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药能补益正气,扶持虚弱,治疗虚证的药物。用于正气虚弱,邪盛正虚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病证。常用药物及分类见表 分类 | 药名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补 气 药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 | 脾,肺 |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 津,安神 | 亡阴,亡阳,血脱,食少,便溏,肺虚喘促,消渴,热病伤津,心悸怔 忡,失眠健忘 | 党参 | 甘,平 | 脾,肺 | 补中益气 | 脾肺气虚证 | 五味子 | 酸、温 | 肺,心,肾 | 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 敛固涩 | 口干,喘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自汗,盗汗,遗精,尿频久泻,消渴 乏力,短气多汗 | 黄芪 | 甘、微温 | 脾,肺 |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 毒生肌,利水退肿 | 崩漏,虚汗,疮痈脓成不溃,溃后久不收口,水肿,小便不利,半身不 遂,消渴 | 白术 | 苦、甘,温 | 脾,胃 | 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 表止汗 | 纳差,腹胀冷痛,乏力,呕吐,腹泻,痰饮,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 山药 | 甘,平 | 脾,肺,肾 | 补脾胃,养肺肾 | 食少倦怠,泄泻,小儿营养不良,白带,久咳,虚劳,遗精,尿频,消渴 |
分类 | 药名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补 阳 药 | 鹿茸 | 甘、咸,温 | 肾,肝 |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 腰痛,阳痿,遗精,尿频,神疲,筋骨痿软,小儿行迟骨软,囱门不合, 崩漏,疮疡久溃不敛 | 补骨脂 | 辛、苦, 大温 | 肾,脾 | 补肾助阳,温脾止泻 | 腰膝冷痛,小便频数,遗尿,阳痿,遗精,久泻 | 巴戟天 | 辛、甘,微温 | 肾,肝 |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 腰膝酸痛,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筋骨痿软 | 淫羊藿 | 辛、甘,温 | 肝,肾 | 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 风除湿 | 腰痛,神疲,阳痿,遗精,尿频,风湿痹痛 | 山茱萸 | 酸,微温 | 肝,肾 |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 腰酸,阳痿,尿频,头昏,耳鸣,遗精,虚汗,崩漏 | 杜仲 | 甘,温 | 肝,肾 |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腰酸,下肢痿软,阳痿,尿频,胎动不安 | 肉苁蓉 | 甘、咸,温 | 肾,大肠 | 补肾益精,润肠通便 | 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筋骨痿弱,腰痛,便秘 | 补 血 药 | 当归 | 甘、辛,温 | 肝,心,脾 |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 肠通便 | 头昏,目眩,心悸,疲倦,月经不调,风湿痹痛,便秘 | 熟地黄 | 甘,微温 | 心,肝 | 补血,滋阴 | 血虚,阴虚诸证 | 阿胶 | 甘,平 | 肺,肝,肾 |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 血虚诸证,出血证,心烦不眠,手足拘挛,阴虚肺燥 | 枸杞子 | 甘,平 | 肝,肾,肺 | 养阴补血,益精明目 | 腰酸,头昏,耳鸣,遗精,眼目昏花 | 补 阴 药 | 沙参 | 甘,微寒 | 肺,肾 |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 干咳,咽干、口干,大便干结 | 麦冬 | 甘、微 苦,微寒 | 心,肺,胃 | 养阴益胃,润肺清心 | 咽干,口渴,便秘,咳逆痰稠,心烦不眠,心悸怔忡 | 黄精 | 甘,平 | 肺,脾,肾 | 润肺,滋阴,补脾 | 咳嗽痰少,或无痰,腰酸,头晕,眼干,纳差,神疲 | 石斛 | 甘,寒,微寒 | 肺,胃,肾 | 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 烦渴,干呕,胃脘痛,虚热,自汗 | 鱉甲 | 咸,平 | 肝 |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 阴虚潮热,盗汗,癥瘕积聚 |
补益药 补益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药物,统称为补益药,或称补养药。 补益药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首先是“补可与弱”,用于正气虚弱的患者,可以增强体质,消除或改善虚弱证候,促进人体恢复健康。其次是“扶正祛邪”,用于邪盛正衰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证候,取补益药与祛邪药同用,以提高抗病能力,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实补益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或改善能量代谢及调整内分泌功能等不同药理作用。 根据补益药的性能和适应范围不同,此类药物大致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类。 (1) 补气药 又称益气药,主要用于气虚不足之证。脾为后天之本,肺主一身之气,所以补气药以补脾肺之气为主。具体适应证是: 脾气虚弱,见有神疲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大便溏薄,甚至浮肿、脱肛等; 肺气不足,见有少气懒言,语音低微,易于出汗等。另外,“气为血帅”,气旺可以生血,故治疗血虚证也常在补血药中配用补气药,尤其在大失血时,更须重用。补气药多具甘味,每易壅滞气机,多服久服,可导致胸膈胀满,影响食欲,必须酌加理气药同用。 (2) 补血药 又称养血药,主要用于血虚之证。心主血,肝藏血,补血药重在补心肝血虚。见有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时,都属补血药适应范围。部分补血药如熟地、首乌、白芍、阿胶等并有滋阴之功,亦可作滋阴药用,补血药多属滋腻之品,故湿滞中满,食少便溏者忌用。必要时,可与健脾助消化药同用。 (3) 补阴药 又称养阴药或滋阴药,主要用于阴虚之证,根据其不同作用,又可分为补肺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四类。具体适应证是: 肺阴虚,见口燥咽干,干咳少痰,咯血; 胃阴虚,见津少口渴,舌红少苔,干呕嘈杂; 肝阴虚,见眩晕目涩,少寐多梦,或有震颤;肾阴虚,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眩晕,耳鸣,遗精,或潮热盗汗。但临床上肺阴虚与胃阴虚,肝阴虚与肾阴虚,往往并见,故补阴药中补肺阴与补胃阴,补肝阴与补肾阴,亦多互用同用。对阴虚阳亢者常配平肝潜阳药;阴虚内热者每配退热除蒸药; 热病阴伤邪热未尽者,可与清热药同用。补阴药亦多甘寒滋腻,脾虚便溏、有痰饮湿浊者不宜用。 (4) 补阳药 又称助阳药,主要用于阳虚之证。有补肾阳、益心阳、助脾阳之分,但肾阳为一身之元阳,对人体脏腑起温煦生化作用,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虚密切相关,故补阳药多指补肾阳,至于益心阳、助脾阳药多归入温里药一类。补阳药具体适应证是肾阳虚弱证,多见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尿频,遗尿,阳萎。同时,肾阳不足,“火不生土”引起的泻泄; 肾阳不足,“肾不纳气”引起的息短虚喘,也须结合应用补阳药。补阳药性多温燥,每易耗阴,酌配补阴药可借其滋润以调剂刚燥之性。而阴虚火盛者则忌用补阳药,以免助火劫阴。 临床应用补益药时,应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分别选用。但人体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而又互相转化的,故临床施治又难以截然分开。一般情况是: 阳虚者多兼有气弱,而气虚者又易导致阳虚; 阴虚者可兼有血虚,而血虚者又可见有阴虚。因此,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若气血两亏,阴阳俱虚者,则须气血或阴阳双补。气阴两虚者,又当气阴兼顾。此外,应用补益药时还需注意防止“误补益疾”。因补益药原为机体虚弱而设,体健无疾者不宜服用,否则可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有害无益。若外邪未尽,过早使用补益药,或邪气方盛正气未虚者用之,则有“闭门留寇”之弊。现代药理也证实,某些补益药有收敛、止汗、止泻或抗利尿作用,不利于病邪 (如毒素)从大小便排出或发汗而解。因此,临床应用补益药必须遵循“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在正气已虚,邪气未尽的情况下,要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分清主次,恰当地与祛邪药配伍。 ☚ 阿魏 人参 ☛ 补益药bǔ yì yàorestorative; invigorator; ton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