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卫生部队行军中的卫生保障,是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重要保证之一。行军前要作好流行病学侦察,对行军路线上的地方病、传染病流行情况,有害昆虫、动物的分布及活动情况以及气候、道路、水源情况进行侦察,行军中要搞好防病治病,做好饮食卫生监督工作。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做好对行军中常见病脚泡、脚汗过多症、皲裂、痱子等的防治工作。 行军卫生march hygiene是研究负重行军的适应性锻炼,预防行军多发病,减轻疲劳,提高部队行军作战能力的工作等。行军多发病有脚泡、脚汗过多症、烂脚、皲裂、足腿肿胀、踝部损伤、足扭伤、跖骨骨折和行军性血尿等。如行军时脉搏增至每分钟150次以上即应休息,待脉搏基本恢复正常后再继续行军,以防止行军疲劳。 行军卫生 行军卫生负重行军是军队平时战备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战时完成各项战斗任务的重要手段。行军卫生是研究通过有系统进行负重行军的适应性锻炼来提高部队负重行军能力和采取适当的卫生防护措施,以达到提高部队行军作战能力的目的。 行军前的准备 行军路线的卫生流行病学侦察和拟定行军卫生保障计划。首先是向当地卫生医疗单位或政府有关部门调查了解行军经过路线的民情、疫情和生活物质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包括地理气候,水源,食品供应,道路,居民点分布与风俗民情,传染病和地方流行病、有害昆虫和动物的分布及其防治对策,地方医疗卫生机关的情况等。根据调查结果,由军医或医助参加行军路线侦察分队进行实地侦查,进一步核实和补充上述调查资料;根据行军路线卫生流行病学侦察结果来拟定行军卫生保障计划,包括大小休息地点与宿营地的选定和行军途中的卫生工作等,报告上级批准后向所属卫生人员传达与贯彻执行。检查全体指战员身体健康情况。根据部队门诊登记,健康证记录与平时掌握的情况,结合连队班排干部的反映和实地视查的结果,把指战员身体健康情况分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可以完成全程负重行军任务的;身体状况正常但体力较差,可以完成全程行军,但需要适当减轻负荷重量的;和身体虚弱近期病愈出院,刚做过外科手术,不宜于参加行军劳动的。将上述三种对象的名单上报部队领导,作为安排处理的参考依据。对于能够迅速治愈的皮肤擦伤,轻病号等应及时进行突击治疗;需要进行预防接种或服预防药的均应争取在行军出发前完成预定的剂量要求。进行卫生宣传教育:按照上级批准的行军卫生保障计划,在部队首长领导下,利用集合点名,讲卫生课等方式,由军医(或医助) 向部队人员解释说明行军的行程距离,沿途地理气候条件、卫生流行病学概况、大小休息地点与宿营地的卫生防疫要求及搞好行军过程中给水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各项规定;讲解行军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 并深入连队的班、排和炊事班,检查了解基层单位对于行军前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行军中的主要任务 安排好大小休息: 在一般地理气候条件下,全天的行程距离如为35~40km、行军速度为4.5~5.0km/h,负荷重量应不超过体重的1/3 (即20kg左右),在这样的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多数部队采用每行军1h休息10min。第一次小休息时不饮水,主要是用来检查并纠正行军装备的佩戴方法和整理鞋袜; 以后的每次小休息是为了使战士的疲劳身体得到一定的恢复缓解; 因此在小休息时可以卸下负荷的装备,坐下躺下,或就地进行肢体的伸展活动,以达到疏通血脉恢复疲劳,按照地理气候和战士疲劳程度,可以饮用水壶内的一部分饮水。有的部队领导按照休息地点的便利与否和战士身体的疲劳程度,每行军1.2~2.0h休息15~20min (实际仍是平均每小时休息10min)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恢复疲劳的效果。在行程一大半的地方(即行军20~24km之后)可以进行1.5~2.0h的大休息。在大休息地点可以卸下行军装备,进行个人清洁工作及小伤小病的治疗。卫生人员要做好行军队伍的卫生监督工作。在前段行程中,卫生人员应跟在行军队伍的后部以便于向前观察行进中整个队伍的动态;但在下半段路程行军途中,要经常的跑到队伍的前头,或站在路旁仔细观察每个战士的精神和体力状况,发现有脸色发绀、苍白、气喘、无力、大汗不止、 步态蹒跚等过度疲劳现象的战士要及时组织互助,设法减轻其负荷重量,或令其暂时停留,卸去负荷重量将其交给收容队再慢慢跟上队伍。如果发现较多战士出现过度疲劳症状,要及时向带队干部建议降低行军速度,延长休息时间或增加休息次数。 宿营地的卫生工作(参见“野营卫生”与 “战士个人卫生”条)。在到达宿营地要设法搭临时性擦洗身体的场所,晚饭后集合点名,会议汇报等活动应尽量精简和压缩时间,以便指战员能够及时就寝休息。 ☚ 部队农业生产卫生 行军锻炼 ☛ 0002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