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蜡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蜡蚧wax scales吸食果、茶、林和药用植物的刺吸式蚧虫。雌成虫背面隆起,覆盖一层厚蜡,故称蜡蚧。常见的有日本蜡蚧和红蜡蚧。 蜡蚧wax scale为害茶树枝叶的一类介壳虫。主要有咖啡绿蚧(Coccus viridis Green)、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角蜡蚧(Ceroplastes pseudoceriferus Green)、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茶长绵蚧(Chloropulvinariafloccifera Westwood)等, 属同翅目蜡蚧科。 图1 日本龟蜡蚧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 以受精雌成虫越冬。在浙江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 6月上旬至7月下旬若虫孵化, 6月下旬为盛孵期, 8月上旬至9月中旬雄成虫羽化。据观察, 受精雌成虫秋后陆续缓慢移至枝干上越冬。雌成虫产卵于壳内, 每一雌虫平均产卵500粒左右。若虫孵化后均爬至叶面为害, 并分泌蜡质。已发现能抑制其发生的天敌有一种短腹小蜂和两种软蚧蚜小蜂。 防治 剪除虫口较多的枝条。在雌成虫产卵前用竹刀刮除虫体,在若虫大量孵化后喷施25%亚胺硫磷、50%马拉松、50%辛硫磷、40%乐果、50%二溴磷、80%敌敌畏、50%杀螟松或25%喹硫磷1000倍液,25%溴氰菊酯6000~8000倍液。发生严重的地区应隔15天后, 再连续防治1次。 角蜡蚧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发生。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均有分布。主要刺吸枝干、致树势衰退并诱发煤病。为害茶、柑、桔、桃、杏、柿、椿等多种林木。 形态 雌成虫红褐色, 体背显著隆起呈半球形,直径4毫米左右, 腹端有圆锥形突起; 蜡壳厚, 质较软, 灰白色微带粉红, 全体呈半球形, 直径约6~8毫米, 背面中央呈角状突起, 周围有8个小角状突起。雄虫赤褐色,体长约1毫米, 一对翅透明。卵椭圆形,长径约0.3毫米, 初为肉红色, 后转红褐色。若虫初孵时长椭圆形, 体长约0.34毫米, 红褐色; 2龄后呈卵圆形, 体长约1.2毫米; 3龄雌若虫体长约1.6毫米。蛹赤褐色, 长椭圆形, 长约1毫米,雌若虫蜡壳近圆形,中央有一角状突起略向前倾;雄若虫蜡壳长椭圆形, 周围呈芒状蜡突。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 以受精雌成虫或老熟若虫越冬, 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 6月中下旬为若虫盛孵期, 7月多数若虫已固定。雌成虫产卵量颇大,平均每一雌虫产卵约3000余粒, 孵化后雄虫多分布在叶面主脉两侧, 雌虫多在枝干上,一般以茶丛中、下部为多。若虫孵化期如遇大雨, 自然死亡率较高。对其抑制作用较大的天敌有扁角跳小蜂和球蚧花翅跳小蜂。 防治 见日本龟蜡蚧。 红蜡蚧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产茶国亦有发生。刺吸枝叶致树势衰退并诱发煤病。还为害柑桔、梨、枇杷、蔷薇等。 形态 雌成虫紫红色, 椭圆形, 背面稍隆起, 气门部凹陷很深, 长径约2.5毫米; 蜡壳半球形, 直径3~4毫米, 紫红色, 两侧有4条弯曲的白色蜡带、背面中央隆起, 顶部凹陷似脐状。雄成虫暗红色,触角、足、交配器淡黄色, 一对翅白色半透明, 体长约1毫米。卵淡紫红色, 椭圆形, 长径约0.3毫米。初孵若虫扁平, 椭圆形, 淡红褐色;2龄若虫体稍隆起, 周缘有细毛; 3龄雌若虫体长椭圆形。蛹暗红色, 长椭圆形, 长约1.2毫米。雌若虫蜡壳椭圆形, 玫瑰红色。雄成虫蜡壳长椭圆形, 周围有角状突起。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 以受精雌成虫越冬,次年5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 6月上旬开始孵化, 6月中下旬盛孵, 9月上中旬雄成虫羽化。雌成虫产卵于体下, 每雌虫平均产卵400余粒。若虫孵化后约2~3天开始泌蜡, 雌虫多寄生于茶树枝干上, 雄虫多寄生在叶柄和叶片主脉附近。以茶丛内部阴暗处较多, 已发现寄生率较高的天敌有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花翅跳小蜂、夏威夷软蚧蚜小蜂、黑色软蚧蚜小蜂。 防治 见日本龟蜡蚧。 茶长绵蚧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中国安徽、江苏、浙江、湖南、贵州等省, 苏联亦有发生。刺吸为害茶树枝叶并诱发煤病, 油茶、柑桔、樟树、冬青等也常受害。 形态 雌成虫长椭圆形, 灰黄绿色, 腹面扁平,薄而柔, 背面隆起较硬化, 体背覆厚蜡丝, 体侧有白色短蜡丝, 越冬前体长约2毫米, 越冬后显著增长,可达6~7毫米,背面出现黑色纵纹。雄成虫体长1.6毫米左右, 黄色、复眼和口器黑色, 一对翅白色半透明。卵椭圆形, 长径约0.33毫米, 玉白或淡桔红色;卵囊白色, 两侧平行,长4~6毫米。初孵若虫体长0.8毫米, 淡黄色,椭圆形, 扁平。被蜡后, 雌若虫体背中间簇生短蜡丝, 雄若虫体背有绒毛状蜡丝。蛹长椭圆形, 长1.7~1.8毫米, 黄色。 生活习性 在浙江一年发生1代, 以受精雌成虫聚于茶丛中、下部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腹部后端逐渐形成卵囊产卵其中。5月中旬若虫开始孵化,5月下旬盛孵。雄成虫于11月羽化、交尾。每一雌虫平均产卵1,000粒左右。初孵若虫一般群集于卵囊附近的叶背取食, 泌蜡缓慢, 至7月才明显泌蜡, 并随虫体的增长逐渐迁移分散。一般以阴湿郁蔽茶园发生较多, 对其抑制作用较大的天敌有红点唇瓢虫、异色瓢虫及寄生菌等。 防治 茶园开沟排水, 适当修剪疏枝。在若虫孵化后被蜡前喷施25%亚胺硫磷、50%二溴磷、50%杀螟松、50%马拉松、40%乐果或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 喷药时应注意喷湿叶背和枝干中下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