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中耕机械化mechanization of interrow cultivation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用机器在作物行间进行松土、除草或培土的过程。中耕作业是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分、养分和消灭杂草。行间中耕应满足下列要求:松碎表土,除去杂草,但不伤害作物植株和根系;必要时将土壤培到作物根部,但不压倒植株。 发展简史 中国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就有了中耕用的铲和锄。文献中记载的钱、铫和铲为铲类,是一类运用腕力将铲贴地进行除草松土的工具。耨、镈和锄为锄类,是一类向后用力拉动进行除草及松土的工具。中国最早使用的畜力中耕机具是耧锄,记载于《种莳直说》(约公元1200年)。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开始使用改良的畜力中耕农具。50年代推广了耘锄、铲䠀机,并开始使用与拖拉机配套的锄铲式行间中耕机,还曾进行了方形穴播作物的交叉中耕。 中国对水稻进行中耕也有悠久的历史,古时水稻中耕主要是手耘和脚踩。王祯农书(公元1313年)记载了江浙农民制作的水田除草松泥用的耘荡。以后又出现了耘禾耙、耘禾刀等手工工具。20世纪50年代初改进了人力中耕器,并开始推广使用畜力中耕器。60年代开始水稻动力中耕机的研究。 在欧美,锄也是主要的中耕工具。18世纪初,英国发明了马拉锄。但各种型式的马拉中耕机到19世纪初才被普遍使用。美国在1856年颁发马拉跨行中耕机的专利证书。20世纪初开始使用马拉乘坐式中耕机。30年代发明具有动力起落机构的拖拉机全悬挂中耕机。40年代美国在棉花等作物行内采用火焰除草。 行间中耕机械化在欧美国家发展较早。美国早已全部实现中耕机械化。苏联主要作物的中耕作业已实现机械化。6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使用化学药剂除草,对行间中耕机械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致使行间中耕机的结构型式和工作部件在传统的中耕机组基础上改进更新不大。作物苗株之间的除草松土机械仍未解决。 机械中耕作业 用行间中耕机中耕时,为保证中耕质量,减少伤苗率,应注意:❶根据农业技术要求、作物生长情况与行距,选择中耕部件并确定中耕部件的配置方案和合适的护苗带(在株行两侧留出不中耕的地带)。 ❷行间中耕应与种植机械配套使用。中耕机的中耕行数应与种植机械种植行数相同,以避免对邻接行发生铲苗。 ❸拖拉机和中耕机的轮距应为行距的整数倍,并避免拖拉机轮胎与中耕机轮子走在同一行内。 ❹中耕机能准确地沿着苗行前进,作业过程始终保持机组的准确位置,防止铲苗。 ❺水稻动力中耕机应与插秧机配合,水稻中耕要掌握好中耕除草的有利时机,水的深浅要适度。机械行间中耕应是机械种植的后续作业,人工种植很难达到行距均一的要求,因此,播种、插秧机械化是实现中耕机械化的条件之一。提高行间中耕机械化的水平,需要有优质的中耕机具,除了用于粮棉中耕作物的通用型中耕机外,还需生产适用于特种作物的中耕机。中国幅员辽阔,作物种植制度不同,作业条件也不同,因此要求有不同的中耕机具如旱地平作、旱地垄作与水田用的中耕机等。 机械中耕尚不能完全除去苗株之间的杂草。在化学除草剂发明以前,火焰除草曾用于棉花、玉米等条播作物行内与苗株间的灭草。它不存在毒性残留物,能消灭范围较广的杂草。但是,火焰除草的价格较贵。60年代化学除草剂的出现与日益广泛应用,致使美国、日本等大量施用除草剂的国家,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环境污染、多年生杂草除不尽和对轮作的后茬作物的危害问题。不少国家又出现重新发展机械中耕除草的倾向,也有一些国家正在研究推广化学除草剂除草与机械中耕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机械中耕除了能消灭杂草外,还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墒,因此仍然是田间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