊探胜的好地方。 开首点出时地节令。燕地,指现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属燕国。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五(一说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可是,这一年过了花朝节,百花还没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 下接几句承上文“馀寒犹厉”,着重写风沙的厉害。风是“冻风”,有起冻结冰之感;而且时常刮,一刮风,就沙砾飞扬,简直没法出门。一出门,冒风快走,不到百来步就挡不住要回头。这是写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爱动的人,如今花朝节已经过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却被寒风沙砾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内”,其懊丧和郁闷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记叙了廿二日偕友游满井时所见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几句,状写天气和心情。一个“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于是立即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是出郊所见;一个“局促室内,欲出不得”的人,忽然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芳香,心头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悦。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阔,快活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若脱笼之鹄”,鹄就是天鹅,这是着力描写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冰皮始解”几句写春水之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用对偶的句式,点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泽。“始”、“乍”二字扣紧早春景象,十分贴切。“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写微风吹过水面,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清晨刚打开镜匣,反射出镜子的清光一样。“镜之新开”、“冷光乍出”的“新开”、“乍出”,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点,一是形容一年的起点,相互呼应,同一机杼,很有节候感,足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刻画的工巧。另外,用新开匣的明镜来比喻明亮的春水,也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晨妆对镜的美人,从而具有表里相关的两层意蕴。 “山峦为晴雪所洗”几句,是写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拭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妆刚罢。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 写水写山之后,转笔写植物。杨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征。“柳条将舒未舒”,写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宛如朵朵蓓蕾,欲开还闭,别有一种风韵。“柔梢披风”,则写出杨柳的动态美。轻柔的柳梢,虽然还没有垂下万缕金丝,却已经迎着和暖的春风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写早春杨柳的风姿,很传神。这两句写杨柳,回应前面“高柳夹堤”一句,而作进一步的领略观赏。“麦田浅鬣寸许”,则回应前面“土膏微润”一句,视线由高而低:那一望无际的平畴上,浅绿的麦苗已经从芳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刚刚只有寸把长呢,整齐得像短短的马鬃一样。作者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地表现出来,每一句都渗透着明朗而喜悦的感情色彩。 以上几小层,从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写起,进而逐层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一大层次。 接着写早春的游人。余寒刚过,盛春未到,游人也还不多。但是春天毕竟来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着来了。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泉而茗者”,是饮泉水煮茶的,显得清雅而悠闲;“罍而歌者”,是边喝酒边唱歌的,显得豪爽而痛快;“红装而蹇者”,写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骑着毛驴缓缓而行,显得从容而舒适。“亦时时有”,是说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句反接“游人虽未盛”一句,说明游春者已颇有人在。作者对这些最早到郊外来寻春的游人,显然是欣赏而怀有好感的。“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这两句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尽管郊原的风还很有点劲道,但徒步而游,从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却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这一节从游人着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俨然是一幅郊原春游图。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这一倒叙之笔,成为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二大层次。 “凡曝沙之鸟”几句,写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鸟”,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呷浪之鳞”,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鱼儿。曝沙,描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刻画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发现和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真是体察入微,化身为鱼鸟的代言人了。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作者以画工的手段、诗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写活了。这一节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构成了春光描写的第三大层次。 通过以上三层描写,得出一个审美结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领略到初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心头的郁闷荒寒到这时便为之一扫。另外这与前面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这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说,当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着大好春光的时候,对于那些长期蛰居城内,感受不到早春气息的人,很有几分感慨。辛弃疾《鹧鸪天》词中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这一点上颇有共同之处,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发人摆脱尘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以上写景,写人,旁及鱼鸟,然后拍入到自身。“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这几句是说: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而不至于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只有我这个官员啊。当时他正在作顺天府学教官,是个闲职,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不怕耽误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结尾“此地适与余近”,从字面上是说此地刚好与我的住处接近,但这个“近”字,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情性,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这里就体现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将自此始”,表示这一次满井之游,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怎么能不记下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为文字,是为了巩固记忆,时时回顾,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实上,作者在写这篇游记的前一年(万历二十六年),已经游过满井,而且写了一首诗;但他在这里却说“余之游将自此始”。这大概是因为这一次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开端吧。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时间是“己亥二月”,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记时,是古代游记的一种常见格式。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注〕(huì会)面:洗脸。鬣(liè列):马鬃。罍(léi雷):古代盛酒的器具。 袁宏道《满井游记》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悠然自得, 毛羽鳞鬣之间, 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万历二十六年 (1598) 初,袁宏道离仪征北上,3月抵北京,4月补顺天府教授。是年冬,作《广庄》七篇,进一步发挥《庄子》的哲学思想。第二年作《瓶史》十二篇,记瓶中插花技艺。此时公务清闲,得以饱览京城名胜,《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是北京安定门外与东直门外之间的一口古井,周围风景宜人,是明代京城外的一个风景游览区。《长安客话》曰:“出安定门,循古濠而东三许, 有古井 一, 径五尺余。飞泉突出, 冬夏不竭, 好事者凿石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井旁苍藤丰草,掩映小亭。都人探为奇胜。”袁宏道性近山水,万历二十五年解吴县令后,曾痛游吴越一带十多个县的名胜,他曾高兴地说:“自堕地来,不曾有此乐”,数月中,他“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 (均见《解脱集·伯修》) 但他面对颓然国势,常叹道“塞耳愁听新朝事”(《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之二),积极用世之心不泯,没两年他又赴北京任职,然任上的拜谒酬答,政见不和又使他苦恼,于是他在公暇寄情于山水草木之间。 《满井游记》是一篇精致的山水小品。它的突出特色是实践了他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做到了文章“从自己胸臆流出”。他以自然为师,创造那“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的艺术境界,借山水草木来抒发酷爱大自然的情性。写山水游记,他以情眼观景,无景不无情,笔墨流畅,趣味盎然。文章开始写早春郊游满井,则道:“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偕”、“出”、“至”三个动词,组成一个连动式句子,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春游的惬意之情。下面对满井周围景物的描写,亦充满了情。远看“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那杨柳依依,大地润泽,展示了春到北国,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态,它满蕴着情丝。“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那万里长空,使人有白鹅展翅高翔的遐想,它蕴含着作者鸿鹄之志,又暗寓着渴求自由的情怀。俯视,冰河初融,水波粼,清澈见底,晶晶然如刚出匣的明镜; 仰视,山峦晴雪,娟丽如拭,鲜艳明媚,似美女净容颜梳云髻。这里以比拟手法,将水比拟为镜,将山比拟成美女,赋山水以生命,它形、色毕具,令人喜爱不已。近观,柳眼才睁,柳梢披风,随东风而起舞; 田野乍绿,麦苗青青,任春风而吹拂,随物赋形,姿态横生。在山水之间还有鸟鸣翠柳,鱼跃清流,一派蓬蓬勃勃、悠然自得之貌。作者就是这样“师森罗万象”(《叙竹林集》) 地对大自然作了细致的观察,又以“独抒性灵”的趣笔,描绘了一幅山明、水秀、柳绿、苗青、鸟鸣、鱼跃的“北国早春图”,画面上有动有静,有色彩,有声响,充满生机,满蕴深情。作者不仅以情眼观自然之景,而且景中有人,好象技艺高超的摄影师抢拍一个个风景镜头,然后又调转镜头摄下游人之乐的画面——有勺泉而品茗的,有酌酒而高歌的,还有红装女子骑毛驴而踏青的,游人虽未盛,但恰到好处。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渲染了游人怡然之态,加浓了画面的诗情,构成了一幅“北国早春郊游图”。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不禁脱口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怎不令他继续“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呢! 本文艺术特色之二,善于运用对比、反衬法,突出文章“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主旨。同时亦显示了行文严谨的特点。记早春郊游是主要内容,然而一开头,先以“燕地寒”的景物描写反衬,说“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故称花朝节) 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几笔就勾出了北国早春朔风凛冽,飞沙走石的风光特色,此为下文的“廿二日,天稍和”的山明水秀,柳绿麦青,鸟鸣鱼跃的美景起了反衬作用,尤如“雪中芭蕉”,突出了春景之美; 同时还以人的感受进一步衬托;花朝节时“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人们畏惧、瑟瑟之状,狼狈返回之情与下文游人“泉而茗者 (用泉水沏茶的),罍而歌者 (边饮酒边喝歌的),红装而蹇者 (穿着艳装骑驴的女子),亦时时有”作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人们早春郊游之乐。如此也形成了一种有力的反差美。 正因为袁宏道的游记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笔墨多情,清新流畅,趣味盎然,一洗时风模拟雕琢之弊,给复古派以沉重的打击,从而推动了文体的解放。 袁宏道《满井游记》燕地寒①,花朝节后②,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 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③,至满井④。高柳夹堤,土膏微 润⑤,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⑥,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 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⑦。柳条将舒 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⑧。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⑨,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 鸟,呷浪之鳞⑩,悠然自得,毛羽鳞鬣(11)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 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12),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13),惟此官也(14)。而 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15)? 己亥之二月也(16)。 【注释】①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 代诸侯国燕国故地。②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为 花朝节。③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④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 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⑤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⑥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⑦如 倩女之��(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 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 ��,洗脸。掠,梳掠。⑧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 容不高的麦苗。⑨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 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 驴。⑩曝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11) 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12)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通“隳”,坏、耽误。(13)潇 然:悠闲自在的样子。(14)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教授,是个闲职。(15)纪:记录。 (16)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鉴赏】本文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充分显示了作者“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小修诗序》)的文学主张。 文章的开头不俗,写不能出游,因为气候恶劣。先写“出不得”,反而 引起读者对其出游的关注。这样,城内的局促寂寥就与后文描述的城外 盎然春色形成对比,得出结论:“始知田郊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 知也。”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于是得到 彰显。 接着笔锋一转写春游,十五个字简洁而准确地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 和行走路线,干净利落。作者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正面描绘 满井的春色。先写远景,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变得滋润, 但春天毕竟才刚刚开始,“微润”一词用得恰如其分。正因为是早春,草木 尚未繁茂,人的视线无遮无拦,才会“一望空阔”。用“脱笼之鹄”来形容 他乍见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奋和摆脱了城中局促的欢欣,也显得生动传神, 使景和情很好地融合一体。再写近景,用细腻的笔调写水,写山,写田野。 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采用 拟人的手法来描绘春临大地、山峰转翠的变化过程。抓住柳条和麦苗两 个特定的事物来描绘田野。作者通过水、山、田野这三组镜头,冰皮、水 波、山峦、晴雪、柳条、麦苗这几个典型事物,把满井初春的气象写活了。 作者将厌弃官场,欣慕大自然的主观感觉折射到山水景物中,成为王国维 所称赞的“有我之境”。 最后写到游人——作者自己。“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 之间者,惟此官也。”当时作者正任顺天府学教授,是个闲职,因而有时间 纵情遨游,不怕耽误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意, 他不嫌官小职闲,显示出其独特的性情与个性。“此地适与余近”,从字面 上是说此地刚好与我的住处接近,但这个“近”字,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 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恰似辛弃疾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 我应如是”(《贺新郎》)。 这篇游记的写景渗透着洒脱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 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 画意。 张兰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14-416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