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行气活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行气活血

治疗气滞血瘀证候的治法。临床常用于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月经不调、跌仆劳损、冠心病心绞痛、产后恶露不行等一切属于气血涩滞之证。常用药如香附子、金铃子、郁金、当归、丹参、赤芍、延胡、桃仁、红花等。

行气活血

治疗气滞血瘀证候的一种方法。

行气活血xíngqìhuóxuè

治疗气滞血瘀证候的方法。临床常用于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月经不调、跌扑劳损、冠心病心绞痛、产后恶露不行等一切气血涩滞之证。常用药如香附、金铃子、郁金、当归、丹参、赤芍、延胡索、桃仁、红花等。

行气活血

行气活血

行气活血是使用具有疏通气机,促进血行,消除瘀滞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对各种气滞血瘀证进行治疗的方法。
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循行于脉中,周流不息,灌流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暴力致伤,可导致气滞血凝于经脉内外,瘀血内结,经气不畅,为肿为痛,阻碍皮肉筋骨与脏腑的生理联系,故须消除之,所以要行其气,活其血,以使瘀散、肿消、痛止,使气血生理功能得以恢复。
行气活血法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结者散之”,“逸者行之”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血实宜决之”的原则立法。《武威汉代医简》,用当归、川芎、牡丹、漏、桂、蜀椒、虻组成治金疮的“瘀方”,方中用当归、川芎活血祛瘀,用桂、蜀椒行气,性偏辛温,又用牡丹性凉而和之。汉末的《神农本草经》载录了相当数量的行气药和活血祛瘀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用以治金疮的“王不留行散”,方中用蒴藋叶、芍药活血,用干姜、川椒、厚朴之辛温而行气,但又用桑白皮、黄芩之性寒凉以制约之。可见,在汉代已经基本确立了行气活血的内治法及寒热相制的法则。后世对气滞血瘀的骨伤科疾患,特别创伤骨折的早期,应用行气活血药多以行气止痛、凉血祛瘀的药物配合使用。李时珍称之为“活血流气”。血有形,损伤必有血分受伤,故《医学入门》卷六提出了“折伤专主血论”的观点。清代的陈士铎以“血论”为依据,在《辨证录·接骨门》中提出了“人有跌伤骨折……内治之法,必须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的理论,这揭示了骨折以后的病理变化实质,指出了早期的内治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清·唐容川著《血证论》中对损伤血证也作了精僻的论述。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制定了不少疗效较好的化瘀方剂。这都丰富和充实了内治行气活血法。
行气活血法具有通经络、消瘀肿、止疼痛的作用,适用于损伤早期及骨关节疾患呈气滞血瘀表现,而无攻逐指征或经攻逐后的患者、如头部内伤后有瘀阻者,用通窍活血汤、七厘散等;胸伤蓄瘀,可用血府逐瘀汤;两胁及上腹部损伤,可用膈下逐瘀汤;腰部及少腹损伤,可用少腹逐瘀汤; 四肢损伤,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外伤性瘀肿积聚形成癥瘕,可用活络效灵丹加减; 骨关节及软组织疾患周身痹痛,可用身痛逐瘀汤; 骨肿痛,可用大黄䗪虫丸、桂枝茯苓丸配合抗肿瘤药物使用。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结则血凝。血瘀气亦不得行,行气与活血相互为用。故活血祛瘀往往配上各类理气药物,如疏肝气的常用香附、柴胡、青皮、郁金、枳壳等; 降气的常用厚朴、沉香、降香等。通过理气以行血,气郁得疏、气逆得顺,气滞得行,血亦安行.行气药物一般辛燥,容易劫津伤阴,对平素阴津不足或伤病后阴血亏耗严重者慎用,常需配伍凉血养阴药物。对于瘀挟热毒,则需与清热解毒兼用。而瘀结成癥瘕的各类骨关节疾患,需与软坚散结法并用。本法所用的药物,其中不少具有止痛作用,但不能一见痛证,即妄投止痛药。必须辨证诊断明确,审因选方用药,正如《外科理例·生肌止痛》云:“止痛之法: 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损之、虚者补之,脓郁者开之、恶肉侵蚀者去之,如是则痛自止。”
行气活血法属消法,如瘀积甚,须逐瘀者,可与攻下法配合;禀赋虚弱或妊娠、月经期间,不能使用破散者,可参照元·张洁古《活法机要》中云:“虚人不禁下者,以四物汤加穿山甲煎服妙。”之意而用之,以补为用,于补益法中酌加入行气活血药。

☚ 攻下逐瘀   接骨续损 ☛

行气活血xíng qì huó xuè

promoting qiflow to activate bloo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