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中毒被毒蛇咬伤所致的中毒。蛇毒是从蛇的毒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可含多种有毒成分。金环蛇和银环蛇主要分泌神经毒,中毒后以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为主,如惊厥、昏迷、呼吸麻痹等。蝰蛇及尖吻蝮蛇主要分泌血液毒及心脏毒,故咬伤局部明显肿胀、刺痛,同时伴有血尿、血便、心律失常及循环衰竭等。眼镜蛇及眼镜王蛇分泌的毒液中含血液毒、心脏毒及神经毒三种成分,故咬伤后既有明显局部表现,又有神经系统、心脏及血液受损症状。严重中毒者,常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尸检可见咬伤局部有一对毒牙咬痕,被分泌血液毒和心脏毒的毒蛇咬伤后,伤口明显充血、水肿及坏死,心内、外膜点状出血,心肌变性、坏死。被分泌神经毒的毒蛇咬伤后,表现为脑淤血、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 蛇毒中毒snake venom poisoning家畜被毒蛇咬后,毒汁内侵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可分为神经毒和血液毒,有的是这两者的混合物。神经毒(中兽医学称风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致使神经系统失调;血液毒(中兽医学称火毒)主要作用于血液和循环系统,可引起溶血、出血、毛细血管扩张,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牛、马可在48 h内死亡。羊在8~12 h内死亡。治宜及时抢救,排毒解毒。一旦发现咬伤,立即用软绳或布带缚扎,阻止蛇毒扩散。用针乱刺或用尖刀挖去咬痕组织,用手挤压,尽可能排出毒汁。伤口用3%过氧化氢、0.1%高锰酸钾溶液或清水冲洗。中医治疗外敷或内服南通蛇药或上海蛇药。 蛇毒中毒 蛇毒中毒毒蛇属爬行纲蛇目,我国产蛇160余种,其中毒蛇47种。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主要有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蝰蛇、尖吻蝮、蝮蛇、竹叶青、白唇竹叶青、烙铁头及各种海蛇等。毒蛇咬伤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常见病。国外有以蛇毒皮下注射自杀死亡的个案报告。亦曾有利用毒蛇进行他杀的案例。 蛇毒是毒蛇毒腺分泌出来的一种蛋清样粘稠液体,为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主要有毒成份为神经毒、血循毒(指心脏毒及某些主要影响血液和循环系统的有毒成份)和某些酶类。银环蛇、金环蛇的蛇毒主要含神经毒; 蝰蛇及尖吻蝮蛇蛇毒主要含血循毒; 眼镜蛇、眼镜王蛇及蝮蛇蛇毒既含神经毒也含血循毒。其中眼镜蛇蛇毒以神经毒为主,而蝮蛇蛇毒以血循毒为主。海蛇蛇毒具有损害横纹肌的选择性作用。中毒症状因毒蛇种类、毒蛇咬人时的注毒量和人体体质的差异而表现不一致。按各种蛇毒的作用类型可分为神经毒类症状、血循毒类症状和混合毒类症状。重症患者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蛇毒(干品)的致死量自1~100mg,因毒蛇种类而异。 尸体检查 毒蛇咬伤所致病理变化亦视毒蛇类别而异: ❶局部病变: 以含血循毒及混合毒类毒蛇 (如眼镜蛇)咬伤较重,局部组织肿胀坏死伴有急性蜂窝织炎。并扩展到邻近部位; 有时可看到牙痕。镜检: 咬伤局部从表皮到皮下组织发生广泛性坏死,伴有出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局部淋巴结肿大,呈急性淋巴结炎。含神经毒类毒蛇(如银环蛇)咬伤,局部病变较轻,肿胀不明显。尸表检查时须注意寻找牙痕。 ❷神经系统: 含神经毒及混合毒类毒蛇咬伤,脑脊髓各部位及周围神经节神经细胞有变性和坏死,病变范围较广。脑郁血水肿。 ❸心脏:心外膜、心肌及心内膜有斑点状出血,心肌浊肿,有时出现肌溶小灶,或见心肌灶性坏死伴有中性白细胞浸润。神经毒类毒蛇咬伤则心肌病变均不明显。 ❹横纹肌: 海蛇咬伤主要病变为横纹肌坏死,因而引起低部肾单位肾病,可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❺其他: 肾上腺皮质灶性出血坏死,皮质细胞类脂质减少或消失。肺郁血水肿及肺泡内出血。肝、肾浊肿等。 毒物鉴定 毒蛇种类的鉴定应由动物学家进行。蛇毒的鉴定尚无适当的化学方法。有人用CM-纤维素柱层析法,自金环蛇蛇毒中分离出心脏毒样成分,其药理作用与眼镜蛇蛇毒的心脏毒相似,但其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不同。亦有用凝胶柱层析法分析五步蛇蛇毒,证实有一个凝血酶样活性成分及三个抗凝血作用的成分存在。有用高效价特异性抗蛇毒血清作免疫试验诊断毒蛇咬伤的报告。 ☚ 毒蕈中毒 河豚中毒 ☛
蛇毒中毒 蛇毒中毒蛇毒中毒系指毒蛇咬伤人体,同时注入其毒液所引起的人体局部与全身反应。 国内有毒蛇约50种,其中主要有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蝰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和海蛇。其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毒蛇种类较多的省有: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蛇毒的成分因蛇种不同而异,按毒理作用可分为: ❶神经毒类:多见于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海蛇等,故又称为环蛇属神经毒、眼镜蛇神经毒、海蛇神经毒。其主要作用是阻断神经与肌肉的兴奋传导,引起肌肉弛缓型瘫痪。 ❷血循毒类:多见于尖吻蛇、蝰蛇、烙铁头、竹叶青等。这类蛇毒是具有较为复杂生物学效应的碱性多肽,其中包括心脏毒素,骨胳肌去极化因子、眼镜蛇胺A和B、细胞毒素、毒素r、直接溶血因子等,统称为“膜活性多肽”,分子量6000~7000,强碱性,pH≥12,对热较稳定。心脏毒素可损伤心肌,引起心肌坏死,使心搏无力,心室纤颤或心力衰竭。血循毒能直接引起溶血,并有明显的局部刺激作用而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炎症与组织坏死。此外,出血毒素、溶血毒素、抗凝因子则可引起溶血、出血、甚至血液失凝等变化。 ❸酶类:蛇毒中常含有蛋白质水解酶,能溶解组织和血管壁,引起局部坏死、出血、水肿。磷脂酶A能使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而引起溶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而造成出血,透明质酸酶能破坏结缔组织,促使蛇毒从伤口吸收、扩散。三磷酸腺苷酶能减少体内能量供给,影响体内神经递质、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各系统生理功能障碍。 中毒症状的轻重与蛇毒的种类、注入量的多少、咬伤的部位有关。此外精神状态与个体反应的差异对症状轻重也有一定影响。 ❶神经毒中毒:中医称风毒,常在咬伤后1~4小时出现症状。轻型者局部无肿胀,或流血少许,有麻木感;轻度头昏、眼花、乏力、食欲不振、常有呕吐,全身皮肤肌肉疼痛。重型者头昏加重、视物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语言不清、张口与吞咽困难、流涎、腹痛、全身肌痛、无力、行动困难。危型则上述症状继续发展,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由于呼吸肌及其他骨胳肌麻痹引起呼吸停止,四肢瘫痪。神志渐转为深昏迷。常因肺部感染、败血症、循环衰竭而死亡。 ❷血循毒中毒: 中医称火毒。轻症者局部流血、疼痛、瘀斑,或有少数水疱和血疱,肿胀多在肘、膝以下,轻度头昏、疲乏、食欲不振;重型者伤口出血不止、剧痛。肿胀达肘以上,肩以下,或膝以上髋以下,伤口周围瘀斑,水疱和血疱大而广泛,部分组织坏死。全身有畏寒、发热、烦躁不安、口鼻出血、尿血、便血,血压下降、嗜睡等;危型则伤肢剧痛,肿胀波及躯干甚至对侧,伤肢有广泛性坏死与并发严重感染;全身广泛出血,出现休克。昏迷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常因循环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❸混合毒中毒:中医称风火毒,多系由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咬伤引起。中毒症状均较单纯的神经或血循毒中毒明显,很快发展成危型。 局部治疗:被咬伤后,应尽快设法将蛇毒从伤口排出,或用药使蛇毒失活,如在伤口周围注射胰蛋白酶2000u加0.5%普鲁卡因4 ~20ml,或0.5%高锰酸钾生理盐水溶液3~5 ml,或在局部绑扎、扩创、挤压、吸引等排出毒液,延缓毒素吸收,争取救治时间。 抗毒血清治疗:及时应用具有特效,按照说明使用,作静注或肌注。目前国内已制出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等。除上述措施外,可用速尿20mg肌注,氢化可的松200~4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加10%葡萄糖500ml静滴。祖国医学对治疗毒蛇咬伤有丰富的经验,效果良好。常用的有蛇伤解毒宁、南通蛇药、上海蛇药、广东蛇药、湛江蛇药等,可按说明使用。其他常用内服药有一枝黄花、七叶一枝花、鬼针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徐长卿、白叶藤、辣蓼、虎杖等,可选用数种,用量除徐长卿、七叶一枝花每次用15g外,其余均30~60g煎服。外敷可取芙蓉花(叶)、蓖麻叶、鱼腥草、旱莲草、过塘蛇、樟树叶、柚叶、半边莲、鬼针草各等份,加食盐少许捣烂敷伤周肿胀处,或煎水泡洗。对症治疗:疼痛者宜用止痛剂,有呼吸麻痹、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出血、休克、感染的患者,要针对病情及时处理。 部队在毒蛇分布的地区活动,要进行预防毒蛇咬伤的宣传教育。对毒蛇的生活习性要有一定的了解,如眼镜蛇、眼镜王蛇以白天活动为主;银环蛇、金环蛇、龟壳花蛇以晚上活动为主;蝮蛇,五步蛇、竹叶青日夜都有活动,当闷热天气活动尤甚。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垃圾,使毒蛇无隐蔽场所。加强个人防护,在蛇类较多的地区夜间走路时,应带手电筒和木棒,在多草地区活动时,最好先打动一下草木,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 ☚ 有毒鱼类中毒 虫螫中毒 ☛ 00009348 |