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之战春秋时,楚国与吴国在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横山)一带进行的作战。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申公巫臣流亡晋国,后辗转到吴国,向吴军传授车战、步战等战法,致其军力大振,并鼓动吴国反楚。吴先后攻伐楚国巢(今安徽瓦埠湖东南)、徐(今江苏泗洪南)等地。楚共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70年),楚令尹子重率军讨伐吴国,攻占鸠兹(今安徽芜湖东南)、进至衡山。吴王寿梦命水、陆军迎战,并分兵在衡山设伏,又遣一部诱楚大夫邓廖所率的3000前锋兵入伏,吴军车、步、水战并用,大败楚军,乘胜取驾(今安徽无为境)。子重逃回楚国,遭朝臣责难,病发而卒。吴国从此崛起。 衡山之战 衡山之战湖南护法战役之一。1917年10月初,程潜就任湘南护法军总司令后,会同两广护法联军与傅良佐统领的北洋军在衡山地区展开决战。10月6日晨,南北两军首先在湘潭县之西倪铺交锋。护法军因在衡山以北之正面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且装备较差,不得不退守衡山以北之护湘关,凭险阻击。10月8日晨,北军分三路攻打护湘关,激战至次日凌晨,护法军力不能支,遂弃关撤退,北军乘势推进。11日上午,北军向衡山外围发起攻击,刘建藩等部护法军在顽强抵抗后,不得不放弃衡山,分向湘江以东和衡阳退却。10月15日起,南北双方各投入兵力万余人,在衡山至衡阳间的贺家山一带连日激战,湖南护法军在两广护法联军支援下,挫败北洋军进攻,毙伤其过半,但由于弹药不继,亦未发起新的攻势。此役为护法战争中南北两军之第一次交锋。 ☚ 北洋军第一次攻湘之战 宝庆之战 ☛ 00003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