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xuèzhèng〈名〉非常真实而有说服力的证据。 ◇ 它是日本统治旅大压榨迫害中国劳工的血证。(人民日报.1996.4.22) ◇ 约翰不仅是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见证人,他还冒着生命危险为历史真实地记录了一段不可诋毁的血证。(人民日报.2000.8.4) 血证病证名。泛指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参见血证论。 血证指各种出血。如咳血、便血、皮下出血等。 血证 血证中医病症名。是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脉外的一系列病症。临床表现有咳血、咯血、吐血、呕血、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多由外伤、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和内伤虚损所引起。血热迫血妄行,治疗应以清热凉血为主,气虚无力固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治疗应以补气健脾为主。如为阴虚虚火妄动,迫血外行,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总之,治疗血证,应结合出血部位和全身症状,结合分析,灵活掌握,但总以止血为首要。 ☚ 癥瘕 肌肤甲错 ☛ 血证病症名。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临床常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可由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基本病机可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治疗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摄血。并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血证 血证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病证。主要包括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是通治血证的大纲。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引起出血,以及造血系统疾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分五型辨证论治: 咳血肺络受伤,血经气道咳嗽而出,痰血相兼谓之咳血;一咯即出,满口皆血,谓之咯血。老年人咳血、咯血常见有四种情况。 ❶风热伤肺:咳嗽阵作,痰中带血,声嘶咽痛,口干鼻燥,身热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宁络止血;方用桑杏汤(桑叶9克、杏仁10克、沙参15克、浙贝母10克、豆豉10克、山栀9克、梨皮15克)加银花15克、连翘10克、生地15克、白茅根15克。 ❷肝火犯肺:咳嗽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烦躁易怒,胸胁引痛,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肺,和络止血。方用龙胆泻肝汤合泻白散加犀角粉1.5克(冲服)、黄连10克。 ❸阴虚火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血色鲜红,短气乏力,潮热盗汗,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炎,润肺止血。方用百合固金汤加黄芩10克、山栀10克、白茅根20克。咳血量多加阿胶10克(烊化)、三七粉3克冲服。 ❹瘀血内阻:心悸气促,吐痰带血,胸闷刺痛,舌质紫暗,脉沉弦或弦涩。治宜活血化瘀,兼祛痰毒,方用血府逐瘀汤加瓜蒌20克、半枝莲20克、小蓟20克。 吐血血出于胃和食道,经口吐出。若血随呕而出,血色紫黯,夹有食物残渣,亦称呕血。老年人吐血常见有三种情况: ❶胃热伤络:胃脘胀闷,灼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粉6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加生地15克、丹皮10克、炒山栀12克、地榆10克。胃痛明显加元胡10克、川楝子12克;泛吐酸水者加瓦楞子10克(碎)、海螵蛸10克(打)。 ❷肝火犯胃: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和胃止血;方用加味逍遥丸改煎剂去生姜、薄荷,加生地15克、龙胆草6克、白芨10克。血出不止,加参三七粉5克(冲服)、花蕊石10克。 ❸脾虚气弱:吐血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心悸气短,头晕眼花,大便色黑,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止血,方用归脾汤。 衄血鼻、齿、舌、皮肤等不因外伤而出血均称衄血。血溢于鼻为鼻衄;外发肌肤为肌衄;龈络受损,则为齿衄。因于外感邪热的,用桑菊饮去薄荷、桔梗加黄芩10克、山栀10克、丹皮10克、白茅根15克;因于胃火炽盛的,用清胃散(《兰室秘藏》当归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升麻6克)合泻心汤(见“吐血”)去当归,加生石膏30克(先煎)、川牛膝6克;因于肝火上亢的,用龙胆泻肝汤去柴胡,加川牛膝6克、仙鹤草15克。因于气不摄血的,用归脾汤;因于阴虚火旺的,用大补阴丸改汤剂加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0克。 便血血从肛门而出,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老年病便血常见有以下两种情况: ❶肠道湿热:便血鲜红,或先血后便,肛门热疼,口苦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濡数。治宜清热除湿,和营止血,方用地榆散(地榆10克、茜草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山栀10克、茯苓10克)。 ❷脾虚气弱:便血紫黯,或如柏油,或先便后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汗出,舌淡,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温阳止血,方用黄土汤加炮姜10克。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或全为血液,而无疼痛之感。老年病尿血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❶相火妄动:小便短赤而带血,血色鲜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用大补阴丸加丹皮10克、白茅根15克。 ❷心火亢盛:小便热赤,血色鲜红,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治宜清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小蓟饮子。 ❸脾肾亏虚:尿频带血,血色淡红,神疲乏力,腰酸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方用无比山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山药20克、肉苁蓉10克、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茯神10克、菟丝子12克、五味子6克、赤石脂12克、巴戟天10克、泽泻9克、杜仲10克、怀牛膝10克)加阿胶珠10克、大小蓟各20克。 以上各种血证,出血期间,应使病人情绪安定,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出血不止,应马上送医院抢救。平素要注意调摄饮食、起居,避免情志刺激,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 汗证 胸痹 ☛ 血证xuèzhèng病症名。泛指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 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见清·唐容川《血证论》。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参见血证论条。 血证 血证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而出于体外,或渗溢肌肤的疾患。此病因起居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色欲、饮食不节等均可致火动损气,火动则血热妄行,气损则血无所附,血妄行于上七窍则衄血,如鼻衄、目衄、齿衄,吐血,咯血;流注于下二阴则溺血、便血;壅瘀于经络则发为痈疽;郁结于肠则留为癥块;或乘风热则斑疹;或滞于阴寒则痛痹。血证之见于外者:若热积于肺胃者,必为胸满脉实;大怒气逆者,必为面赤脉弦;阳虚而血外走者,必为虚冷恶寒;阴虚而火上亢者,必为咳喘内热;劳心不能生血者,必为心烦躁闷;劳力不能摄血者,必为自汗倦怠;郁结伤脾者,必为忧患少食;劳伤肺气者,必为久咳无痰;气血不统者,血必散漫;积瘀停蓄者,血必成块。热郁于上者,其血必紫;虚炎在下起者,其血必鲜;感寒泣血者,血必黑黯;在肺脏生痈者,血必兼脓;先痰带血是痰火积热,先血兼痰是阴虚火猖。饮食饱闷而吐血者,必食伤胃而不运之故;饮酒过醉而吐血者,酒伤清道而妄行之故。大抵病在内者,瘀则易治,干则难治。病在外者,下流则顺证,上溢则逆证。无潮热者,则证轻,有潮热者,则证重,身热不得卧者死。 衄血 是指血的上出或旁出之总称,即鼻、齿龈、耳、舌、目、皮肤等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在此,但论鼻出血。鼻衄有发热衄血和无发热衄血。除鼻本身病变外,应注意肝、肾、脾、肺等疾病。常由外感四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欲体虚而脏腑虚损引起。症见衄血量多则出现头晕、心慌、气短,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治宜清热凉血止血,或滋阴降火止血,或补气摄血止血。太阴人用补肺元汤。少阴人用香附子八物汤。少阳人虚者用生熟地黄汤,火者用凉膈散火汤加玄参。 吐血 是指血由胃来,从口随呕吐出,色紫褐或暗红,混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常合并便血,大便呈黑色。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调等引起胃中积热,阳络损伤,或脾胃受伤,气不摄血所致。治宜清火凉血,益气摄血止血。太阴人用清心莲子汤,热者用清肺泻肝汤加侧柏叶、藕节,劳者用山药补肺元汤加莲肉。少阴人用独参八物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獐肝镇阴脍(生拌)。少阳人用独活地黄汤,十二味地黄汤,荆防地黄汤加玄参、丹皮,重用生地黄。 尿血 是指血与溺并出,或纯血出,或拌有血块而多无痛感的一种病证。血淋是血从尿管而出,茎痛甚,故与尿血不同之病。常见由湿热下注,热蓄肾与膀胱,脾肾虚而固摄无力所致。症见尿血暴起,色鲜红,有尿道热涩感觉是实证;病久不愈、色淡红,无热涩感是虚证。治宜清热泻火,滋阴止血,补益脾肾。太阴人用清肺泻肝汤,色伤者用清心莲子汤。少阴人用赤白何首乌宽中汤。少阳人用生熟地黄汤,凉膈散火汤。 便血 是指血由肛门排出,或大便带血,或单纯下血称为便血。若先便后下血,或血与粪便相混,色如黑漆者,是远血;若先血后便,色鲜红者,是近血;若血色鲜泽,清稀,其下如溅者,称肠风;黯浊粘稠,点滴不畅者,称脏毒。《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血色纯清则风;如烟尘则湿;黯而淡则寒;红而鲜则热;糟粕相混则食积;遇劳邵发则元气内伤;后重便减则湿毒蕴滞;后重便增则脾元下陷;因跌伤而便黑则瘀;先吐血后便血则顺证。”又说“便血的脉,尺必芤涩,关必微缓;小而留连者生,数疾浮大者死;右关沉紧者是饮食伤脾,不能摄血;右寸浮洪者是肺经积热,下传于大肠;房劳夺精,身热色夭,腹胀,脉大时绝是逆证。”多因脾虚不摄血,肠胃之疾,外感四淫,饮食起居不常,情志内伤等引起。胃肠以火热被熏蒸或寒热燥湿怫郁胃肠之气,或饮食不节,用力过度而损伤阴络,或邪伤阳经而血脉外漏泄,或络内阴血,因留着的邪擗裂外溢,渗入胃肠,泄泻外出。自外感得者为肠风,主邪是风与热,下清血,血必在便前;自内伤得者为脏毒,主邪是热与湿,血色浊黯,血必在便后,腹痛,甚则肛门肿胀,大便难通。若腹痛,便溏或大便不畅,下血鲜红是湿热下血;若腹部隐痛,喜热饮,便溏,便色紫黯或黑,神疲懒言是脾胃虚寒,虚损下血。治宜温中健脾,清热祛湿止血。太阴人用清肺泻肝汤,清心莲子汤,热多寒少汤加大黄、小白皮、地榆炭。少阴人用十全大补汤,香砂养胃汤加炮姜、五灵脂炒。少阳人用荆防地黄汤用生地加玄参,赤小豆煎和黄连末10g,空心服。太阳人用荞麦为末,每次50g、葡萄煎水和下。 齿舌出血 即齿衄与舌衄合言。齿衄为胃、大肠、肾火盛之病。舌衄为肺火亢炎或脾肾之虚火上炎之病。治宜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止血。太阴人用葛根承气汤,热多寒少汤加侧柏叶,蒲黄炭,藕节炭。少阴人用吴茱萸附子理中汤,升阳益气附子汤,血汗用补中益气汤,九窍出血用十全大补汤。少阳人用阳毒白虎汤,催生饮,凉膈散火汤加玄参、丹皮。太阳人用狝猴藤植肠汤。 ☚ 不寐 失血眩晕 ☛ 血证xuè zhèngblood syndr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