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唐诗篇名。五古。李商隐作。见明刊本《李义山诗集》卷四。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冬。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于汉中病重时,召其前往代草遗表。死后,李商隐与令狐子弟护丧归京,途中见到长安西郊右辅(即今陕西凤翔一带)农村的残破景象,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村民的叙述,详尽而具体地描绘了“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的惨况,借此追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尤其着力探讨开元、天宝和安史之乱后政治日益腐败、导致战祸频仍、民不聊生的原因,并对国家治乱问题提出见解:“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即要求君明臣贤,中枢得人,地方官仁厚爱民。全诗一百韵,长达千字,可分为三大段。“一段叙长安乱后景况,二段遗民述乱亡始末,三段感慨结”(屈复《玉谿生诗意》)。在结构布局、主题旨趣方面效仿杜甫《北征》,而发挥议论则过之。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评曰:“李义山行次西郊百韵,少陵而后,此为嗣音。当与《韩碑》诗两大。”何焯则以为:“此等杰作,可称诗史,当与少陵《北征》并传。”(《义门读书记》)

☚ 安定城楼   锦瑟 ☛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诗歌篇名。唐李商隐作。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何(义门)曰:‘不用儒臣,则终无仁政,盗何由弭?右辅且然,况议河北哉!故终之不忍闻也。’胡震亨曰:‘天宝事何可复道?末及近事,乃生色耳。’……浩曰:朴拙盘郁,拟之杜公《北征》,面貌不同,波澜莫二。自古有叛臣必由于权奸,而牧令失人,民生日蹙,元气日削,尤为致乱之本。前半所叙可为龟鉴,不嫌习闻,胡评未允也。”安徽师大中文系《李商隐诗选》:“本篇是作者追溯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集中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重要作品。诗中着重叙述开元末年以来衰乱情况,对比今昔,推原祸始,显示出中央与地方官吏的贤否,是国家治乱的根本;中枢是否得人尤为问题的关键。他认为‘例以贤牧伯,征入司陶钧’,是唐前期社会安定繁荣的原因,而‘奸邪挠经纶’则是国家由盛转衰的根源。作者抨击拱手而立、胆怯如獐的‘谋臣’、‘廷臣’,斥责‘疮疽几十载,不敢抉其根’的执政者,揭露‘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的腐败政治现象,并进而对最高封建统治者进行指责或批评:叙安史之乱,深咎玄宗酿乱之责;叙甘露之变,婉讽文宗闇于任人。这一切,都体现作者治乱‘系人不系天’的进步观点。”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十二月。这年秋冬之交,作者到兴元(今陕西汉中市)去探问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令狐楚的病,令狐楚死于十一月,他于十二月返回长安。途中经京西郊畿地区,耳闻目睹衰败乱离情况,对国事忧心如焚,写了这首概括一代兴亡的政治长诗。诗中借作者与村民的问答,反映了唐王朝二百年来治乱兴衰的历史变化,着重揭示唐中叶以来政治腐败、变乱频生、财用枯竭、赋税繁苛、藩镇割据、宦官肆虐,特别是人民群众在天灾人祸逼迫下生计断绝的严重政治危机;探索了危机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提出了国家治乱取决于人事而非关天命的进步见解,对当时任非其才、宦官专权、太平无望的局势表示深切的忧虑。全诗内容广阔,体势磅礴,语言质朴有力,绝去雕饰,感事、抒怀与纪行融为一体,夹叙夹议,层次井然。在构思、表现方法上明显受到杜甫《北征》等诗的影响,虽不及杜诗的沉郁顿挫和细致传神,但概括深广、批判尖锐、情感激切则又过之,在李商隐诗中,为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诗作。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xing ci xi jiao zuo yi bai yun

One Hundred Rhymes Composed While Traveling Through the Western Suburbs→李商隐 (Li Shangy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