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蜡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蜡蚧wax scales

吸食果、茶、林和药用植物的刺吸式蚧虫。雌成虫背面隆起,覆盖一层厚蜡,故称蜡蚧。常见的有日本蜡蚧和红蜡蚧。
日本蜡蚧 学名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分布苏联和东亚一带北限在年平均气温10℃的等温线上。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东、中南、华北和西北。食性杂,寄主植物有100多种,常见的如柿、枣、梨、苹果、柑橘、茶、冬青、女贞、杜仲、狭叶栀子、芍药、法国梧桐、雪松、山茶、白兰花等。雌成虫蜡被宽椭圆形,长约4毫米,白色,背面略呈淡粉红色,有龟甲状纹,后期呈灰白色。虫体近半球形,紫红色,体长2~3毫米。前气沟和后气沟缘刺相接,在相接处缘刺和缘毛相间; 多孔盘腺自腹末向前分布到中胸,前足基节后无此腺。卵椭圆形,浅橙黄色。末龄雌若虫体宽卵圆形,末龄雄若虫体长卵圆形。蛹长椭圆形。雄若虫末龄时蜡被白色,长椭圆形,周围有星芒状蜡芒13根,其中以两侧4对为大,腹末有一对抱合状蜡瓣。年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南京产卵盛期在5月中旬,若虫孵化盛期在6月上旬。雄虫羽化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卵期平均24天。蛹期平均8.7天。雄成虫寿命平均3.4天,雌成虫历期260天左右。交配后的雌成虫,需经8个多月才开始产卵。卵产于母体下,产卵历期平均12天。可行孤雌生殖,但子代均为雄性。初孵若虫离开母体后常向光亮方向爬行扩散,能连续爬行6小时以上,初期主要在叶片上寄生为害。雄若虫蜕皮后第二龄虫体可有少许移动,但一般仍在叶片上。雌若虫可转移到枝条上为害。日本蜡蚧若虫孵化后约6小时,即在胸、腹部背面开始泌蜡; 约至36小时,体背所有蜡腺均已泌蜡; 经15天左右,形成一初期星芒状蜡被; 孵化后40天左右,在雌若虫3龄初期时,雌雄虫蜡被开始分化,雄若虫的蜡被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完善,最后成为成熟的星芒状蜡被,雌若虫则另泌软质新蜡,最后形成龟甲状蜡被。在星芒状蜡被前期,化学防治易于奏效。在此期间,天敌瓢虫亦喜捕食。而在龟甲状蜡被期,除内吸剂和矿物油乳剂外,一般化学药剂基本无效。此时,瓢虫亦不捕食。风力吹送初孵若虫和苗木携带雌成虫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因初孵若虫有向上爬行习性,凡越冬成虫多的枝条,下代雌虫多集中于这些枝条的向上延伸部分和邻近枝条上,造成植株上分布的不平衡。雌成虫易受寄生蜂寄生,寄生率最高时可达75%以上,常见的如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短尾)跳小蜂、蜡蚧黑小蜂、夏威夷软蚧蚜小蜂和长盾金小蜂。红点唇瓢虫对此蚧捕食效能大。
红蜡蚧 学名C. rubens Maskell。分布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欧洲; 在中国分布于华东、中南和西南,北方仅见于温室内。在日本,北限在年平均气温14℃的等温线上。食性杂,寄主植物有100多种,常见的有柿、柑橘、杧果、荔枝、龙眼、月桂、茶、石榴、冬青、栀子、桂花、雪松等。成虫蜡被近椭圆形,长径3~4毫米,红褐色,背面隆起呈半球形,顶部凹陷似脐状,边上有4条白蜡带。雌成虫体椭圆形,暗红色,长约2.5毫米。年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枝叶上越冬。浙江黄岩雌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产卵孵化。雄若虫于8月下旬化蛹,9月中旬羽化交配。四川成都的发生期较浙江略早。卵期1~2天。雌若虫历期73~85天、雄若虫60~70天。预蛹期1~2天,蛹期约6天。群体产卵延续时间约30天。每雌平均产卵约200粒。雌若虫多寄生在嫩枝或叶面,雄若虫多寄生在叶柄及叶片背面,在叶片上虫体多沿主脉两侧分布。若虫寄生后,旋即泌蜡,渐成蜡被。寄生性天敌有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软蚧扁角跳小蜂,赖食软蚧蚜小蜂,夏威夷软蚧蚜小蜂及蜡蚧扁角(短尾)跳小蜂等。日本自1948年以后,在柑橘上放饲红蜡蚧扁角跳小蜂控制红蜡蚧,取得很好的效果。放饲时机应掌握在第一代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羽化前,将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寄生率高的红蜡蚧虫枝移殖于放饲寄主上。宜在季冬和早春结合修剪去除并烧毁虫枝。若虫孵化期可喷洒亚胺硫磷、氧乐果或石油乳剂。


蜡蚧wax scale

为害茶树枝叶的一类介壳虫。主要有咖啡绿蚧(Coccus viridis Green)、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角蜡蚧(Ceroplastes pseudoceriferus Green)、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茶长绵蚧(Chloropulvinariafloccifera Westwood)等, 属同翅目蜡蚧科。
咖啡绿蚧 又名咖啡绿软蜡蚧。
分布与为害 是印度、斯里兰卡的重要茶树害虫。中国各产茶省均有报道。刺吸为害茶树嫩梢和叶片并诱发煤病, 还为害柑桔、山茶、石榴、咖啡、芒果、柠檬、冬青、龙眼等。
形态 雌成虫长椭圆形, 中部梢宽, 两端稍狭,绿色, 虫体背面稍硬化, 体扁平或稍隆起, 体背中部有深色纵向弯曲的纹带。体后胸部有管状腺, 是与同属类似种的区别特征。在腹部腹面第5~8腹节上, 各具一对体毛。
生活习性 全年发生一至数代, 营孤雌生殖, 至今未见雄虫报道。卵直接产于腹下, 不分泌白色棉状卵囊; 卵产下后几小时即孵化。常受蚁类保护, 免遭天敌攻击。因此防治蚁类对减轻蚧类危害有重要作用。重要天敌有瓢虫和寄生蜂, 真菌在非洲和亚洲是一种重要的寄生天敌。
防治 卵盛孵期喷用马拉硫磷、乐果进行防治,方法见日本龟蜡蚧。
日本龟蜡蚧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 但多为局部发生。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均有分布。刺吸茶树枝叶汁液, 致树势衰退并诱发煤病,还为害油茶、柑桔、柿、苹果、桑等。
形态 雌成虫体长2.5~3.3毫米,椭圆形, 紫褐色, 两侧中部有两条白色蜡带延伸至蜡壳上, 蜡壳白或灰白色, 宽椭圆形, 长径4~6毫米, 蜡壳表面具龟甲状凹线, 中央隆起, 四边有8小块突起。雄成虫体长1毫米左右, 棕褐色。卵长椭圆形, 长径约0.3毫米, 初为深橙黄色, 孵化前转紫红色。初孵若虫较扁平, 椭圆形, 淡橙色, 眼深红色。蛹椭圆形, 长约1毫米左右, 紫褐色。雌若虫蜡壳椭圆形, 长径约2毫米, 雄若虫蜡壳较小, 长椭圆形, 中部为一长椭圆形突起的蜡板, 周围有13枚放射状蜡角。


图1 日本龟蜡蚧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 以受精雌成虫越冬。在浙江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 6月上旬至7月下旬若虫孵化, 6月下旬为盛孵期, 8月上旬至9月中旬雄成虫羽化。据观察, 受精雌成虫秋后陆续缓慢移至枝干上越冬。雌成虫产卵于壳内, 每一雌虫平均产卵500粒左右。若虫孵化后均爬至叶面为害, 并分泌蜡质。已发现能抑制其发生的天敌有一种短腹小蜂和两种软蚧蚜小蜂。
防治 剪除虫口较多的枝条。在雌成虫产卵前用竹刀刮除虫体,在若虫大量孵化后喷施25%亚胺硫磷、50%马拉松、50%辛硫磷、40%乐果、50%二溴磷、80%敌敌畏、50%杀螟松或25%喹硫磷1000倍液,25%溴氰菊酯6000~8000倍液。发生严重的地区应隔15天后, 再连续防治1次。
角蜡蚧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发生。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均有分布。主要刺吸枝干、致树势衰退并诱发煤病。为害茶、柑、桔、桃、杏、柿、椿等多种林木。
形态 雌成虫红褐色, 体背显著隆起呈半球形,直径4毫米左右, 腹端有圆锥形突起; 蜡壳厚, 质较软, 灰白色微带粉红, 全体呈半球形, 直径约6~8毫米, 背面中央呈角状突起, 周围有8个小角状突起。雄虫赤褐色,体长约1毫米, 一对翅透明。卵椭圆形,长径约0.3毫米, 初为肉红色, 后转红褐色。若虫初孵时长椭圆形, 体长约0.34毫米, 红褐色; 2龄后呈卵圆形, 体长约1.2毫米; 3龄雌若虫体长约1.6毫米。蛹赤褐色, 长椭圆形, 长约1毫米,雌若虫蜡壳近圆形,中央有一角状突起略向前倾;雄若虫蜡壳长椭圆形, 周围呈芒状蜡突。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 以受精雌成虫或老熟若虫越冬, 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 6月中下旬为若虫盛孵期, 7月多数若虫已固定。雌成虫产卵量颇大,平均每一雌虫产卵约3000余粒, 孵化后雄虫多分布在叶面主脉两侧, 雌虫多在枝干上,一般以茶丛中、下部为多。若虫孵化期如遇大雨, 自然死亡率较高。对其抑制作用较大的天敌有扁角跳小蜂和球蚧花翅跳小蜂。
防治 见日本龟蜡蚧。
红蜡蚧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产茶国亦有发生。刺吸枝叶致树势衰退并诱发煤病。还为害柑桔、梨、枇杷、蔷薇等。
形态 雌成虫紫红色, 椭圆形, 背面稍隆起, 气门部凹陷很深, 长径约2.5毫米; 蜡壳半球形, 直径3~4毫米, 紫红色, 两侧有4条弯曲的白色蜡带、背面中央隆起, 顶部凹陷似脐状。雄成虫暗红色,触角、足、交配器淡黄色, 一对翅白色半透明, 体长约1毫米。卵淡紫红色, 椭圆形, 长径约0.3毫米。初孵若虫扁平, 椭圆形, 淡红褐色;2龄若虫体稍隆起, 周缘有细毛; 3龄雌若虫体长椭圆形。蛹暗红色, 长椭圆形, 长约1.2毫米。雌若虫蜡壳椭圆形, 玫瑰红色。雄成虫蜡壳长椭圆形, 周围有角状突起。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 以受精雌成虫越冬,次年5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 6月上旬开始孵化, 6月中下旬盛孵, 9月上中旬雄成虫羽化。雌成虫产卵于体下, 每雌虫平均产卵400余粒。若虫孵化后约2~3天开始泌蜡, 雌虫多寄生于茶树枝干上, 雄虫多寄生在叶柄和叶片主脉附近。以茶丛内部阴暗处较多, 已发现寄生率较高的天敌有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花翅跳小蜂、夏威夷软蚧蚜小蜂、黑色软蚧蚜小蜂。
防治 见日本龟蜡蚧。
茶长绵蚧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中国安徽、江苏、浙江、湖南、贵州等省, 苏联亦有发生。刺吸为害茶树枝叶并诱发煤病, 油茶、柑桔、樟树、冬青等也常受害。
形态 雌成虫长椭圆形, 灰黄绿色, 腹面扁平,薄而柔, 背面隆起较硬化, 体背覆厚蜡丝, 体侧有白色短蜡丝, 越冬前体长约2毫米, 越冬后显著增长,可达6~7毫米,背面出现黑色纵纹。雄成虫体长1.6毫米左右, 黄色、复眼和口器黑色, 一对翅白色半透明。卵椭圆形, 长径约0.33毫米, 玉白或淡桔红色;卵囊白色, 两侧平行,长4~6毫米。初孵若虫体长0.8毫米, 淡黄色,椭圆形, 扁平。被蜡后, 雌若虫体背中间簇生短蜡丝, 雄若虫体背有绒毛状蜡丝。蛹长椭圆形, 长1.7~1.8毫米, 黄色。
生活习性 在浙江一年发生1代, 以受精雌成虫聚于茶丛中、下部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腹部后端逐渐形成卵囊产卵其中。5月中旬若虫开始孵化,5月下旬盛孵。雄成虫于11月羽化、交尾。每一雌虫平均产卵1,000粒左右。初孵若虫一般群集于卵囊附近的叶背取食, 泌蜡缓慢, 至7月才明显泌蜡, 并随虫体的增长逐渐迁移分散。一般以阴湿郁蔽茶园发生较多, 对其抑制作用较大的天敌有红点唇瓢虫、异色瓢虫及寄生菌等。
防治 茶园开沟排水, 适当修剪疏枝。在若虫孵化后被蜡前喷施25%亚胺硫磷、50%二溴磷、50%杀螟松、50%马拉松、40%乐果或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 喷药时应注意喷湿叶背和枝干中下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