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散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方。蛤蚧(酥炙) 一对,煨诃子肉、炒阿胶、熟地黄、麦门冬、细辛、炙甘草各半两。为末,炼蜜为丸,皂子大,每服一丸,不拘时含化。治积劳,久咳,失音。 ❷《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方。炙蛤蚧一对,炼钟乳、款冬花、肉桂、白矾、炙甘草各半两。为末,每服半钱,空腹、食前米饮调下。治元气虚寒,上气,咳嗽,年久不瘥。 ❸《世医得效方》卷五方。蛤蚧(蜜炙)一对,人参、百部、款冬花、紫菀茸各半两,贝母、阿胶(蛤粉炒)、鳖甲 (醋炙)、柴胡、炒肉桂、黄芪(蜜炙)、甘草、杏仁、姜半夏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不拘时服。治虚劳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不思饮食。 蛤蚧散 《博济方》卷二【组方药物】 蛤蚧1对(新好者,用汤洗10遍,慢火内炙令香,研细末) 人参 茯苓 知母 贝母(去心,煨过,汤洗) 桑白皮各60克 甘草150克(炙) 大杏仁180克(汤洗,去皮,尖,煮烂令香,取出,研) 【制剂用法】 上药8味,同为细末,入杏仁拌匀,过罗,研细。每服1.5克,入生姜2片,酥少许,用水600毫升,煎沸热服。如以汤点,频服亦妙。 【适应病证】 肺痿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卷十二)。
蛤蚧散 《三因方》卷十二【组方药物】 蛤蚧1对(炙) 成炼钟乳 款冬花 肉桂 白矾(飞过,另研) 甘草(炙)各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6味,研为细末。每次1.5克,用芦管吸之。如觉咽干,即于空腹时用米饮调下。 【主要功效】 温肺化痰,止咳定喘。 【适应病证】 元气虚寒,上气咳嗽,年久不愈者。 蛤蚧散 蛤蚧散本方出自《圣济总录》卷四十九。《卫生宝鉴》卷十二载本方减杏仁量,不用生姜、酥,易名为人参蛤蚧散。方由蛤蚧(好者,汤洗十遍,慢火酥炙)一对,人参、白茯苓(去黑皮)、知母(炒)、贝母(去心,焙)、桑根白皮(锉)各二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焙,研)六两,甘草(炙,锉)五两组成。上八味,捣七味为细末,入杏仁拌匀,每服一钱匕,生姜二片,酥少许,沸汤点服,日三夜一。现用法为共为细末,每服6~9克,日2~3次; 或作汤剂,水煎服。功能补气清肺,化痰平喘。主治肺虚气弱,痰热久蕴致成肺痿。症见咳吐涎沫,咽中干燥,上气喘急,或咯痰黄稠,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面目浮肿,脉虚数。 肺痿一证,有寒热之别。本方主治由肺虚气弱,痰热久蕴所致,故以补气清肺而立法。方中蛤蚧补肺气,益精血,为治肺肾不足,虚喘久嗽之要药。《本草经疏》说:“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人参益肺虚,定喘嗽,与蛤蚧相配共为本方之君;贝母、杏仁下气化痰;桑皮、知母泻肺清热;甘草、茯苓和中健脾,其中参、苓合桑皮尚能补肺行水;知、贝二母犹可润肺止咳。诸药合用,益肺补虚,清肺化痰,俾气旺痰化,肺复肃降之常,则虚喘久嗽自愈。本方具有益肺补气,清化痰热之功,以久咳不愈,上气喘急,舌苔黄,脉虚数为辨证要点。现临床上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的咳嗽气喘,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的咳血、浮肿喘息等属肺虚痰热者,可配合运用本方。若虚寒肺痿,新咳或痰热壅盛之咳喘忌用。 独圣饼子(《圣济总录》卷五十) 蛤蚧(雌雄头尾全者,净洗,酒和蜜涂炙热)一对,人参(紫团参,如人头)一株。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功能益气补肺。主治肺虚咳嗽,面及四肢浮肿。 人参胡桃汤(《济生方》卷二) 人参(切片)寸许,胡桃(取肉,切片)五个。上作一服,用水一小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临卧温服。功能补肺肾,止喘咳。主治肺肾不足的喘急胸满,不能睡卧。 紫团参丸(《普济方》卷一百六十三) 潞州人参二钱半,蛤蚧(酥炙黄)、白牵牛、苦葶苈(微炒)各一两,木香、甜葶苈(微炒)各半两。为末,用熟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煎人参、桑白皮汤送下。功能益气泻肺,化痰平喘。主治肺气有余,咳嗽喘急,胸胁痞痛,短气噎闷,下焦不利,腿膝微肿。 ☚ 十全育真汤 参附汤 ☛ 00004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