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Sehistosomiasis)
流行区状况 清末民初,部分外籍和中国医家始以近代科技手段,证实安徽流行血吸虫病。1949年以前,安徽对血吸虫病没有预防和治疗措施,任其肆虐,危害严重。据50年代初32个流行县、市回顾性调查资料,1949年以前全省因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全家死绝的有1909户,32个村庄成了“罗汉村”(村里人多为血吸虫病晚期腹水病人,肚大如佛教中所说的“罗汉”,故名)、“寡妇村”(男性多死于血吸虫病,村中已婚妇女多为寡妇),被毁掉村庄363个,倒塌房屋17806幢(间),4700公顷耕地荒芜。贵池县棠溪乡碾子下村,原是一个有120多户人家的大村,因严重流行血吸虫病,1949年只剩下1户4口人,其中3人罹患血吸虫病,2人已至晚期,只有一个理发匠因接触疫水的机会少而未染病。“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况,在流行区随处可见。
1949年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较短时间里就建立防治专业机构,并培训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发动群众,调查流行区范围和病情。50年代初,全省查出40多万血吸虫病人,其中3万人已近晚期,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约1000万。据历次调查资料,安徽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以省境内400公里的长江为中轴的华阳河、皖河、秋浦河、青弋江、裕溪河等流域,最东起自广德县的新杭(约东经119°32’,北纬31°05’),西止宿松的隘口(约东经116°03’,北纬31°05’),北达天长县的湖滨(约东经119°07’,北纬32°48’),南抵休宁县的五城(约东经118°11’,北纬29°35’),面积计约72614平方公里。与邻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毗连。流行区类型分为湖沼、山丘、水网型3类,湖沼型流行区面积最大,占流行区总面积的87.04%。
预防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钉螺,凡有钉螺分布的地方,均可流行血吸虫病,故查螺、灭螺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手段。从50年代初,凡有可能存在钉螺的地方,均广泛发动群众与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查找钉螺。50年代,查出36个县、市有钉螺分布。1970年和1978年又先后在庐江县杨柳乡和天长县大王庙乡发现钉螺。全省有钉螺地区总面积12629万多平方米。1978年以后,省内未再发现新的螺区。
安徽使用和创造的消灭钉螺的方法很多,主要方法有:人工手捉,这是查治血吸虫病初期使用的方法,仅1956年,使用该方法全省捕捉钉螺5.95万公斤(每公斤约有钉螺1.5~3万只);水田改旱地(以下简称水改旱),这是安徽50年代首创的方法,即将有钉螺生存的水田,改为旱地,此种方法能较有效地大面积杀灭钉螺。安徽省委1959年曾连续下达文件要求疫区将水田全部改为旱地,年底全省水改旱计3.73万公顷。水改旱后,粮食产量降低、农民的主粮结构发生变化后不习惯,水利排灌、种籽供应、耕作技术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时间难以克服的困难,60年代以后,水改旱未再以行政命令方式硬性推行;垦植,即在条件适合的湖沼地区筑圩造地种植农作物,经多次试验能有效地消灭这些地区的钉螺。至80年代,全省围垦种植8万公顷,造田7万多公顷,消灭钉螺面积约6000万平方米;药物灭螺,安徽先后使用亚吡酸钙、五氯酚钠、氯硝柳胺、农药1605和1059、可湿性六六六、杀虫霜下脚料、蜗螺净(N—三苯甲基吗啉)、烟酰替苯胺、电石渣,以及茶子饼、尿素和一些野生植物消灭钉螺,其中五氯酚钠的灭螺效果最好,1960年以后全省每年平均使用五氯酚钠880吨;此外,还使用过火烧、铲草皮堆肥等方法消灭钉螺,均有一定效果。
对血吸虫病的预防,除查灭钉螺外,主要采取水源、粪便管理和进行人体防护,减少或避免人体在生活和劳动中接触可能导致感染的疫水。水源管理采取分开饮水和用水、建造水井、土自来水,80年代以后,在农村推广自来水。粪便管理采取建沼气池、无害化厕所,不许船只在水面上随意排放粪便等办法。防护措施有不准疫区、螺区赤脚下水,使用防护药、防护袜等。
安徽省与相邻的几个省有关市、县的部门之间,多年来一直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协作。如安徽与江苏、浙江3个省的广德、郎溪、宜兴、溧阳、长兴5县,共同制订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方案,在各个方面通力协作,从1974年至1985年,共消灭钉螺700多万平方米,使毗邻地区有螺面积减少98.1%,治疗病人近7000人,使病情下降99.9%,并通过治理扩大耕地48公倾。
治疗 50年代因病人多,治疗主要采取以乡、村为单位集中收治的办法,每村每乡设血吸虫病防治组,配医、护、检验和药剂人员,设临时病床10~100多张,主要用中医方法和外科手术(切脾)进行治疗。70年代,锑-273、硝硫氰胺等口服治疗药为主,以后又有吡喹酮口服片剂,吡喹酮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病人一般无需住院,在村治疗组服药后即可回家中休息,治病进度较以前大大加快。经40年不间断的积极查治,至90年代初,全省治愈约40万病人。
除查治病人外,对感染血吸虫病的耕牛也进行了查治,至80年代末,全省共治疗和处理病牛15万头次,普治耕牛6万多头次。
现状 至80年代末,已有巢湖、含山、庐江、太湖、旌德、黟县、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太平区等8个县、区消灭血吸虫病,血防工作重点转移到疫情监测;桐城、潜山、郎溪、宁国、泾县、芜湖、绩溪、歙县、休宁、祁门等10个县,马鞍山、芜湖、铜陵3市及九成畈、皖河、华阳河、普济圩等4个农场,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全省还有钉螺面积约2亿平方米,一些环境复杂的地方,仍存在疫情,巩固血防成果和消灭血吸虫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